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音乐全书>>作曲家>>Brahms>>心中的勃拉姆斯

主题:心中的勃拉姆斯
发信人: hjing()
整理人: joojoo(1999-11-20 08:41:03), 站内信件
发件人:zhaomu <[email protected]>
我原来发于本地青岛信息港bbs,现再发于此。


“一处被雾霭和云翳遮掩着的境界,在那里我们能发现古老教堂的遗迹,他像希
腊教堂
一样伫立,这就是勃拉姆斯。”
恪守古典主义传统而独树一帜的勃拉姆斯,这是怎样一个奇迹!
曾几何时,李斯特、瓦格纳掀起了新德意志乐派巨大的进步浪潮,一直笼罩至十
九世纪
末期,更有巨人贝多芬辉煌的音乐遗产,伯辽兹的管弦乐,肖邦的诗画更极大的
丰富了
浪漫主义的躯壳,音乐世界昭示着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天地,痛快淋漓的欢娱与
悲戚,
对天地氤氲的无穷感怀和风景画般的描绘,相对于古典主义,新音乐在创新自由
的浪漫
主义时尚下遮蔽了十九世纪的天空。(在二十世纪末它们也成为古典音乐的经典
)这时
出现了寂寞的勃拉姆斯,在反对新音乐方法宣言上签字的只有他和约阿希姆寥寥
四人。
听过迭出纷至的浪漫主义大师绚丽的生机勃发的音乐后,音乐真的还能以“古典
”的形
式提供给我们新的东西吗?在热切的时尚面前古典主义的原则还有多少意义?李
斯特,
瓦格纳尽管对贝多芬深怀敬意,但他们从贝多芬拿攫取的往往是充盈的热情和强
劲,或
者像具有过人才华的门德尔松领悟到了古典主义却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形式的装饰
和陈
设,精雅的作品有谁真正感动过?然而,当你认真的听过勃拉姆斯的音乐后,也
许就会
感悟:原来真的还有比赏心悦目、绮丽纷繁更广大深邃的天地,还有比逞妍斗丽
的浮生
万象更卓绝高远的境界。
勃拉姆斯的音乐是一种对生命本原深深的自省。听勃拉姆斯的音乐让我感动的是
他从心
底涌出的那种对宇宙和命运的理解。如果说贝多芬所体现的大多是对自古以来人
类生命
意志的自觉和张扬,那勃拉姆斯显然就是以一种更谦逊的哲思在感知和表现人类
与天地
万物与命运的关系。勃拉姆斯音乐的起点是用他对世界深深的崇敬去展现美好事
物的无
比壮丽,而终点则是用心底的挚情厚爱陪着它们逝去。他是以哲人般的慧心和历
尽劫波
之后最醇和渊洁的情愫去感受去理解诸如母爱、情欲、友谊、生与死的价值等等
一切他
用整个心灵爱慕着的东西。这一始一终之间贯穿的是对生命和爱欲的渴望爱恋,
是对于
寓于无限天地运动中的一己之轻的深深感悟的叹息,对人类特有的博大深厚而又
脆弱苦
涩的天性的展现和抚慰就是贯穿勃拉姆斯音乐的灵魂!一个像勃拉姆斯那样生活
最安逸
平淡不过的人其作品何以能够具有如此伟岸的力量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浪漫主
义音乐
中不乏各式各样的具有强烈史诗性和悲剧性的作品,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肖
邦的
《降A大调波罗乃兹》,《g小调叙事曲》,柴可夫斯基第四、第六交响乐等等
,而勃
拉姆斯音乐的史诗性和悲剧性于所有这些常见的范式都大不相同,他几乎完全没
有诸如
民族苦难奋斗
牺牲的壮丽背景,但每个爱乐者都能感到勃拉姆斯音乐的史诗性和悲剧性依然是
极深刻
的。我想,勃拉姆斯那看似平凡的对天地万物的爱心也许正是他作品的源头,因
为这种
爱不必借助血与火的陶铸(如贝多芬),它的萌发也不必借助个人和民族的煎迫
(如肖
邦),更不必由自奥丁的启迪和鼓荡(瓦格纳),勃拉姆斯潜心谨守的只是对生
命本原
的理解,对这个本原既伟大又脆弱之本质的感动和描述,源于此,勃拉姆斯的交
响乐和
变奏曲能够从一个简单的主题发展出宏伟的篇章,这是他恪守古典主义作曲原则
的结
果,但我们聆听勃拉姆斯的作品是会觉得他们绝不是古典主义技法的外在逻辑演
示,而
是内心对自己生命信念的娓娓诉说。你听一听他那开阔清新的第二交响曲,D大
调小提
琴协奏曲,听一听他宛曲之极的第三钢琴奏鸣曲(Op.5)的第二乐章,第二
钢琴四
重奏(Op.26)第二乐章,第三钢琴四重奏(Op.60)的第三乐章,第
二钢琴
协奏曲(OP.83)如歌如泣的第三乐章“行板”--特别是在第一乐章“不
过分的
快板”和第二乐章”热情地的快板“那宏伟的气宇衬托下,就会立刻感到他对天
地之间
一切生命的价值有着怎样诚挚温淳的理解,对一切生命的意蕴有着多么深情细致
的体
味,正是在这一
点上,勃拉姆斯最直接的继承了贝多芬爱的精神,同时也最明显的划清了与贝多
芬的界
限:贝多芬的高贵,永远是狮子般的傲岸不群,勃拉姆斯的高贵却充满了隐忍悯
恻和终
极关怀!新音乐发展到末流,当它完全遮蔽十九世纪的天空时,却出现了未曾料
到的狼
狈与尴尬,以至法国音乐家杜卡在一八九七年创作了一首著名的交响曲《魔法师
的弟
子》,沃尔特。迪斯尼在他最伟大的动画电影《幻想曲》中对它进行了极好的图
示:米
老鼠用他苦心从魔法师那窃来的符咒驱使扫帚为自己服役打水,开始他万分得意
自己的
成功,但福兮祸之所依,魔法很快使屋里泛滥成灾,而此时焦头烂额的主人却无
论如何
找不到收回符咒的方法了,这种壮丽汪肆的“洪水”最终让人知道了它的可怕。
在举世
趋之若骛的气氛下,新音乐就难免如同附着了魔法的扫帚一样狂舞不息,于是早
年师法
瓦格纳的德彪西艰辛的另辟蹊径,有了理查。施特劳斯另一个方向的变异求新。
回过头
来,勃拉姆斯像穆然伫立的“雾霭下的圣殿”,窥破世上的一切浮华和巧幻,静
静的俯
视着那喧闹的天地之间的风云翻覆潮涨潮落。他终生探讨的不是人被逐出伊甸园
后不得
不面对的苦难和纷争,也不是高远的人生理想与世俗市井的冲突等命运的外在内
容,而
是在这一切命
运和冲突的表象显露之前更深的蕴含在生命中的欢乐与悲戚的源泉,使我们都终
将面对
和思索的那遥远的归程。它的音乐是平和亲切的人情意味,深刻的哲思,博大超
越的宗
教情怀这三者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的“悲从衷来,不可断绝”,同时,也是人从
感知命
运,畏惧命运,抗争命运到理解命运,再以宽广高远的心怀去容纳命运的伟大历
程!
不信,你去听一听他的《德意志安魂曲》,像巴赫《降B小调弥撒》一样,人间
可从还
有过如此真诚谦和又无比宏伟的心声?在勃拉姆斯之后这种声音可能再闻于是吗
?勃拉
姆斯的生活经历极为平淡,既没有莫扎特的传奇,也没有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强
烈的个
性特征,他的出身,所受的教育及成名史都那样不值一提,只是因为舒曼的扶助
才得以
出头;在生活中,他经常体贴入微的把零食分赠给邻里的儿童,以至今天维也纳
南郊的
勃拉姆斯纪念馆的桌上还要照原样陈列上糖果。他那样循规蹈矩,连每次吸烟以
前都一
定要征得在座妇女的同意;临终时面对死亡,他和普通人一样怯懦而哭泣。所以
,对已
经习惯于将作品的史诗性与作者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联系在一起的听众(屡见不
鲜),
勃拉姆斯真是一个谜。勃拉姆斯的作品虽然很丰富,却又始终显得“晦涩”--
缺乏起
码的文学性和明确动人的主题。而所有这些似乎又总是以文字介绍音乐时必须的
落笔之
初,为此,感谢王毅先生。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9.45.86]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