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爱乐知识>>古典入门>>如何欣赏交响乐

主题:如何欣赏交响乐
发信人: joojoo()
整理人: sisi8597(2002-11-09 20:51:52), 站内信件
许多听众往往有这样的一种要求:交响乐很难听懂,最好你给我讲讲清楚,这里
到底是表现什么?那儿又是表现什么?
    音乐更多的是靠我们去想象的,它本身并不明确具体。比如罗西尼的歌剧《
威廉·退尔》序曲
最后一段写抗敌胜利,它的主题和马蹄声“哒哒啦、哒哒啦”的节奏很相似,我
们一定会产生一种联想:喔,这可能是军队,是骑兵队在奔驰。音乐本身根本看
不到马,也看不到跑,
只是从节奏产生出联想而已。而这种联想的产生要有一个特定的条件,就是马必
须在跑。如果马不跑,
站在那里,音乐就没有办法表现它了,你怎么知道它是马还是牛?还是别的什么
?    从这可以看出,音乐的描绘性叙事性是非常有限的,它只限于客观事物中
那些有音响的、
有节奏的、有动态的也就是运动中的事物。因为音乐是一种音响的、一种听觉的
艺术,
它存在于音响的运动之中。如果跟音响和运动这两种特性没有联系的事务,音乐
要想“描绘”它们就比较难了。所以说,音乐的特长不在于描绘,也不在于叙事
,它的长处是抒情。
比如我们心情激动了、情绪紧张了,心就跳得快。音乐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就可
以采用紧张的
比较快的节奏;如果心情平静的时候,自然就松弛下来缓慢下来,于是音乐的节
奏、速度也慢了。
音乐还有一个特长,如在表现忧愁忧虑痛苦发怒盛怒这种情绪的时候,可以把它
们的各种层次很细微地表现出来。我写的《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一段采用
戏曲的哭腔描写痛苦。
如果大家对戏曲的哭腔有点熟悉的话,能么听起来就会有联想了。    音乐是通
过作曲家主观的感受写出来的,因此它的主观性是很强的。而听的人呢,
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音乐创作跟其它艺术有些不一样,文学写出一部小
说来,创作已经完成了。
戏剧写出一个剧本还不够,还要演,这是二度创作。音乐呢?除了这个二度创作
外,
还有一个三度创作,就是听众如何来欣赏和理解这个作品,就是说听众也要投入
到这个创作中间去,这样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才算全部完成。
    有些听众还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怎样描写外部世界?比方写大海怎么写?
这里可以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来看看作曲家是怎样描写大海的。
    一个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其中第一章就描写大海。这个
乐章的引子有两个主题,
一个是代表苏丹王——沙赫里亚尔,是个很粗暴的形象;另一个是王妃“舍赫拉
查德”的形象。
可妙就妙在这两个主题后来都变成海的形象了。人怎么会变成海呢?如果我们听
这段音乐就会发现:
原来是音乐旋律的起伏使我们联想到海浪的起伏。这说明交响音乐创作上的一个
特点,就是可以用同一个音乐素材,通过节奏、和声、配器的变化来改变音乐形
象。“天方夜谭”组曲
是描写舍赫拉查德讲故事给那个苏丹王听,所以它就利用这两个人物的主题来写
大海,这不是真的大海,而是他们心目中的大海、故事里的大海。这里人物主题
变成大海,
两者有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有的。譬如苏丹王是很残暴的,跟大海的汹涌可怕
是可以联系上的。
至于那个“舍赫拉查德”主题是个很美的主题。我想作曲家写的时候,可能就是
考虑到要把它稍加改变变成浪花的主题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作曲家的本事来
,他可以用很集中的
一两个主题材料千变万化地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另一个例子是法国印象
派代表人物德彪西写的一个“大海”。他的写法又不一样了。
这部作品叫作交响素描,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的标题是“从破晓到中午的海”
,是写平静的海、
从薄雾中慢慢显现的海。第二乐章是“浪的嬉戏”,写顽皮的海,海浪在追啊、
玩啊。第三章是“海与风的对白”,这是咆哮的海。这个海跟刚才介绍的那个海
性格上很不一样:
首先它的内容不一样,另外作曲家的性格也不一样。德彪西是一位印象派的作曲
家,他的创作特征
是着重于捕捉瞬息万变的光和色彩的变化、景象的变化。所以他的旋律都是断断
续续的,一会儿这样几个音、一会儿那样几个音,变化多端,它是在描述大海那
种变化无穷的色彩。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德彪西都是交响乐色彩配器的大师,但各有所长,因此他
们写出来的音乐也是截然不同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总结出三条:第一条是,即使描绘性的音乐也都不是纯
粹客观地描写
外部世界,这些描写是被音乐化了的、性格化了的、感情化了的,而不是事物的
本身。因此一千个人写大海,就会写出一千个样子。第二条,音乐形象是从联想
产生的,
这个联想是通过音乐对事物运动的形态及其发出的声响所作的一种摹拟而来的。
第三条呢,
作品描述什么有时还要靠文字标题来提示,否则不能准确判断它在写什么。比方
柴科夫斯基的交响诗“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中的一段描写地狱里的旋风。
如果不讲这是旋风,
也可能以为是大海,因为二者有着相似的运动方式。所以确定音乐形象还要靠文
字标题。同时也说明音乐的描绘只能近似,不能逼真。
    标题音乐可帮助大家理解作品形象,那么怎样去理解无标题音乐呢?这就更
需要从人的心里状态
和感情上去理解。譬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这“命运”标题是人
家给加上的。音乐中“命运”主题,有人解说它是反面形象,是凶恶残暴阴森的
命运的形象。
但也有人把它说成是贝多芬对封建势力的挑战,是怒吼的贝多芬,是扼住命运的
咽喉的贝多芬,
是一个正面形象。这不是截然相反吗?总之,这个主题体现了作者自己的感情,
体现了他对命运的态度。
第四乐章写贝多芬理想中的胜利,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还写下了非常天才的一
笔,就是在胜利高潮的时候,突然命运的主题又出现了。有人说这是对过去斗争
的回顾,也有人说
这是被打倒的奄奄一息的命运企图东山再起。但是我倾向于另外一种解释,即虽
然胜利了,
仍然不能失掉警惕,那些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反动的东西说不定还要再来的。这样
的解释更符合贝多芬的
实际,符合他的逻辑,也更好地显示出他作品的哲理性。至于究竟怎么理解,大
家还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释。
    交响乐给人的启示是很多的,它可以给你很多想象的余地,尤其是无标题交
响曲更有这个特点,
因为它没有标题的约束,概括性很强,内涵非常丰富。即使听一百遍还会有新的
发现。而且,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这就是无标题交
响乐的一个长处。
    最后讲两点结论:第一点,音乐的特长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绘。所以在欣赏它
的时候主要在于它的情绪如何感染我们,不一定追究它在写什么。乐曲解释只是
作为一种参考,
主要还要发挥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第二点,欣赏交响乐首先要充分调动我们自
己的想像力。

--
我叫Jack,请多指教!有任何意见或感想的话——
 *请给我来信:[email protected]
 *请呼我PCICQ:joojoo
 *请来广州虚拟社区找我:joojoo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0.202.5]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