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d108(邀月)
整理人: kaiyun.lin(2001-12-19 20:03:30), 站内信件
|
不咸不淡渡人生 盐篇之二
对于私盐的打击,从汉武帝起就立有盐法,实行官盐专卖,禁令称“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钅犬左趾。”也就是说,谁做私盐,就把左脚趾割掉。晋代的《晋令》:“凡民不得私煮盐,犯者四岁刑,主吏二岁刑。”
从盐的经营,我们不难发现,绝对的权力,必然带来绝对的腐败,古今莫不如此。
旧时说人富有,有一句话,叫做“陶朱、猗顿之富”,其中这个猗顿,春秋时的鲁人,是中国第一个做盐生意的盐商,经营河东盐十年,成为国中首富。
明清两代,江南扬州一带的盐商极尽奢靡。据《清稗类钞》记,有人想一时使去万金,于是叫门客买大量的金箔,运到镇江金山寺塔上,迎风撒之,顷刻而散,沿绿草树间,不可复收。盐商喜欢漂亮貌美的,于是从司阍一直到灶婢,都选用二八佳丽清秀之辈;而喜欢貌丑的,奴仆为录用,不惜自毁其容,用酱敷之,在太阳下暴晒。
对于盐,我印象中,解放后的新中国似乎没有这个概念,在买什么都要票的年代,没有盐票,真是百姓的大幸。只是大约在七十年代后期经常闹地震恐慌时,偶尔的小道消息,使市民蜂涌抢购食盐,事后不少老百姓家中的盐需要吃两三年才能吃完。如果现在老百姓也这么容易信小道消息那真是乐坏了商家们。
所以缺盐那真是很久远的事了,就象有的网友说的,潘冬子将棉衣浸盐水送上山一样,井冈山时候的红军,确实很缺盐,那与国共两党的封锁线和工业的不发达有关,看史料有不少关于盐的感人故事。
以前市面上卖的盐,通常是用缸装的,要多少买多少,又分为生盐和熟盐。生盐是粗如绿豆一般大的盐粒,特别的咸,如果用来冲盐水,可以发现水下有很多杂质。农民和一些建筑工地食堂,都喜欢用生盐,就因为便宜和够咸。可能因为生盐含的杂质就是矿物质或是今天流行叫法的微量原素吧,所以中医入药的盐说都是生盐。就是广州街头到处可见的盐焗鸡,正规的也应该用生盐制作,相传这盐焗鸡也是来自于海边盐民的家菜。
熟盐和现在的精制盐差不多,可能是工艺上的改进吧,现在的精制盐显得更幼细,更雪白。现在的盐到了盐业公司,还有一道工序,就是加碘,这是为了全民性预防甲状腺肿的强制性措施。
由于盐的专营,可能还是有些利润吧,所以现在从事私盐的贩子也很多,广东就查处过发现有数万吨私盐的,旁边也一样堆放着精制加碘食盐的塑料袋。这样的造假,我想老百姓自然是防不胜防。 (盐篇完)
----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后退一步自然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