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听乐随想>>乐段随想>>简介黄河大合唱

主题:简介黄河大合唱
发信人: pinko()
整理人: sisi8597(2002-11-13 02:22:53), 站内信件
                          我听《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听过一次现场。但要说留下深刻印象的话,一次就够了!真没想到
,作品完成了这么久,感染力、号召力还是那么强作品所达到的境界、所渲染的
气氛还是如此令人震撼!
很多人都爱听《黄河大合唱》,他们都说《黄河大合唱》好。但到底好在哪儿?
他们无话可说。毋庸置疑,这部作品所有单曲的创作都是很成功的,但是光有好
的内容是不够的,必须有好的骨架来支撑。也只有这样才会出现完美的作品。我
想《黄河大合唱》中各曲目之间的巧妙编排就是就是这部作品成功的最大奥妙之
一。
《黄河船夫曲》是大合唱的第一曲,划船的号子在惊涛骇浪中冲天而起,气势恢
宏的乐队伴奏与合唱成功地刻画出了一幅人与大自然搏斗的惊人画面。在全曲短
短的三分钟里就掀起了三次狂潮,黄河船夫的命运一下子就把听众的注意力紧紧
地拉拢过来不能移开。应该说,冼星海成功地运用了“先声夺人”的方法,在曲
子的一开头就牢牢地抓住了听众的心,为后面各曲的顺利出现做好了准备。
第二曲是《黄河颂》。这是一首男低音咏叹调,比较抒情,在情绪上比上一曲要
收回来一些。但并不是一味的抒情,而是一个情感上不断发展的过程,其结果造
成了曲子结尾处变得气宇轩昂,带着奔放的热情,放声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
如此一来,曲头、曲尾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又产生了另一个好处,即在第
三曲中又可以安排比较舒缓与抒情的内容了。
《黄水谣》是民谣式的合唱曲。女声的曲调简单而舒缓、深切而抒情,极富令人
回肠荡气的效果;曲中又插入了男声控诉式的宣叙又有悲痛的呻吟,与前者形成
鲜明的对比。给人的感觉虽然略带伤感,却又不乏希望与奋斗。
抒情因素的加入,使听众的心渐渐平息下来,按理,其后可以加入一些情绪激昂
的曲子,进入新的高潮。但是却出现了《河口对唱》这一比较幽默的场景,特别
是对唱间的过门十分有趣,从而把前一曲的情绪拖了一下。但情况在合唱加入后
就改变了,老乡的相对哭诉进而转变为对日寇的强烈仇恨,显示了“打回老家去
”的坚定决心。场面又被抬升到一个情绪激昂的高潮,于是,在激昂过后,又能
自然的过渡到抒情的下一曲——《黄河怨》。
这是一首女声咏叹调,比较长。音调悲惨缠绵,是一首含着眼泪来唱的悲歌。听
着这样的哭诉,人们的心紧缩了,心情极为压抑,渴望着情感的爆发。终于,迎
来了雄伟而壮丽的《保卫黄河》。把人们积蓄了半天的力量一古脑儿地宣泄了出
来,真是畅快淋漓!曲中那急促的军鼓声好似青纱帐里无数抗日英雄的脚步声,
坚定而有力;同时又成功运用了卡农(轮唱)的手法,使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
呼号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又极具声势,表现了中国人民奋起斗争英雄形象以及不
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整部作品到这时已经达到了高潮的顶点,在一般情况下可
以“见好就收”如果再写下去往往会画蛇添足。但是冼星海就写下去了,这也就
是真正能见到一个专业作曲家创作功力的地方。他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把听
众高昂的情绪先收回来然后再托上去。
《怒吼吧!黄河》在开始时的曲调给人一种雨过天晴的感觉,但在朗诵过后马上
拉出了雄浑而坚定的“怒吼吧!黄河”的合唱;接着是人声与乐队的一段复调,
类似圣咏的写法;但平静是短暂的,规模宏大的乐队全奏与合唱使全曲达到了又
一个高潮。在这儿进入尾声,情感继续升华,热血贲张的情绪向爆发的火山一样
,喷发而出。这种力量用人声不足以表达,便启用了全部铜管,并根据“重复就
是力量”的原则、用宣叙调的唱法将“发出战斗的警报”一句被连续反复了七遍
,其平动的旋律不断阶梯上行层层推进,像一头发怒的雄狮向全世界发出战斗的
宣言。
全曲各乐章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音乐形象上相互对比,丰富
多彩;同时又围绕着共同的主题——黄河,音乐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统一为一
个整体音乐语言通俗易懂,明快简练;再加上得当的曲目安排而形成的较完整、
严谨的曲式结构,使这部具有交响性、史诗性的大合唱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
有群众性的特点,是一部表现革命内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
派,在艺术上也达到相当高度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大型作品。在我国的
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上述原因,《黄河大合唱》也是近来被研究的比较“透”的一部作品。但是
为什么说这是一部成功的大型作品呢?仅仅是动用了全部铜管乐吗?不是!我认
为原因在曲式结构上,《黄河大合唱》就拥有一个极好的布局结构,而这一点正
是当代作品中所缺乏的。松散的结构不统一的主题,这一切都有碍人们对作品的
认识与理解。所以我认为对《黄河大合唱》的曲式、曲目的编排方法的研究倒是
一个不错的研究方向。从中获得经验以改进、弥补我们对大型作品创作上的不足


--
碣石调—幽兰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9.29.79]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