发信人: clavier()
整理人: furtwangler(2000-01-17 00:50:19), 站内信件
|
一八○○年,正當英國詩人華玆渥斯和柯羅利玆的「抒情詩集」(Lyrical
Ballads)在大不列顛群島掀起了洶湧的浪漫熱潮之時(註一);貝多芬在維也納 發表他第一首交響曲,風起雲湧的浪漫主義已蓄勢待發。
版本選擇: 貝多芬九大交響曲 哈農庫特指揮歐洲室內管弦樂團 一九九一年出版 飛碟唱片公司代理
樂器編制: 長笛二、雙簧管二、豎笛二、低音管二、法國號二、定音鼓、弦樂五 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
貝多芬的第一號交響曲並不是怎麼熱門的曲目,就連唱片的版本也不易挑選,市 面上能夠買到的不外乎是收錄在貝多芬交響曲全集裡,或是和第八、第六等錄成 一張等等…。雖然貝多芬的第一號交響曲在唱片市場上屬於冷門的曲目,但在音 樂史上卻具有相當的時代意義。在這首交響曲中,貝多芬仍採用傳統曲式,風格 上也還有海頓、莫札特的影子。但在節奏和力度的運用上都有很大的創新;配器 上,則大量使用管樂(第一樂章的開頭就是以管樂合奏為主);小步舞曲的部份 也有改變。因此,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在貝多芬的作品中佔有承先啟後的地位。 然而更重要的是,貝多芬的第一號交響曲為浪漫派音樂鋪下了一條康莊大道-當 第一樂章裡十二小節的甚緩板序奏在維也納的布爾克劇場奏出時,浪漫主義的大 門已悄悄地開啟了。
向浪漫躍進
一七九二年,為了要拜當時最偉大的作曲家,同時也是「交響樂之父」海頓為師 ,二十啷噹歲的貝多芬來到人文薈萃的音樂之都維也納。但是他並不滿於海頓老 邁鬆散的工作態度,於是又在管風琴大師阿布列希伯格(Albrechtsberger)門下 學習對位和作曲。旅居維也納的初期,貝多芬潛心研習作曲,其作品多以室內樂 為主,但也不乏偉大的作品,像是作品十三的「悲愴」鋼琴奏鳴曲,以及一、二 號鋼琴協奏曲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然而,比起莫札特八歲就寫交響曲,接近而 立之年的貝多芬,還在寫室內樂起步未免晚了些;不過由此亦可看出他對交響曲 創作的謹慎態度。其實,早在初到維也納的頭幾年,貝多芬就已經開始寫作一首 C大調交響曲;但是到一七九七年,貝多芬才拋下那首未完成的作品,開始創作第 一號C大調交響曲。經過三年的時間,第一號交響曲總算在音樂之都問世。
交響曲的入門範本
就純欣賞的角度而言,貝多芬的第一號C大調交響曲是一首非常適合聆樂人用來了 解交響樂曲式,做為聆賞入門的樂曲。因為貝多芬在架構交響曲方面,沿用了古 典的交響曲式,同時也為浪漫派的交響曲奠下堅固的基礎。基本上,序奏的部份 是很大膽的創新,但其根基於傳統曲式的部份是很適合入門者細細品嘗。再加上 這首樂曲是C大調,調性明朗、主題明確,對聆樂者而言,讀譜也會輕鬆許多。所 以,想要進一步了解交響曲式的讀者,第一號交響曲其實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古典的餘波蕩漾
貝多芬的第一號交響曲的基本結夠構仍是根植於古典的交響曲式—也就是:一段 快板的首樂章(偶而也加上一段緩板的前奏,正如這首C大地調交響曲的序奏部份 )、加上一段舒情的第二樂章、一段小步舞曲、最後為一段活潑的終止式。頭兩 樂章主要為奏鳴曲式,第三樂章為小步舞曲,最後以輪旋曲做結尾,但基本上仍 根基於奏鳴曲式,總而言之「奏鳴曲式」實在是交響樂不可或缺的主體。既然前 面也提到這首交響曲無論在風格和曲式上都沿襲了海頓和莫札特的傳統,所以第 一樂章理所當然也離不開「奏鳴曲式」。以下我們就來看看貝多芬的第一號交響 曲如何在奏鳴曲的骨幹下發展:
既然是奏鳴曲式,就脫離不了「呈示」、「發展」、「再現」三大部份,這種型 式也可以行簡單以A-A'-B-A表示,相信讀過本刊「經典名曲導聆」單元的讀者當 不陌生。然而,讀者若對奏鳴曲式仍不熟悉,相信你可以在這個樂章裡得到清楚 的答案,因為這首C大調交響曲正是不折不扣的「奏鳴曲式」。
◎第一樂章 甚緩板-燦爛的快板(Adagio molto - Allegro con brio) 奏鳴曲 式
0'00"序奏-浪漫樂派宣言
第一樂章最不同於古典交響曲式的地方應該是那十二小節甚緩板的「導奏」部份 (0'00-1'25"),當第一個F大調的屬七和弦由管樂合奏及弦樂撥弦奏出時,你會 發覺那其實是貝多芬才有的獨特聲音。開始的兩小節一強一弱,哈農庫特處理得 非常有彈性,延綿突強弱音fp停在休止符的輕聲嘆息中,極其平靜優美,令人摒 息,靜待下一個音的出現。接下來的一小節提高了四度漸強,在強音合奏後,柔 美的弦樂逐漸的由a小調轉為G大調,最後在漸強聲中,終於匯流成為C大調。但在 第十一小節法國號優美的三度下行音,再度將旋律導入屬音。最後弦樂以G大調的 上行音階將旋律帶入C大調的第一主題。貝多芬的作品21是C大調交響曲,卻沒有 以C大調開始,反而開始先模糊其主題,再漸次使調子明朗導入主調。此種浪漫而 不照章法的調性變化,對於十九世紀初古典主義當道的時代而言,可說是大膽至 極。就像華玆渥斯和柯羅利玆「抒情詩集」序言一樣,這十二小節的序奏不也正 是浪漫樂派的偉大宣言。
1'25"呈示部第一主題
緊接著序奏,短短十二小節的複雜調性變化,最後終於在G大調上行音階(1'25" )引領出主調的屬和弦(註二)中,導入C大調的第一主題:這就是呈示部的第一 主題-標準的C大調,燦爛明朗的C-G-B-C幾個音,跳躍的旋律是否令你想起莫札 特的「朱彼德」交響曲?「朱彼德」也是C大調,第一樂章的開始也是C-G-A-B-C 幾個音,頭兩小節幾乎一樣,這也證明貝多芬早期作品受到莫札特的深刻影響。 小提琴帶出C大調的第一主題,雖是弱音,但透過低音弦樂幫助,使得樂曲的力度 穩健有力;活潑的附點和跳音在五小節後,升高了一度音逐漸的做出漸強,這種 上行音的漸強做出來的效果非常自然。在C大調主題再次唱出時,已是弦樂五部全 力奏出突強音(sf-forzando),力度飽和,強若分明。最後終於在小提琴下行漸 強後(1'45"),管弦樂同時以頓音奏出C大調強音(ff)主和弦終止式(註三) 。接下來弦樂和管樂兵分兩路,由主題再度做變化,一唱一答,又是標準的莫札 特奏鳴曲裡上下行音階的形式。此時主題再度由合奏的管弦樂帶出,卻突顯在管 樂合奏和低音弦樂的部份(2'00")。隨著管弦合奏的漸強,再次把C大調主題推 到第二個強音(ff)高峰(2'05"),只是這個終止式長度增加一倍,而且最後是 落在主調的屬七和弦上(2'11"),換句話說,音樂的進行還有前進的空間?沒錯 ,與其說它是個終止式,不如說它是個過門。這個屬七和弦恰好為第二主題(以 主題的屬音為主調)鋪下了一條康莊大道。
2'13"呈示部第二主題(G大調)
在奏鳴曲式中,副題的發展通常以主調的屬音作為基礎,稱之為「屬調」(Domi nant)。對於C大調的第一號交響曲而言,屬音當然毫無疑問的是G,所以第一主 題最後的屬七和弦其實是為G大調的第二主題開路。
G大調的第二主題優美的旋律,名正言順的由雙簧管悠悠的吟唱而出,隨之應和的 是優雅的長笛。這樣抒情的主題和第一主題的強烈戲劇性形成極大的對比,這也 是傳統的奏鳴曲式的慣用法-第一主題為戲劇性;第二主題為抒情的旋律發展, 其調性關係則為主、屬的關連。(註四)雙簧管與長笛的「二重唱」走了四小節 ,管樂和弦樂也跟著唱和,貝多芬仍不忘在此記下突強記號sf(2'18"),弱音拍 的突強,形成切分音的效果,從此可知,其實今日大量用於爵士樂的切分音,早 在貝多芬的時代就已經用上了。無論如何這個突強音所帶來的跳躍效果,為這抒 情的第二主題憑添一種活潑的生命力。在八小節後,管樂的二重唱把主題交給弦 樂,形成弦樂和管樂的對答(2'23"),就在長笛和小提琴唱出下行的音階時,低 音管和單簧管的分解和弦也在底下悄悄地往上爬了八度,逆行的音程在此型成一 種很巧妙的平衡,最後在弦樂頓音和顫音的漸強聲中,將第二主題推向高潮(2' 42")。緊接著一小節的G大調強音終止式後,低音管的尾聲在強音的餘波中冉冉 唱出,旋律交給雙簧管後,低音大提琴也悄悄地吐露出第一主題的旋律(2'52") ,暗示著主題一的再現。
2'57"結束主題
最後在木管、弦樂的漸強聲中,第一主題(2'57")再度出現,銅管也進來助勢, 不過這裡所出現的第一主題也可視為第二主題的尾聲或稱為「結束主題」,因為 它仍然是已屬調(G大調)的身份出現,同時也是呈示部的結尾。這個G大調的尾 聲,完完整整的把移調後的第一主題唱了一遍,但氣勢更加高昂-其原因有三: (一)屬音的主題較原來的C大調主題整整提高了十三度,趾高氣揚;(二)銅管 和敲擊樂器加入助勢;(三)在短短的十八小節中,貝多芬共寫下十二個「突強 」(sf)記號,火力集中,這樣的風格在貝多芬的樂曲中或許不算什麼,但在十 九世紀初無疑是個強烈的衝擊。
G大調的結束主題最後下行終止式中告一段落,在C大調屬七和弦出現後,C大調的 第一主題又得以延續
3'24"呈示部反覆 在奏鳴曲式的公式裡,呈示部必須反覆演奏一遍,然後再進入 發展部,貝多芬C第一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也不例外。
總而言之,第一、二主題再次的呈現出來,就如標準的奏鳴曲是一樣,兩個主題 的個性成對比的方式相互呈現-第一主題的向上性的旋律(G-B-C)和屬調第二主 題(G-#F-E-D-C)的向下性行成對比,旋律的個性一陽一陰,完全附和奏鳴曲的 要求。在重複部份的結束主題上,貝多芬將調性移轉到主題的關係小調上(註五 ),進入發展部。
5'26"發展部
在呈示部反覆之後,主題由屬調轉為關係小調(a小調)。讀者若還不甚了解大調 和小調的關係和差異,貝多芬在這裡寫下了最佳範例-「C大調」的關係小調為「 a小調」,你只需要把發展部的主題和第一主題稍加比較,就會明白大調和其關係 小調之間的差異了。
在a小調的強音和弦奏出後,小提琴的弱音帶出發展的主題-其實也就是根據第一 主題發展而來的,只是由大調轉為小調(5'26")。聽到這裡,讀者應當會發現, 小調把主題的氣氛轉為陰暗,配上後面跟著唱和的管弦樂切分音(這裡又是一個 非常明顯的切分音譜例,而且連續重複了三次),使得整個曲調產生危機感和緊 張度。而這種特殊的張力產生,正是發展部所賦予的一項重要使命。當然,這樣 的張力如果在發展部持續下去當然聽起來會很疲乏,所以發展部的後半又轉了調 ,平行的由a小調移至降e小調,仍然是以呈示部的第一主題作為發展,巴松管、 雙簧管、長笛先後唱出主題(6'07"),小提琴和中提琴的頓音在後面唱和,大提 琴也如坐泰山般把主題穩住。最後管弦樂在一片唱答聲中把發展部帶到最高潮( 6'30"),過門(6'45")的屬七和弦又將主題交回C大調。
6'50"再現部第一主題
再現部基本上就是將呈示部裡的主題在演奏一遍,不過這裡當然不會和呈示部一 模一樣,否則就太無趣了。緊接著發展部的過門將調性帶回主調,第一主題以浩 然的齊奏姿態演奏出來,壯麗的氣勢再度的回應呈示部的第一主題。
7'24"第二主題再現
第二主題的呈現也是相當清楚,但是和呈示部稍有不同-貝多芬並未將第二主題 寫成屬調,而直接以C大調奏出,長笛這次站在領導地位,雙簧管跟著應和,所以 音高也較呈示部的第二主題高出四度。
8'09"再現部結束主題
優美的C大調第二主題在雙簧管的結語唱出後(7'58"),再現部也進入結尾的部 份,管弦樂的總奏再度將C大調的第一主題奏出,貝多芬將「突強記號」撒滿了一 地,在八分九秒處,你似乎能夠聽到他心裡吶喊著Forzando、Forzando、Forzan do…
8'33"尾奏
再現部再次將主題搬出來「歌功頌德」一番,第一樂章總算進入漫長的尾奏部份 ,高音弦樂仍然繼續重複第一主題,管樂下行音則逐次出現。當弦樂第三次重複 主題時,一個漸強將管弦樂帶入長達六小節的終止式(8'47")。但樂曲並未終止 ,主題繼續交給低音大提琴和低音管,長笛則由C-E-G逐步攀上高峰。最後管弦樂 以C大調的頓音分解和弦,逐次向下行(9'09"),結束在C和弦的強奏上,整曲根 基於C大調第一主題,前後呼應,首尾一致。
◎第二樂章 稍快的如歌行板(Andante cantabile con moto) 奏鳴曲式 F大調 3/8拍
誰說貝多芬的音樂裡沒有溫柔?
一首交響曲的精華樂段,常常就出現在慢板樂章裡。因為在慢板樂章中,我們得 以細細品味涓細流長的旋律,在浮動的旋律中找到作曲家雋永的心靈。在電影「 永恆的戀人」裡我們所看到的貝多芬,性情如此剛烈不羈,(劇情對貝多芬的壞 脾氣提供了很好的解釋-因為他聽不到別人的聲音,所以說話特別大聲,而非脾 氣天生暴燥)無論如何,貝多芬的作品陽剛激昂是有名的。然而在激情四溢的音 符裡,卻隱藏著樂聖溫柔浪漫的一面-像是「悲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以及「月 光」奏鳴曲的第一樂章都有相當動人的旋律。第一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也同樣充 滿著令人動容的優美旋律,全曲由兩個抒情的主題交織而成,如歌的管弦以奏鳴 曲式交織成美麗的樂章。
0'00"呈示部-第一主題
第一樂章高亢尾奏的殘響之後,第二小提琴聲在一片寧靜中輕輕的帶出第一主題 。輕柔優美的旋律在圓滑線與跳音之間徘徊,第二小提琴有如此難得的Solo當然 不能錯過,旋律走得自然平穩。雖然,樂譜上記著「稍快的行板」音符的標示為 一分鐘演奏一百二十個四分音符;可是如此優美的旋律豈可如此草率放過,所以 第二小提琴進來時,差不多是以行板的速度小心翼翼的把握了每的音符。第二題 琴的第一主題走了六小節後,把旋律交給了中提琴和大題琴。接著四小節後旋律 又交給了低音管和低音大提琴,一個卡農式的優美對位就要展開。接著長笛和雙 簧管也跟著加入-至此,讀者不妨傾聽一下和聲由單聲部進入多聲部的變化,以 及低音部和高音部分別加入的效果-例如第六小節(0'11")中提琴、大提琴加入 後「小音程」和聲的飽滿;第十八秒時,低音大提琴和低音管打下的基礎音,是 否給你一種安定感;第二十一秒,第一小提琴和長笛、雙簧管加入後是否為聲部 描繪清楚的線條。總之,還有什麼樂曲比這個樂章更適合做為古典音樂欣賞的入 門教材?
0'44"第二主題
第一主題只有短短的二十六小節,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優美的弦樂取代了第一主 題,調性也向上爬了五度(C大調),節奏變得更為跳躍(因為穿插了休止符在其 中的關係)。旋律在八小節之後交給了長笛,第一小提琴則是下行的跳音輕輕唱 和。最後在長笛悠揚的漪音(1'10")聲中,進入呈示部的尾聲。
1'11"「革命性」的結束主題
結束主題可說是第二主題的延續,第一小提琴等於只是將第二主題的旋律加以發 展,變換節奏。隨後,雙黃管和低音管又將旋律唱了一遍(1'18"),強音的合奏 將呈示部帶上高峰。此時,定音鼓也悄悄的加進來(1'30")附點的節奏為即將結 束的呈示主題增加了豐富的色彩。這種作法在十九世紀初是獨一無二的,在貝多 芬之前,跟本沒人敢在慢板樂章加入定音鼓。定音鼓加入之後兩小節,第一小題 琴和長笛分別唱出優美的跳音,最後主題結束在C大調的主和弦上。(1'51")
1'51呈示部反覆 當結束主題暫告一段落時,中提琴再度喃喃道出第一主題,旋律 似忽更有自信,且更加平順。當定音鼓再次輕輕奏出時(3'24"),發展部亦呼之 欲出。
3'44"發展部
發展部的一開始,跟傳統的奏鳴曲式有很大的不同,它並不像第一樂章由第一主 題發展而來,而是由慢板樂章的第二主題持續發展。一開始似乎是變成a小調,弦 樂的旋律交織走了四小節之後,雙簧管也開始做出漸強,旋律逐漸交到管樂的對 答,弦樂則取代前面「結束主題」中的「頑固低音」角色(註六)。隨後,定音 鼓也加了進來,等到管樂的唱答告一段落時,最後合奏在C大調的主和弦上(4'3 5"),由小調轉到大調,感覺上似乎要將發展部做個終結?如果你所聽到的也是 這樣的感覺,那麼請相信自己的直覺吧!因為轉調的目地正是要將旋律帶回主調 -F大調的第一主題。
4'49"再現部-第一主題
在發展部的轉調部份,第一小題琴開使走下行音階,最後終於落在主調-F大調的 主音上。同時,第二小題琴又再度唱出優美的第一主題。第一主題再現後,大提 琴的頓音緊跟在後,兩個旋律的對位相當漂亮。雖然有許多樂評家指出貝多芬第 一號交響曲的對位做得很不理想,還停留在模仿老師阿布列希伯格的階段,遠不 及巴哈和莫扎特等前輩大師;不過從第二樂章看來,筆者只認為,這樣的對位手 法是「浪漫又好聽」。隨著中題琴和小題琴之後,雙簧管也悄悄地唱出第一主題 的旋律。比起呈示部的第一主題,再現部熱鬧許多,管樂、弦樂各自發揮所長。
5'34"第二主題再現 和呈示部一樣,第二主題的再現部份也是由第一小提琴帶出 ,旋律在六小節之後交給了長笛。(5'49")長笛接掌主題後,第一小提琴也隨之 唱和。
6'29"尾聲
第二主題最後將主調做了一個總結,定音鼓也悄悄的奏出最後的尾聲,在小提琴 、長笛的跳音之後,重覆了三次主題(分別為弱-強-弱),最後第二主題在度出 現,結束在主調終止和弦的極弱音上。
◎第三樂章 活潑的極快板(Allegro molto e vivace) 小步舞曲 C大調3/4拍
小步舞曲或詼諧曲?
第三樂章標明「小步舞曲」幾個大字底下卻寫著「活潑的極快板」,這樣的標示 豈非自相矛盾?沒錯,這又是貝多芬另一項偉大的革命。傳統的小步舞曲中從來 沒有人用過「極快板」這個字眼,所以比起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的「小步舞曲 」快了許多。其實貝多芬本身就是主張以「詼諧曲」代替「小步舞曲」。所以在 他的第一號交響曲裡,第三樂章的小步舞曲已經可已算是詼諧曲了,只不過貝多 芬還延用著傳統曲式的名稱。
雖然如此,小步舞曲和詼諧曲本來就很難劃清界線-小步舞曲是3/4拍,分成主題 與中段的三重奏,三重奏之後在反覆主題,用簡單的符號表示可寫成:M1-M2-T- M2(M:代表小步舞曲Menuetto;T:代表三重奏Trio);而詼諧協曲也是類似的 曲式,有時還會重覆幾次三重奏的部份。就曲式上而言,比奏鳴曲簡單多了。不 過,詼諧曲式裡充滿著速度感和活潑的節奏,正像這個樂章一樣。
0'00"第一段小步舞曲
第一段小步舞曲延用了傳統的寫法-以八小節為一段落,不過一開始弦樂的弱音 就呼之欲出,短短的四秒內就衝到了高潮(四秒內要做出弱音到強音的差異,實 在滿衝的),第一段經過反覆後還不到八秒鐘就結束了。
0'08"第二段小步舞曲
如果將第一段小步舞曲視為奏鳴曲式中的「主題」,第二段小步舞曲就是它的發 展部。在這一部份貝多芬不但把音都提高了,力度也加強了許多。貝多芬第意一 段小步舞曲中八小節的主題發展了足足七十小節的然後在整個從頭反覆一次。
第二段的一開始弦樂由動態的舞曲音樂轉變為略為緩和的過門,管樂的部份被突 顯出來。到了小調的轉折部份,雙簧管和低音管在弱音中題供了動機的暗示,預 告了既將再現的主題(0'22"),緊接著第一小步舞曲的主題以強音的姿態奏出( 0'29")。然後在一個十三小節的終止式(0'40")之後,又回到第二小步舞曲的 開頭整個反覆一遍。
1'26"中段三重奏
無論是「小步舞曲」或是「詼諧曲」都少不了這段三重奏。這段三重奏屬於小步 舞曲的中段部份,同樣也是C大調,由木管樂器和法國號擔任主奏。首先,雙簧管 、單簧管、低音管和法國號呈現出「三重奏」的主題。
主題經過反覆之後,雙簧管和法國號(1'56")繼續承接下去,並且加以反覆,然 而這次顯得更加複雜,最後在管弦合奏的強音中結束。這個中段三重奏的部份相 當簡短,經過反覆後,前前後後不過一分出頭,和傳統的小步舞曲形成非常強烈 的對比。
2'36"小步舞曲反覆 在「三重奏」之後,小步舞曲的主題再度出現,如同前面一 樣,發展部份的小步舞曲也重複演奏了一次,然後終告結束。
◎第四樂章 慢板-活潑的極快板(Adagio - Allegro molto e vivace) 奏鳴曲 式 C大調2/4拍
0'00序奏
和第一樂章一樣,第四樂章的開始也有一段慢板的序奏,這段六小節的慢板,其 實只是由一個從Sol到Fa的上行音階所組成。樂曲一開始,一個極強的C大調和弦 打破寧靜。然後,小題琴由G音開始往上爬:第一句開始三個音(0'05");接著 是四個音(0'09");然後是五個音(0'13")、六個音、最後是七個音的音階停 在F音。這段著名的六小節序奏曾被艾倫斯特.托赫引用在他的著作「旋律學」一 書中,托赫在文中指出:只要處理得法,僅僅靠音階的上行也能構成極具趣味的 旋律。沒想到這簡單的六小節中有如此深奧的學問吧!
0'26"第一主題
在簡單的序奏後,小題琴以明朗訴節奏飛奔而出,活潑的跳音明朗愉快,接著管 樂也加入(0'40"),將第一主題帶到強音,管弦一唱一答,音階開始下行準備進 入第二主題。第一主題雖然明朗、快活,但卻相當的簡單樸素。
1'04"第二主題
就在第一主題以飛快的速度走完之時,小提琴的漸弱音群(1'03")提供了一個簡 單的過門,隨後第一和第二小提琴以八度音程的和弦,唱出優雅的第二主題,旋 律和第一主題一樣的簡單樸速。不過,優雅的樂句並沒有持續太久,弦樂的漸強 很快的將第二主題帶到管弦總奏(1'17"),強音合奏加上弦樂震音將第二主題帶 上高峰。終止式之後,第一小提琴的上行音階又開始以弱音反覆第一主題(1'35 "-2''42呈示部反覆)。
2'42"發展部
發展部一開始是跟基第一主題的音階,以小調的方式發展,小提琴的弱音旋律先 引導出主題,雙簧管和巴松管跟著唱答,在八小節的弦樂震音的強音中,很快的 旋律又轉回明朗的大調(2'59")。上行的第一主題再度以不同的形式出現,然後 第二小提琴取代了上行的音階,和第一小提琴一上一下,成為非常優美的唱答( 3'04")。最後管弦樂的合奏出現,兩個forte的最強音將發展部帶到高潮。
3'34"再現部
緊接著發展部的終止式,在管樂的三度音和弦的下行聲中(3'32"),短短的四小 節的過門將呈示部的第一主題再度呈現出來(3'34")。不久,第二主題也隨後出 現(3'56"),然而調性卻較前面的低了一度-F大調。接著,第二主題在管樂和 弦樂的唱和聲中(4'17"),管弦齊鳴,結束在屬七和弦的延長音中(4'32),預 告著尾奏的出現。
4'34"尾奏
第二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交替的兩個上行音,帶出了長笛所引導的第一主題,接 著整個尾奏的變化也是根基於一主題,這樣的安排固然和呈示部的主題相輝映, 但也給人一種「迴旋曲式」的印象。全曲就在第一主題所發展出的終止式中燦爛 的結束。
結論
雖然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無論在曲式和風格上,可以說像極了海頓和莫札特,但其 所表現出的滄勁和激情,已足見貝多芬獨特浪漫風格的端倪,稱之為九大交響曲 的基石一點也不為過。再者,貝多芬在這首交響曲中如此多的創新-變化多端的 序奏、慢板樂章的定音鼓,以及快得像詼諧曲的小步舞曲等等…都已經為浪漫樂 派開創了新契機。無論你是想了解浪漫樂派的獨特風格;或是一探貝多芬交響曲 的浪漫,第一號交響曲是你不可或缺的選擇。因為貝多芬的第一號交響曲為古典 樂派畫下了句點,開啟了浪漫的大門。
編註:
註一:英國兩大師人華玆渥斯(Wordsworth)和柯羅立玆(Coleridge)在他們的 聯合著作「抒情詩集」中所寫下的序言,被認為是英國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宣言 。
註二:C大調的屬七和弦為D-F-G-B,通常出現在導入主音之前,作為引導主題旋 律向前的作用。
註三:「終止式」為一個樂段,或整首樂曲結尾的幾個音,音型以C-F-G7-C四個 和弦為標準,有玩民謠吉他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四個基本的和弦就夠用來彈奏一 首「梅花」的伴奏。這裡的終止式則為第一主題的完整樂段之總結,期音型完全 附和「終止式」。
註四:Do(音名為C)的屬音是Sol(G)
註五:關係小調以主調向下數小三度為小調之主音,所以C大調的關係小調為a小 調。
註六:「頑固低音」就是連續的演奏同樣的音高並持續數小節。
○第一樂章
甚緩板-燦爛的快板(Adagio molto - Allegro con brio)
奏鳴曲式
C大調 4/4拍
序奏 0'00"-1'25" 合奏
呈示部1'25"-5'26"
第一主題(C大調)1'25"-2'13" 小提琴
第二主題(G大調)2'13"-2'57" 雙簧管、長笛
結束主題(G大調)2'57"-3'24" 管弦合奏
呈示部反覆
第一主題(C大調)3'24"-4'13" 小提琴
第二主題(G大調)4'13"-4'59" 雙簧管、長笛
結束主題(G大調)4'59"-5'26" 管弦合奏
發展部(a小調)5'26"-6'50" 小提琴
再現部 6'50"-8'33"
第一主題(C大調)6'50"-7'24" 齊奏
第二主題(C大調)7'24"-8'09" 長笛、雙簧管
結束主題(C大調)8'09"-8'33"
尾奏8'33"-9'20"
○第二樂章
稍快的如歌行板(Andante cantabile con moto)
奏鳴曲式
F大調 3/8拍
呈示部
第一主題(F大調)0'00"-0'44"提琴組
第二主題(C大調)0'44"-1'11"小提琴
結束主題(C大調)1'11-1'51" 小提琴
呈示部反覆1'51-3'44"
第一主題(F大調)1'51"-2'36" 提琴組
第二主題(C大調)2'36-3'03"小提琴
結束主題(C大調)3'03"-3'44"小提琴
發展部3'44"-4'50"
再現部
第一主題4''49"-5'34"
第二主題5'34"-6'22"
尾聲6'22"-7'41"
○第三樂章
活潑的極快板(Allegro molto e vivace)
小步舞曲
C大調3/4拍
第一段小步舞曲(C大調)0'00"-0'08"弦樂合奏
第二段小步舞曲(C大調)0'08"-1'26"管弦合奏
中段-三重奏(C大調)1'26"-2'36"管樂
小步舞曲反覆2'36"-3'59"
○第四樂章
慢板-活潑的極快板(Adagio - Allegro molto e vivace)
奏鳴曲式
C大調2/4拍
序奏0'00"-0'26"
呈示部
第一主題0'26"-1'04"小題琴
第二主題1'04"-1''35"小提琴
呈示部反覆1'35"-2'42"
發展部2'42"-3'34"
再現部
第一主題再現3'34"-3'56"
第二主題再現3'56"-4'34"
尾奏4'34"-5'26"
-- 生命因BEETHOVEN而闪光。。。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6.248.1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