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音乐全书>>演奏家/团体>>外国艺术家>>Giulini>>朱里尼

主题:朱里尼
发信人: yorkson()
整理人: joojoo(1999-11-20 08:19:20), 站内信件

  [指挥台上的风云] 朱里尼 Carlo Maria Giulini (义)                   B
y DECCA 
  
  Carlo Maria Giulini, 1914~    , Italian 
  中译: 朱里尼 
  曾出版其唱片之公司: DGG, SONY, DECCA, EMI 
  曾担任之重要任职: 芝加哥交响乐团常任客席指挥 
                    维也纳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洛杉矶爱乐管弦乐团指挥 
  
  按照专家的说法, 当今「后」杰利比达克时代八十岁以上的老牌大师级指挥只
剩下 
  三人。除了老当益壮的萧提与倒吃甘蔗的汪德外, 就是朱里尼了。晚年他的活
动明显 
  减少很多, 而他独具个性的演出也越来越难在舞台上亲炙了。然而观察他的一
生, 虽然 
  没有像杰利大师那样有志难伸, 却也有些难以发挥之处。他的演出确乎有他的
一套, 
  只是他要求事事完美的个性给他带来不少麻烦。 
  
  一个在义大利生长的指挥不会指挥歌剧是说不过去的, 而朱里尼的指挥之路也
是从歌剧 
  开始。他的真正指挥生涯始自战后, 以歌剧演出为主 (这时的他也三十好几了
),  虽是 
  乐坛中的新人, 朱里尼的表现可说老练的很, 立刻吸引了当时 EMI的当家制作
人李格, 
  引介朱里尼进入 EMI。在立体声时代以前, 他的工作地点主要在史卡拉, 大部
分时间是 
  萨巴达的副手, 萨巴达死后他立刻升任首席, 在这段时间最常合作的大牌歌手
当属 
  卡拉丝莫属。但是他渐渐发现, 一来他用在准备角色上的时间不够, 再加上事
事要求 
  完美, 对无法完全掌握排练的歌剧演出来说近乎不可能, 使得他在1966年以后
宣布不再 
  公开演出歌剧, 这道「禁令」大概在八十年代才有所转圜。离开歌剧舞台的朱
里尼转向 
  绝对音乐的领域, 一样是事事要求完美, 凡事率性而为。对他而言, 连排练都
是一个 
  重大事件, 严阵以待, 就更别说正式演出或录音的时候了。 
  
  朱里尼在与洛杉矶爱乐合作时, 紧紧控制接聘次数, 把它压到最低限度。他通
常是指挥 
  三个礼拜, 在第四个礼拜歇手读谱, 他自谓这是「与天才们交手」, 如此这般
才可以 
  理解天才们音乐的真谛。或许因为如此, 到晚年朱里尼的音乐越有自我的倾向
, 这样的 
  表演才是他心中想要的吗??我们其实无法否认, 朱里尼是以全副的精力放在这
些乐谱 
  上的。于是早期他的音乐就比较「规矩」 (切合大众期望),晚年到了所谓「老
的可以 
  受尊重」的年纪时, 他就渐渐躲入他自己构筑的甜美世界中, 一如伯恩斯坦, 
以自己的 
  想法诠释音乐。 
  
  他的曲目非常狭窄, 尤其是交响曲部份更是如此, 他只对自己有感觉的曲目来
回琢磨, 
  他的曲目非常狭窄, 尤其是交响曲部份更是如此, 他只对自己有感觉的曲目来
回琢磨, c 
  很少演练新曲。最常被他「琢磨」的音乐家包括贝多芬、莫札特、布拉姆斯、
马勒、 
  布鲁克纳等, 倘曲目整体感觉不对, 他宁可不指挥。有个乐团想请他指挥柴可
夫斯基 
  第五, 他想想感觉不对, 指挥棒丢了就走人, 让乐团当场愣在那里。因此同样
的曲目 
  他搞不好来回打造无数次。对演出的要求是「乐曲中融入我们的生命」, 因此
会要求 
  乐师全心全力达到他心中想要的境界。当他难得的排练新曲目时, 总喜欢一点
一点 
  慢慢进行, 他认为这样曲子的兴味才有可能渗入演奏者的血液中。因此, 他排
练时数 
  之多也是数一数二的。举个例子, 他当年排练马勒第九时就花掉十五个小时, 
他说, 
  
  「可不能像演奏布拉姆斯那样来表现马勒, 演奏他的第九也不能跟演奏第一相
同。 
    首先要把音符搞正确, 然后再努力理解概念。马勒的作品要求一种特殊的声
音、 
    情绪与结构, 乐团必须理解这点, 并使之成为演出的第二天性, 使之成为好
比 
    躯体的器官一样。」 
  
  也许他对排练的要求很高, 还好他倒不是位脾气很大的指挥。他经常以鼓励替
代责骂, 
  勉励团员和他一起努力创造音乐, 这点与前辈萨巴达、托斯卡尼尼、早期的贝
姆全然 
  不同, 然而乐团的表现却一样优异。虽然他并不十分认同唱片, 但对录音的要
求仍是 
  一丝不□, 尽心尽力再现音乐厅中的声音。他喜欢在音乐厅中演出很多次以后
才录音, 
  因为这样的音响才算是真实。对他而言生命当然是比完美重要的多了, 可是要
录制 
  他的唱片却又很不容易, 因为他老兄对中低音弦乐器特别强调。 
  
  前面说过, 朱里尼的演出一向别具特色, 这却正是他被乐评家诟病的地方。不
少乐评家 
  认为他的贝多芬与布拉姆斯太过率性而为, 缺乏紧迫感。他的德 虑口故 显
然与那些 
 
  正统德国莱比锡乐派或威玛乐派诠释大相迳庭, 也没有托斯卡尼尼那样的快刀
斩乱麻, 
  毫不拖泥带水。听众似乎要以更大的感受力才得以进入他自身甜美的世界, 但
进入后 
  却会发现内在有丰富的音乐性, 同时有极高明的结构掌控力。他大概是唯一一
位在指挥 
  莫札特的小步舞曲时还能使听众流泪的指挥, 在柴可夫斯基第六号第三乐章中
也加入了 
  他本人独到的见解。晚年朱里尼的诠释也出现了越来越慢的倾向, 而且变本加
厉, 常常 
  慢的匪夷所思, 大有向杰利比达克较劲味道。在指挥家中可说是卓然不群的异
数级 
  人物。 
  
  他的唱片曲目不多, 莫札特、贝多芬九大、布拉姆斯四大、马勒、布鲁克纳均
是他斧凿 
  最深的作曲家, 来来回回重录了好多张。歌剧方面, 1966年以前, 他的歌剧包
括与 
  卡拉丝合作的『茶花女』 (这是卡拉丝多套同曲录音中最好的一套)、 与舒瓦
兹柯芙 
  合作的『费加洛婚礼』与『唐乔凡尼』, 以及『唐卡罗』等。八十年代「解禁
」后的 
  录音则包括了『弄臣』、『游唱诗人』与『法斯塔夫』, 论者均认为后面这三
套录音 
  是朱里尼歌剧的最高成就, 尤其是『法斯塔夫』, 震撼乐坛许久。可惜的是最
近的 
  朱里尼几乎没有什么活动, 几成半退休状态。或许哪天他又会给乐坛带来一些
大惊喜 
  也说不定。 
  
  参考书目 
  John Holmes: Conductors, 杨忠衡、张强音译, 普洛文化出版 
  

指挥大师 朱里尼 宣布封棒                                   中国时报  潘
罡 
  
 想品味当代指挥大师朱里尼 (CARLO MARIA GIULINI)指挥风采的乐迷,此后只
好靠 
  罐头音乐解馋了。由朱里尼担任首席指挥的巴黎管弦乐团 (ORCHESTRS DE PAR
IS) 
  前天宣布,八十四岁高龄的朱里尼已经决定放下指挥棒,不再踏上舞台。这个
宣布 
  使得巴黎管弦乐团演出计画大乱,而义大利出身的指挥系统顿失龙首,随著千
禧年的 
  逼近,本世纪的指挥大师正逐步走向凋零。 
  
 其实,朱里尼的封棒事先已有徵兆。今年一月,他指挥巴黎管弦乐团演出时,
破天荒 
  头一次坐在椅子上指挥,显示身体状况已经无法负荷吃重的指挥工作,不过那
次演出, 
  朱里尼依然展现一贯优雅精致的风格,全巴黎乐评人赞美如潮,听众起立鼓掌
致敬 
  足足维持了十分钟之久。 
  
 出生于一九一四年,朱里尼传承了托斯卡尼尼所代表的义大利指挥艺术精神堡
垒, 
  不过在乐评人心目中,朱里尼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拉丁艺术风格。朱里尼从小学
习 
  小提琴,二次大战期间曾因反纳粹而四处逃亡,直到一九四四年义大利向英美
盟军 
  投降,朱里尼率领奥古斯提欧乐团复出,成为第一个庆祝罗马解放的乐团指挥
。 
  
 此后,朱里尼活跃于歌剧院,任职史卡拉歌剧院首席指挥期间,他与歌后卡拉
丝 
  之间的搭配传为本世纪歌剧界美谈。不过,他对歌剧演出复杂的人事安排与行
政事务 
  非常反感,认为这些导致艺术妥协,一九六九起宣布放弃指挥歌剧 (不过他后
来仍 
  灌录歌剧唱片), 成为各大交响乐团常客,也发展出独特的朱里尼管弦乐艺术
。 
  
 朱里尼指挥的一大特点是讲究歌唱性,晚期他的乐曲速度越来越慢,宛如已故
德国 
  指挥大师杰利毕达克,而且他很重视中、低音弦乐器。由于速度缓慢,乍听之
下 
  他的管弦乐曲结构略嫌松散,但仔细聆赏之后,就会发现当中有丰富的细节与
色彩, 
  显得更有深度。 
  
 由于朱里尼不喜欢社交应酬,因此他封棒的消息由巴黎管弦乐团代为发布。巴
黎 
  管弦乐团已经紧急徵召指挥名家马捷尔接下朱里尼的档期。朱里尼则表示,他
要把 
  更多时间投注在指挥教学,以便提携更多后进。 

--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01.25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