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m726hk(Sammy)
整理人: kaiyun.lin(2001-12-17 23:49:56), 站内信件
|
香港開埠初期,發展並不順利,不良分子麇集,罪行猖獗,疾病和颱風威脅
居民的生命財產,但仍然有很多華人移居這個由外人統治的小島。
香港在一八五一年有人口32 983人(華人有31 463人 ,佔總人口的95%) ,
一九三一年人口增至878 947人(華人有859 425人 ,佔總人口的97.8%) 。
香港的華人只求不受干擾,故在港英政府的開明統治下,均能安居樂業。
香港漸漸成為中國移民的聚居地,以及與海外華僑通商的中心。
使用本港港口的遠洋船,在一八六零年有2 889艘,一九三九年增至23 881艘。
香港主要與中國通商,故不得不順應中國習慣,于一八六二年採用銀元制。
中國於一九三五年放棄銀元本位,香港亦隨而改變幣制 。
香港政制採取英國海外屬土常用的模式,總督由英廷任命,行政立法兩局議員
由政府委任,大多數為官守議員。第一批立法局非官守議員在一八五零年委出,
至一八八零年才有華人議員(新加坡出生的律師伍才(又名伍廷芳)) 。
一八九六年行政局開始有非官守議員 ,而首位華人議員(周壽臣紳士)則於
一九二六年委出。長期以來,香港總商會和非官守太平紳士這兩個選舉團體,
均有權各自提名一人為立法局議員,但這項安排已於一九七二年終止。
在港居留的英國人曾數度力促成立自治政府,但英廷一直不予首肯,稱香港
華人佔多數,難以由少數歐籍人士統治。一八八三年政府成立卫生局 ,並由
一八八七年開始以選舉方式選出部分成員。其後於一九三六年改組為市政局。
最初香港政府有意從內地借調官員管理華人, 這種並行的政制從未認真施行。
由於罪案日多,這個制度終於在一八六五年廢除,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取代。
是年英廷大幅修訂香港總督的訓令,規定“任何法例若對亞非裔人士有所禁制,
而歐籍人士則不受其限者” ,總督均不得批准施行。
政府採取自由放任政策,把香港發展為開放營商貿易之地,一切秉公辦理。
香港開埠以後,公用事業相繼開辦,有一八六一年成立的香港中華煤氣公司、
一八八五年的山頂纜車公司、一八八九年的香港電燈公司、一九零三年的中華
電力公司、一九零四年的電車公司等。
至於九廣鐵路,建於一九一零年。
自一八五一年起,香港陸續進行填海工程,較重要的是一九零四年完成的中環
填海工程,以及在一九二一至二九年間進行的灣仔填海工程。現時的遮打道、
干諾道和德輔道都是在中環填海工程闢建出來的。
一八四七年,香港政府推行公立學校教育制度,補助中文學校的經費。一八
七三年,主要由教會營辦的學校也納入政府補助計劃內。
中國醫學院在一八八七年成立,當時有兩名學生,其中一人是孫中山先生。
該學院在一九一一年擴展成為香港大學,開設文學院、工學院和醫學院。
自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政府後,中國長期動盪不安,很多華人來港避亂 。
中國雖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未能藉<<凡爾賽和平條約>>收回德國在山東的
租借地,加以戰後國民黨推行急進政策,民族主義和排外情緒高漲, 動盪局面一
直持續 。
中國人民力爭廢除外國憑藉條約取得的一切特權,因此實行抵制外國貨。 不安
的局勢延及香港,一九二二年遂發生海員罷工,一九二五至二六年間更在廣州的
壓力下演變為大罷工。風潮雖然逐漸平息,但香港居民的生活已大受打擊。
當時,英國在中國境內擁有的外資利益最多,因而成為排外運動的主要目標,
反日情緒不久便取而代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