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m726hk(Sammy)
整理人: kaiyun.lin(2001-12-17 23:49:56), 站内信件
|
最初人們認為香港並不是安居樂業的好地方。
開埠初期,香港只有村民約3650人,聚居於二十多條村落 ;漁民2000人,
棲宿於港口的漁船上。香港地瘠山多,水源缺乏,唯一的天然資產就是有
群山作屏障的優良港口。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英國人留居香港,維多利亞港成為遠東貿易通道的要衝,
不久更成為與中國進行轉口貿易的樞紐。
自一八四一年開埠以來,香港逐漸發展為商業中心。
十八世紀末,英國人操從了對外貿易 , 但由於中英文化不同、觀點迥異 ,
他們對當時的情況未感滿意。當時中國自視為獨一無二的文明大國,在廣州
經商的外國人,居住和其他方面受到諸般限制。外商只准在商館區範圍內活動,
而且只可在貿易季節逗留 ,期間家眷就只得留在澳門居住。此外,外商又不
得入城,更不許學習中文。中國在徵收船稅方面並無劃一標準,時常引起爭端。
雖則如此,中英商人仍能互相信任,無論交易額如何鉅大, 均口頭成交, 一
諾千金 。
初時,中國在貿易得利,銀元大量流入。不過, 自一八零零年開始,鴉片貿易
蓬勃,形勢即告逆轉 。
清廷早於一七九九年明令禁止輸入鴉片,自一八三四年東印度公司喪失對華
貿易的特權後,外商為圖暴利,紛紛加入鴉片商販行列,中國銀元外流的情況
更趨嚴重。有見及此,清廷遂於一八三九年三月派遣欽差大臣林則徐赴粵,
厲行禁煙。
林則徐抵粵一周,立即派兵封銷商館,不准任何人離開,斷絕糧食供應,直至
外商交出全部鴉片為止。他又下令外商和船長具結 ,以後不得再輸入鴉片,
違者正法。英國商務監督義律和其他英商被圍困六周後,迫得下令繳出鴉片共
20 283箱。義律隨後向英廷詳細報告,並決定在未接獲指示前暫停通商。英僑
於是撤離廣州,往澳門暫居但因澳門總督聲言難以保障他們的安全,英僑在一八
三九年夏季全部退居香港港內的船舶上。
事已至此,英國外務大臣彭瑪斯頓勳爵認為必須解決中英貿易關係問題。他
認為英僑繳出鴉片,無異被迫繳納贖命金(英僑其實並無生命危險),因此要求
中國與英國訂立貿易條約,以平等地位通商,或割讓一個小島,使英僑能在
國家蔭庇下安居樂業。
為使中國就範,英國顯示實力,遠征軍於一八四零年六月開抵中國 ,遂爆發
第一次鴉片戰爭(一 八 四 零 至 一 八 四 二 年) 。 雙方且談且戰。
林則徐在初步談判失敗後遭撤職,由琦善接任欽差大臣。直至琦善與義律達成
協議,戰事才告一段落。一八四一年一月二十日 ,雙方簽訂<<穿鼻草約》,
中國割讓香港給英國。
英國海軍於一八四一年一月二十六日在水坑口登陸升旗,香港正式成為英國屬土。
同年六月,義律把土地分段出售,香港開始有移民居留。兩國政府均不承認《穿 鼻 草 約》。中國視割地為奇恥大辱,舉國震怒,清廷遂把琦善撤職,
解京查辦。英國方面,彭瑪斯頓勳爵亦大表不滿,認為香港是“一個杳無人煙的
荒蕪小島” , 不足以代替通商條約 。
彭瑪斯頓勳爵嚴厲譴責義律漠視他的訓令,召回義律,另派砵甸乍爵士接任。
一八四一年八月,砵甸乍爵士抵達香港,決心以武力解決問題.一年後,砵甸乍
爵士揮軍溯長江而上,直逼南京,中英雙方終於在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訂立
《南京條約>> ,戰事始告平息。
其時,英國維新黨政府下台,新上任的保守黨外務大臣阿巴甸勛爵於一八四一
年向砵甸乍爵士發出新訓令,撤回割地的要求。砵甸乍爵士於冬天停戰時返抵
香港,對香港的發展甚為滿意,在訂立《南京條約>> 時違背了英廷的訓令,
不僅訂立通商條約,還要求割讓香港 。
清政府必須開放廣州等五個地點為通商口岸。該通商條約其後併入一八四三年
十月締訂的《虎門善後條約》,容許華人自由到香港經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