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adynew(昔我往矣)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24 19:45:29), 站内信件
|
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暂时先放下扎拉图斯特拉的"如是说"可能满纸谎话这一问题。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究竟说的什么?是否有可以称为扎拉图斯特拉学说的东西?
尼采自己告白,《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宗旨是永恒复返思想,也就是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肯定公式"(这个人1)。依据这一告白,洛维特以为,"永恒复返"不仅是《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思想主题,而且是尼采思想的基本学说。"无论愚蠢还是睿智,永恒复返说都是理解尼采哲学的钥匙,并且说明了尼采哲学的历史意义,因为它重新复活了早期基督教与古典异教的争执。"6 海德格尔对自己昔日的学生的这种说法不以为然,"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是谁?"的演讲勾消了这一说法:"永恒复返"说的确出现在、而且主要出现在《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然而,这种学说既无法说明、也无可反驳,仅仅在带出值得思议的、"面相之迷般的"问题。7 海德格尔虽然没有说"永恒复返"可能是大假话,至少暗示不是尼采的真言。
谜底在于"权力意志"的提法。"永恒复返"与"权力意志"具有"最为内在的关联",是重估价值思想的一体两面,似乎"永恒复返"是显白表达(不等于谎言),"权力意志"是隐微表达。海德格尔断言,如果没有把握到这两种表达"最为内在的关联",并"理解为西方形而上学中的基本设问,我们就绝无可能把握尼采哲学,也不可能理解二十世纪和未来的世"。8 权力意志论是尼采的真言,亦是尼采思想的历史功绩,它颠倒了柏拉图主义的基本学说──对于存在的理解。
沿着这条可以称为本体-认识论的解构之路,海德格尔开始解释尼采解构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革命性"行动:尼采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最后一人,以摧毁这一传统的方式继承了柏拉图主义的精髓。权力意志论不过是在谢林那里达到顶点的唯意志本体论的结果,因而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最后表达,预示了技术统治时代的到来。
某些后现代思想家并不理会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谱系论,但也对尼采"权力意志"思想入迷,以为其中隐藏着"生肌权力"(biopower)的启示。福科钟情的既非《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非《权力意志》,而是《道德的谱系》。然而,"为什么尼采要对追求起源提出挑战?"回答是:"为了揭示通体打满历史印记的身体,并揭示历史摧毁这个身体的过程。"10 "权力意志"不是柏拉图主义存在论的痕迹,而是显露身体的标记。通过"权力意志"的提法,尼采展露出生命的本原现象。德娄茨由此得到启示:凡考虑到生命的思想都分享了其对象的权力(power),因而必然会面对权力的策略。
于是,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成了德娄茨最后的思想。《什么是哲学》的结尾透露,尼采教德娄茨把生命定义为绝对的直接性、"无需知识的纯粹沉思"、绝对的内在性,是傅科临终都还在思考的"生肌权力"。"永恒复返"既是宇宙论的,更是"生理学说",是"生肌权力"的生成论。11 尽管撇开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史的尼采解释,德娄茨的尼采解释仍然进入了现代哲学中超验论与内在论的对立,试图接续由斯宾诺莎发端、尼采彻底推进的内在论谱系。对于海德格尔,理解"权力意志"中的形而上学问题事关"未来的世纪",同样,据说生肌权力的"生命"概念"作为傅科和德娄茨思想的遗产,肯定将构成未来哲学的主题"。
对如此发微尼采的"纵酒狂歌",将歌词阐发为"存在学说"或"生肌权力"学说,德里达给予了尼采式的摧毁:尼采文章根本没有隐含什么确定的学说,也没有什么最终含义。发微或阐发尼采学说的人都忘了尼采的说法:这个世界没有真理,只有解释(参善恶34)。要从尼采"纵酒狂歌的语言"中找出某种学说,就像大白天打着灯笼在街市上找上帝。尼采文章总用两种、甚至多种声音说话,因为他对世界的肯定是一种思想游戏,要求风格的多声道。风格成为思想本身,没有尼采,只有the Nietzsches(尼采们)。尼采善用短小语句,如果将这些语句与其总体风格分开,根本不可理解、而且经常自相矛盾。尼采文章因此有无限制的解释可能性,哲学在他那里成了无限的解释。13 德里达不仅挑战海德格尔的尼采解释,也瓦解了福科-德娄茨的尼采解释。这些尼采读法仍然受传统的真理问题支配,依附于某种形而上学幽灵,难怪他们看不到尼采文章的多面孔。
话虽如此,德里达的尼采解释依然得自海德格尔的尼采解释,恰如海德格尔的尼采解释方式来自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摧毁。把尼采看成彻底摧毁形而上学逻各斯的先驱,而不是看成形而上学的最后完成,难道不是海德格尔式解释学行动的继承、发扬?14 再说,与内在论对立的超验论谱系从康德经胡塞尔传到列维纳(Levinas),海德格尔恰恰站在两个谱系的转换关节点──胡塞尔与尼采交汇的地方。
的确,尼采文章大都不像"学术"论文,这使得人们很难从其论述形式中找到其思想主张的内在理路。即便可以归结出所谓"权力意志"、"重估价值"、"超人哲学"、"永恒复返"一类学说,实际上都依赖于重新组织尼采的话。解读尼采,解释者不得不明确摆出自己的解释框架,不能像解释其它思想家比如康德、黑格尔那样,躲在他们的思想框架中作出自己的解释。海德格尔、福科、德娄茨、德里达的尼采解释,哪个不是以自己的哲学框框为基础?洛维特可能没有看错:海德格尔的尼采解释的革命性,并不在于接着尼采摧毁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而在于不理会尼采文章自身,自己说自己的。 15
勾消尼采书写的内在实质,代之以多声风格,尼采就不在了。然而,真的再不可能找到尼采?尼采是谁,真的没有可能回答?即便多声风格,也非尼采的发明。柏拉图的对话充满了不同声音,能肯定苏格拉底的声音一定是柏拉图的声音?基尔克果用过一打笔名,哪一个是他自己的声音?柏拉图或基尔克果并非在多声风格或笔名书写中不在了,仍然可以肯定有可以叫做柏拉图或基尔克果的思想。角色或笔名都很可能是"隐身手",正因为有"身"要隐,才发明了多声风格或笔名书写。尼采这个人在"风格"中隐藏自身,而不是根本没有尼采之"身"。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尼采本打算写自传。"自传"就是谈论自己。如果扎拉图斯特拉的"如是说"是尼采"自言自语",何需再写自传?写自传的愿望,表明尼采在"隐身手段"中说话感到别气、不能畅言。然而,尼采放弃了写自传,代之以《善恶的彼岸》、《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敌基督者》,然后才作了自述(《瞧这个人!》),然后才"惨死在思想的十字架上"(托马斯。曼语)。从《善恶的彼岸》开始,尼采越来越多自我引证──引证自己的作品,《瞧这个人!》更是大段抄录。德里达很可能被尼"没有真理,只有解释"的话骗了。并非没有一个尼采,"尼采们"不过是尼采的身影──就像他一本书的书名"漫游者和他的影子"。尼采不是后现代的非逻各斯论者,他追求真理,只不过不直言真理。德里达没有去问为什么尼采不直言真理,反而以为尼采的言说证明根本没有真理,实乃典型的后现代的自以为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