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音乐全书>>音乐历史>>巴罗克实况之三—德意志

主题:巴罗克实况之三—德意志
发信人: pollux()
整理人: sisi8597(2002-11-09 20:40:24), 站内信件
②德意志

    17、18世纪的德意志在相当程度上还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其范围大致包括今
天的德国、奥地利等说德语的国家以及匈牙利、捷克(一部分)等当时处在德意志
神圣罗马帝国和德国诸侯统治下的地区。(下文所指“德国”如无特殊说明,均
指这一概念)
    有两个历史事件对德国巴罗克音乐影响十分深远。其一为16世纪由路德领导
的宗教改革运动。其二为1618-1648年在德国土地上发生的三十年战争。
    15、16世纪,统治欧洲精神世界的罗马天主教教庭内部日益世俗化、腐朽化
,每年在全欧横征暴敛,引起教会内部一些开明人士和许多世俗君主的不满。在
德国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当时的德国名义上由以维也纳为首都的神圣罗马帝国统
治,而教庭直接控制德国教会,在德国出售“赎罪券”压榨、骗取人民财富,德
国成了“教皇的奶牛”,引起德国人民强烈不满的贵族的嫉恨;同时教会占有大
量德国地产和财富,引起一些诸侯的觊觎。这时历史的要求把一个人物推到了前
台,他就是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1483-1546)。路德因不满教庭的所
作所为,1517年在维滕堡大学的大门上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表示质疑。路德
一开始代表了温和的市民阶层,试图对社会现状做出改良。后来随着教庭对他施
压并开除其教籍,他的立场逐渐坚定,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浪潮,得到人民拥护和
觊觎教产的诸侯支持。到16世纪末,德国北部和北欧都已皈依路德宗基督教新教




     路德认为,宗教信仰应发自教徒的内心,不须由教会充当中介进行说教(此
前神父经常借解释教义欺愚弄信教的群众)。 由此而来的问题是,怎样让百姓自
发的产生虔诚的信仰呢?路德主要依靠两种方式:一方面他亲自将《圣经》译成
德文,使得粗通文字的普通平民也可直接阅圣经,理解教义;另一方面他借重音
乐的作用。路德认为,音乐的作用仅次于神学,他曾声明:“经验证明,音乐仅
次于对上帝的爱,理应被颂扬为人类情感的主人和统治者。……再没有什么东西
比音乐能和《圣经》更紧密的结合起来。”路德创造了众赞歌(chorale,又译为
路德圣咏、新教圣咏)这种体裁,并亲自创作了二十多首,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后来被恩格斯誉为“德国16世纪的马赛曲”。众赞歌的
曲调往往来自世俗歌曲,曲调和结构非常简朴,多采用A…A…B形式,在礼拜时由
普通教徒共同演唱,打破了天主教会对宗教音乐的垄断;歌词多采用本国语言,
增强了新教各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同时这种大众参与的宗教音乐形式提出了普及
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到了17世纪,德国新教地区的文法学校(相当于中学)普遍
开设了音乐课程;各地的大小城市村镇都有自己的教堂,多数设有管风琴,有自
己的唱诗班。这种状况使得新教地区的音乐氛围得到了大大的发展,使得平民也
可接受比较正规的音乐教育。400年后当我们面对欧洲音乐史册,感叹德意志这块
土地养育了如此之多的音乐家时,也不应忘记路德这位神学家对音乐的贡献。
    宗教改革使得德国诸侯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两个阵营,两派冲突不断,一百
年后最终导致了另一件深远影响德国历史进程的大事—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
。新教同盟依靠法国、瑞典和荷兰,以德皇为首的天主教同盟则倚仗西班牙,各
方名义上出于宗教原因,实际上却各自怀有不同的政治目的,在地处欧洲心脏的
德国土地上开始了一次欧洲大战。三十年期间,法国、丹麦、瑞典、俄国等国相
继蹂躏了德国国土,导致了毁灭性的灾难:人口锐减一半、大片土地荒芜、工商
业凋敝;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大大加深,德国肢解为360个公国、侯国、伯爵领地
和自由城邦,最小的方圆仅数英里;生产力倒退了近二百年,花费了近两个世纪
才逐渐恢复元气;战争同时提高了新教诸侯的的地位。
    这种社会状况也影响到了德国的音乐发展。战争带来的贫穷挫伤了德国的民
族自尊心,大小诸侯投靠欧洲列强,民族意识泯灭,审美趣味盲目趋从法国和意
大利,法国、意大利式的宫廷音乐充斥贵族府邸;相反,处在社会下层的德国人
民和知识分子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从莱布尼兹出生到歌德逝世的200年中为人
类文化做出了贡献。
    由于德国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没有形成发达的市民阶层,缺少观众的歌剧
艺术发展相对迟缓的多。1627年,许茨创作了第一部德语歌剧《达芙尼》,算是
德国民族歌剧的开端。长期以来,歌剧在德国仅局限于贵族宫廷,限制了它的发
展。直到1678年,汉堡才建成了第一家公共德语歌剧院,比意大利晚了40年,上
演剧目也十分有限。许茨的学生凯赛尔和库赛曾为建立德国自己的歌剧艺术而努
力,但终因意大利歌剧的冲击和社会条件不具备而失败。1738年,汉堡歌剧院被
迫关闭。德语歌剧真正的春天,直到莫扎特的时代才到来。
    当文艺复兴使南欧的世俗音乐繁荣起来的时候,宗教改革也使另外半个欧洲
的宗教音乐创作兴旺了起来。在宗教仪式中最常使用的乐器无疑是是管风琴。管
风琴是一种古老的乐器,依靠键盘操纵许多支管子开放闭合,使风箱出来的空气
进入其中产生共鸣而发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公元前三世纪的水压式管风琴
。14世纪,在德国出现了有三层键盘和和一排脚踏键盘的管风琴。16世纪引入了
簧管,丰富了管风琴的音色表现,可以表现风雨、雷鸣、愤怒、悲泣等现象和感
情,能够很好的适应教堂中描绘各种宗教场景,如末日审判、耶稣受难等。16世
纪的宗教改革使北欧的宗教音乐创作活跃起来,也推动了管风琴演奏艺术的兴盛
,而管风琴适于演奏多声部音乐的特点也使德国的复调音乐传统得到了发扬,谈
到德国的巴罗克音乐就不能不提起管风琴。斯韦林克(1562-1621,荷兰管风琴家
)可算是最早的管风琴大师。以他的学生赖因肯、布克斯特胡德为代表形成了北
德学派,其创作宗教性较强;在德国南部受意大利弗雷斯科巴尔迪影响,形成了
南德学派,其旋律世俗性较强。17世纪后期的管风琴大师帕赫贝尔(1653-1706)
,风格融会南北特色,以他为代表形成了中德学派。而伟大的J·S·巴赫更是空
前绝后的管风琴大师。他幼年跟随哥哥(是赫贝尔的学生)学习管风琴,研习了
中德学派的技法;后亲自拜访求教于赖因肯和布克斯特胡德以及伯姆等北德大师
,深受北德学派影响;在魏玛任职时,又钻研过弗雷斯科巴尔迪的管风琴曲集,
可谓集北、中、南三家之大成者。他在世时赢得了“管风琴之王”的盛名。

---------------
如果您有兴趣阅读图文并茂的全文,欢迎光临我的巴罗克音乐圣殿:
http://baroque.yeah.net       恭候光临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2.191.117]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