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音乐全书>>作曲家>>Beethoven>>转载:貝多芬第七交響曲賞析─ 一個『人』

主题:转载:貝多芬第七交響曲賞析─ 一個『人』
发信人: clavier()
整理人: (2000-02-06 11:33:39), 站内信件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個重要的生命價值觀;在東方思想價值體系中
,人與自然往往是一種『人企圖溶入自然』的關係;最明顯的就是華人文化中的

『逍遙』傾向。另一方面,在西方思想價值體系中,『自然』往往意謂著一個有

位格的上帝 ── 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容許人與之進行對話與爭辯的上帝;於

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往往帶出一種『人與自然對話』的特色。

  從這樣的一個觀點做一個巨觀性的音樂欣賞:從貝多芬田園交響曲呈現的『

人與自然對話』風貌開始,到了第七交響曲,貝多芬進一步把『自然』這個主體

更人性化,『自然』並不是獨立超脫的看待人生,而是有情感、有個性的參與進

人生。

    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被稱為是『舞蹈的音樂』,在這首交響曲中貝多芬仍然

描述了自然風光的企盼,然而他與這個『自然』的關係卻更深入的人性對話,造

成貝多芬更以人性角度看到『自然』──在田園交響曲,還可以勉強地說貝多芬

許多樂段是使用旁觀大自然的超脫心情來看待『自然』;但是在這首第七交響曲

,貝多芬不再旁觀、超脫,讓『自然』沾滿了貝多芬自己獨有的感情,而與貝多

芬積極的對話,積極的情感交流。

    在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開頭冗長的序奏中,我們便注意到貝多芬音樂

心靈深處與自然對話的衝動。音樂一開始,便以木管樂器暗藏著玄機。在音樂範

例http://life.fhl.net/~audio/30204.ram中,正是第一樂章剛開始前30秒。這

30秒的序奏以雙簧管為主體,以四個二分音符的簡單旋律不停的綿延發展這條序

奏主旋律。但是這個序奏事實上是一個卡農型式的作曲方法,雙簧管引出四個二

分音符後,6.2秒時單簧管承接這個主題,17.6秒後法國號承接這個主題,25.1秒

時輪到低音管承接這個主題。如此一個複雜的結構後,一陣管弦樂強音合奏,帶

出長笛所演奏出來的主題,這個主題就是http://life.fhl.net/~audio/30205.r
am
一開始的旋律。這種由管弦樂合奏帶出長笛的風格重覆呈現一次後,從1分01秒開

始轉成長笛加雙簧管與弦樂的『對唱』,從而引出1分28.5秒處由長笛獨奏的第一

樂章之第一主題。

    我們很容易聽出,這個第一主題是由序奏http://life.fhl.net/~audio/302
05.ram
一開始的序奏主題所演變的。若說第一主題是活潑的精靈,那麼序奏主題可以說

沉睡的精靈吧?

    我個人以為本樂章精彩之處正是樂章中轉小調的一段,在音樂範例
http://life.fhl.net/~audio/30206.ram。這段音樂是在這個『奏鳴曲式』樂章

的『再現部』。從7.1秒開始就己經把第一主題轉成小調來呈現,12.2秒處更是發

展成一個哀怨動人的小調主題。先由雙簧管演出,然後是長笛,到了單簧管這種

『憂鬱性格的樂器』手下,18.5秒開始這段主題更令人覺得如泣如訴。與低音管

對話後這個小調主題依次從單簧管、雙簧管到長笛,接手到小提琴後沒一會兒就

又回到舞蹈式的第一主題風格(35秒處)。

    換句話說,在這個第一樂章中,貝多芬一直使用木管樂器帶出他想要表達的

情緒:從閒適的序奏主題,到舞蹈式的第一主題,到困頓的小調主題,木管樂器

以最多樣的表情,訴說了貝多芬與自然的對話。

    第七交響曲的第二樂章被我在『賦格曲』一文中拿來當貝多芬中期作品心靈

的範例,這個樂章真的是完全符合『卻彷彿是狂歡後的寂寞與悲涼』這樣的形容

。第二樂章一開始是由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合奏出『寂寞』的第一主題,

然後如音樂範例http://life.fhl.net/~audio/30207.ram呈現的,第二小提琴接

下這個『寂寞』主題,由中提琴與大提琴合奏出一個『悲涼』的對位主題。再接

下去,如音樂範例http://life.fhl.net/~audio/402.ram呈現的,第一小提琴承

接『寂寞』主題而第二小提琴承接『悲涼』主題。

    為什麼一個是『寂寞』另一個是『悲涼』呢?『寂寞』主題使用單純的節奏

,近乎同名音持續反覆,再加上旋律本身的小調性格,聽起來真的就是一種『寂

寞』的感覺。同樣的,『悲涼』的對位主題之所以悲涼,因為該旋律的第一個音

符與第二個音符是半音階,這半音階特性徹底使用在旋律的後半部,也就是音樂

範例http://life.fhl.net/~audio/30207.ram第21.3秒開始的第一個音符與第二

個音符,為了半音階特性還加以臨時轉調一時延續到29.5,一直是這種轉調與半

音階的特性。小調轉小調與半音階旋律是很容易產生『悲涼』感受的作曲方法。


    但是,指揮家的詮釋也很重要。在本段音樂的指揮家貝姆,他使用的速度非

常慢,而且加上許多彈性速度:例如音樂範例15.8秒起『悲涼』對位主題的音符

變多,貝姆為了加強每一個音符的重量感,很明顯的速度放慢來強調每一個音符

。於是這樣的詮釋聽起來便有非常強烈的情感蔓延。

    經過平和的中間樂段後,『悲涼』對位主題以十六分之一音符切細後無窮無

盡的蔓延,『寂寞』第一主題的音符不再以同名音反覆,轉以上行音階的風格呈

現,再加上一個新添附屬對位主題進行高低音符的跳躍,而形成這個樂章極美的

一個賦格樂段。範例音樂http://life.fhl.net/~audio/30208.ram是本賦格樂段

的後半,『悲涼』主題被切細成十六分之一音符後,不再一味陷溺在半音階,音

樂範例一開始甚至因為脫離了半音階風格,『悲涼』主題發展至此己經不再悲涼

,竟因為十六分之一音符不斷的持續而產生『堅毅前進』的感受,於是發展到32
.7
處的樂團合奏,長笛以最大的音量帶領所有的木管樂器強烈的演奏出變形的『悲

涼』對位主題來呼應弦樂部還原的『寂寞』第一主題。這樣的感覺不再是暗自憐

傷,而是有一種英雄式的悲壯感了。

    比起樂章開始的樂團合奏樂段,因為『悲涼』對位主題是由第一小提琴在高

低音之間跳躍呈現原貌,所以該樂段自我陷溺成強烈悲涼感非常強烈。而在本段

賦格樂段中,透過一開始賦格曲式的變形,整個情緒就轉變成英雄悲壯的情懷了


    這樣的主觀感受嘗試以上述的客觀舉證,不知道能不能引起你的共鳴?..:)


    第七交響曲的第三樂章與「英雄」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同樣都是我個認為為貝

多芬『最失敗』的作品之一,或許是我自己聽不懂...:) 不過貝多芬不是神,失

敗作品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就是了。

    第四樂章被稱為『酒神式的狂舞』,在我們看來卻是『自然』的人性化到了

極致。在強烈的兩個節奏後,音樂範例http://life.fhl.net/~audio/p1001.ram

呈現了快速音符起伏的第一主題,這個由第一小提琴主演的旋律本身充滿了『酒

神狂舞』的氣氛。但是在貝多芬音樂的結構中,我們更需要注意的是伴隨第一主

題出現的,由木管聲部合奏的副主題,這個副主題在樂章中段出現的賦格樂段佔

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一陣激烈合奏http://life.fhl.net/~audio/p1002.ram之

後,10秒起帶出這個輪旋曲式樂章的B段部分。這裡順便簡介一下『輪旋曲式』

,它的基本結構是『A-B-A-C-A-B-A-結尾』,第一主題便是A部

分。B段開始把主題使用一如第一樂章一般輕快的田園風格呈現出樂念,隨後以

狂暴的合奏結束,回到A段。這時木管的副主題逐漸在第一主題的壓抑中掙脫出

來,成為C段賦格樂段的主角http://life.fhl.net/~audio/p1003.ram。最後,

在本樂章的結尾樂段http://life.fhl.net/~audio/p1004.ram,貝多芬驅使第一

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依次交互競奏第一主題(27秒處),如綻放光輝;低音大提琴

執著演奏賦格樂段的副主題(從第9秒開始),無比莊嚴而憂鬱;兩者交織形成本樂

章最精彩的高潮。

    在這樣的樂章中,『酒神的狂舞』固然是第一主題的中心樂思,但是副主題

在賦格樂段與結尾樂段的低音部之憂鬱,與這個中心樂思強烈的對話。B樂段是

如此的追尋『人與自然合一』的田園逍遙,但是貝多芬無法與自然合一,再怎麼

樣的狂舞,最後總是把自然人性化之後與之激烈對話;所以貝多芬對B樂段的依

戀總是一瞥而過,他仍然把『自然』人性化成那個充滿莊嚴憂鬱的賦格副主題。

酒神之狂舞只能伴隨著人性化後的自然,而無法伴隨著逍遙的自然。

  於是從田園交響曲到第七交響曲,貝多芬曾在一時間期待從素樸的田園風光

寄託個人心靈;不與自然爭辯的閒適心情或許可以成為貝多芬的歸宿,但是貝多

芬主動的放棄。他無法不進行對話,他總是向一個看不見的超越者爭辯,所以他

的音樂總是忍不住要進行激烈的人性對話,對話,對話。他仍然寄情於大自然,

但是一個期待能對話的大自然,卻往往遙指一位與人類同行的上帝。

  面對一個能與人對話的自然,或許才是貝多芬音樂充滿激烈情感的原因吧!


(end)

--
生命因BEETHOVEN而闪光。。。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0.78.155.141]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