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orkson()
整理人: sisi8597(2003-04-07 04:48:18), 站内信件
|
[指挥台上的风云] 卡洛斯.克莱巴 Carlos Kleiber (德) B y DECCA
Carlos Kleiber, 1930~ , Germany
中译:卡洛斯.克莱巴
曾出版其唱片之公司:DG、EMI、Orfeo、SONY
目前重要任职:无
有个名指挥家的老爸, 小克莱巴似乎命中注定就是要当指挥。而他指挥之迷人 , 性格
之古怪, 真可说是当代指挥家中的异数。有专家说, 他让人知道何谓 "食不知 味",
吊尽天下苍生胃口。日本人有一个名词 charism, 用以形容所谓的偶像气质, 卡洛斯
诠释与古怪性格使他荣登日本听众charism 第一名。
早年, 老克莱巴并没有刻意栽培卡洛斯走上指挥这条路, 不过只是培养小克莱 巴拥有
音乐的兴趣。只是当有一天卡洛斯发现「应该知道哪个声音是哪个乐器」时, 他觉得
是该走上严肃的音乐道路了。小克莱巴放弃老爸安排的化学路, 同时寻求父亲 精神上的
支持。刚开始老克莱巴并不能接受, 总是有意无意的泼他冷水, 这使得小克莱 巴更加
自我鞭策。终于在1954年时, 老克莱巴正式接受卡洛斯的职业选择, 并尝试给 予支持。
但是伟大的老克莱巴却在1956年将率领维也纳爱乐巡回前夕逝世。于是, 老克 莱巴生前
好友都一齐提携照顾小克莱巴, 同时达成共识:只有在他能够以「Carlos Kle iber」
名字登场而非庇荫于Erich Kleiber 盛名情况下, 才会开始让他指挥歌剧。因 此早期
卡洛斯接触了极多的剧目, 不像现在只在少数几个剧目上打造磨光。
恰似乃父, 小克莱巴对音乐工作的兢兢业业令人汗颜。老克莱巴的训诫:「灵 感与技巧
不可偏废」正是他工作时的座右铭。于是你会发现, 演出前的准备工作卡洛斯 绝对要求
百分之百, 排练时是个极难取悦的挑剔鬼, 恐怖的完美主义份子。排练时总是 随身带著
行李, 以便只要稍有不合其意者, 立刻拂袖而去。当然也就因此得罪了许多人 。
卡洛斯一点都没有现代指挥家的样子。他不签合同、不回信、不受访, 而且还 经常临场
取消演出, 和当代经纪制度显得格格不入。比方像他在爱丁堡音乐节, 早已答 应要指挥
司图特嘉歌剧院演出『伍采克』, 居然在演出前一刻宣布生病返回德国。自此 以后,
他更不接受全职的指挥工作。巴伐利亚与维也纳两地的歌剧院是他比较常登台 的地方,
但是他却越来越少现身歌剧院。试想, 有哪个歌剧院老板能够一再忍受他那天 文数字
酬劳、附带超多排练次数等等苛刻条件呢??于是乎, 属于他的名言也就一一出 现了。
卡洛斯告诉伯恩斯坦:他只有在家里冰箱空空、饥肠辘辘时才会想到要去指挥 。同样的
问题也出现在唱片录制上。一来他真的不喜欢录音产品, 其观念和杰利比达克 差不多,
问题也出现在唱片录制上。一来他真的不喜欢录音产品, 其观念和杰利比达克 差不多, c
认为他的音乐是没有办法固定下来的, 时时都在变化。他太了解自己本事在哪 里, 所以
对演出的效果有著近乎病态的要求, 知道只要一脱离现场, 他的音乐就少掉大 半气氛,
这和伯恩斯坦的观念相近, 因此只要是他不满意, 即使代价再高, 他也不同意 出版。
这种观念真的和老一辈大师十分近似 (如克纳佩布许)。
更麻烦的是, 他把对歌剧院的要求拿去要求唱片公司, 吓死人的酬劳、超次的 排练,
还有, 动不动就不准人家发行 (只要他还不满意)。 于是, 他和DG的录音合作 只到
1981年的『崔斯坦与伊索德』为止。自此以后, 他也不和任何唱片公司有合约 性合作,
1992年以来, 一直没有新的录音上市, 连个小雷声也没有, 他自己倒是处之泰 然。
于是, 他所发行的那少数几张录音, 就成了乐迷们口耳相传、拚命收购的目标 。
他的指挥动作极为流畅, 可说是当代指挥中最好看的一位, 优美有如舞蹈, 浑 然天成,
和伯恩斯坦的苦心雕琢、萧提炒鳝鱼面式的凶猛动作恰成强烈对比; 可怕的是 他所诠释
出的乐曲拥有极为惊人的爆发力。他对乐谱所拥有的深刻洞察与了解功力极为 深厚。
多明哥和卡洛斯合作过『奥泰罗』, 这出对多明哥而言早已是驾轻就熟老戏码 , 可是
多明哥却发现, 克莱巴简直是把整部戏给吃了。他如此形容: 「他可以读透乐 谱来揭开
作曲家内心深处的一切, 把作品包含的全部矛盾冲突, 全部情感都掀出来。然 而听起来
却是如此自然、简单,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 得来却彷佛毫不费劲。演出时, 我 们绝无
重复老戏感觉, 每晚演出都有新的情境迸发出来。」
对于小克莱巴的音乐魅力, 下面这段话说明得相当详尽: 「现在用个专有名词 『轻』
来形容他, 相对于老大师的『重』。他的音乐不是在地上重重跺脚式的沈稳, 而是像
坐云霄飞车般, 慢慢爬高, 然后转弯, 一个俯冲。接下来的事, 就是要防著心 脏从胸口
弹跳出来。当然, 这不是单纯的『快』而已, 『快』让人觉得轻浮和缺乏张力 ; 更不是
随兴的『夸张』, 『夸张』令人觉得造假。到底他□风点火的能耐在哪里??卡 拉扬从
学瑜珈中领悟到脉搏和节拍的关系, 抓到正确的速度会让人体产生快感。这种 『人曲
合一』的理论或许有其道理, 不同指挥会因不同体质而产生不同特性, 这是解 说不清、
模仿不来的。从小在布宜诺斯长大的小克莱巴, 融合南美的热情和德奥的典雅 , 形成
独一无二令人亢奋不能自己的风格。他可说是后伯恩斯坦时代仅存的动作派.. ..他的
动作有种令人痴迷的魅力, 一举一动都轻重合宜, 一弹指、一挥臂都和音乐节 奏脉动
肌理融合; 操控著乐团, 也勾引著听众心弦。一时从作品、乐团到听众, 完全 被指挥
置于掌中搬弄; 这已经不是演奏, 而是整场催眠的魔术。」
老克莱巴有不少演出被内行人视为经典, 于是, 为了力求走出老爸的阴影, 卡 洛斯也
刻意的在父亲的曲目中打造磨光, 苦下功夫, 结果是成就惊人。像贝多芬第五 , 他的
演出就被认为已超越父亲的名演。专家整理出父子俩共同点: 忠于原谱、完美 主义、
一丝不□毫不妥协、精确无误的节奏感、敏锐快捷的速度、自然流畅的歌唱等 。如果
你想见识见识小克莱巴勾引人的功力, 可以听听Orfeo 发行的贝多芬第四, 光 听第一
乐章从慢板转到快板的部份, 你就会叹服他的功力, 令人印象极为深刻, 并对 他完全
著迷。贝多芬第五更是录音史上的杰作, 从一开始就可发现他那种充满生命力 、鲜活
跃动的诠释, 明明知道这样的音乐不是随意准备就可以演奏的出来, 却总认为 这一切
对他而言如家常便饭。这个录音被认为是最贴近贝多芬原意的演出。
卡洛斯和其他多数指挥家相同, 以眼神来抓住乐师的心。他在乐师们眼中的评 价也是
卡洛斯和其他多数指挥家相同, 以眼神来抓住乐师的心。他在乐师们眼中的评 价也是, c
相当了得。一位柯芬园的乐手这么说: 「毕勤天资与魅力超凡, 但他缺少卡洛 斯的
洞悉力; 肯培手下功夫了得, 就是少一点卡洛斯的灵性; 许多指挥家都有卡洛 斯的
这个优点、那个优点, 可是卡洛斯身上却集中了那么多指挥身上所有的优点。 」
不过天才也是人, 总有缺点。一是他的格局有时过小, 这是天性作梗; 另外就 是有时
他过于流畅的诠释, 有时不免有放掉一些细节的顾虑。
不过, 还是老话一句:惜墨如金的他, 所出版的唱片, 真的是张张精彩, 要是 有兴趣,
真的可以一次收藏。他的交响曲录音有DG发行的贝多芬第五、七, 布拉姆斯第 四、
舒伯特第三、第八, Orfeo 出版的贝多芬第四, Nuova Era 发行的马勒『大地 之歌』,
Memories的莫札特第三十三号、包罗定第二号。歌剧更少, 都是DG发行的, 有 韦伯
『魔弹射手』、约翰.史特劳斯『蝙蝠』、威尔第『茶花女』、华格纳『崔斯 坦与
伊索得』少少几部。另外再加上SONY发行的1989、1992两次新年音乐会实况, 以及
仅有的协奏曲录音:EMI 发行, 李希特独奏的德佛乍克钢琴协奏曲。这些唱片 都有著
惊人的诠释, 也令人更加扼腕:有太多太多美好的旋律, 都只留存在小克莱巴 脑海中。
有可能的话, 找LD, VCD 或 DVD吧, 还可以看到他那优雅迷人的指挥动作, 这 才是
真正的享受呢!!
参考书目
1.John Holmes: Conductors,杨忠衡、张强音译, 普洛文化出版
2.王立德: 指挥谈指挥, 世界文物出版
--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01.2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