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教入门>>心经略说 (4)

主题:心经略说 (4)
发信人: sclljf()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22:45:04), 站内信件
色所产生的东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的也都是空,接受也就不存在了,所
引起的想当然也是虚妄的,于是表示思想迁流的行蕴也是虚妄的,那些了别当然
也是虚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
是一个精简的笔法,否则每个都有四句: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
异受。一直到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亦复如是」概
括了好多文字。

  说五蕴皆空,但不可以产生断灭见。消除这些相,正是显本相。打个比方说,
如果你来参观故宫博物馆,这里许多器件都是金的,我就告诉你说:这些东西都
是一样的,都是金的。这句话是成立的。我又告诉你,这个是金子做的塔、佛像、
坛城,彼此都是不一样的,当然这话也成立。刚才说一样的是我,现在说不一样
的也是我,可是这两句话都对。因为金子代表性,性则相同,事相就千变万化。
性是一样的,这就是佛性。佛性、妙明真心、实相,这些都是名词,这些名词不
同,说的是一样的事情。这个佛性也可以拿磁性做比方。一个带电的电线放在磁
场里它就要旋转,这是电动机的原理。眼前的电风扇就是电动机,电风扇一开就
动了。另外,你要是在磁场里安装一个旋转的线圈,它就要生电,就是发电机的
原理。所以磁场的作用很大,产生作用的是磁性,但是你要找出这个磁性是找不
到的。磁铁有磁性,但是找磁性就不可得。通过磁性,可以理解人的自性(佛性
),但你要找是找不著的。人人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正由于我们的自性,我们的
本心啊,而这一切事相都是从本心本性所显出来的,并无实体,所以说五蕴皆空,
唯有一心。

  大士再唤舍利弗,并进一步开示说,所以五蕴诸法,当下的本体就是真空实
相(空相)。以上面所举两例来说明:(一)风静波停,满池清水,波表事物,水
喻空相。(二)金杯熔化,杯空金在。杯表诸法,金喻本体。两喻是同样的,水与
金都是譬喻我们佛性,我们的妙明真心,这是不生不灭的。把金子造成一金杯,
金没有变化,而金杯出生了。把金杯再熔化,于是金杯没有了,灭了。好像金杯
有生有灭,可是金杯的本体是什么?只是金并无别物。金表真空,所以「杯」当
体就是空。杯成时,金也没有生,杯灭时,金也没有灭。所谓生灭只是众生于无
生无灭之中妄见种种生灭而已。五蕴如水上之波,本身就是水。看见波动,实际
只是水动,水表空性,故可喻明五蕴即是空相,本自「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满天是云,黑暗的时候,太阳并没有脏。既然没有脏,也就
没有什么要恢复乾净,它本来就是如此。进一步说,一切万物,从本以来是清净
的,众生以分别心来看万物,认为太阳为净,乌云为秽,其实乌云与太阳平等,
有什么秽浊。再者,以烦恼等为伪,真心为净,其实烦恼由于妄念,妄念源于真
心,如水生波,波全体是水,并无别物。水喻真心,波喻妄念,若论本体,妄即
是真,有什么垢净。

    「不增不灭」,我们的本性在做众生的时候显不出佛的智慧。好像阴天看不
见太阳。虽一点也看不见,但不是没有太阳了,太阳还是在。等到雨停了,太阳
就出来了。正下雨时,太阳没有减少,晴了天,太阳也没有增加。真空实性连增
减都没有,还有什么生死,还有什么生灭,这个东西减少减少,减到零,那就灭
了。根本不减少,那有什么叫灭。

    这一切诸法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末后综合前文指出真空
本性中,本来没有五蕴。

    这十二个名为十二入(或十二处),也就是前面的五蕴。因众生根器不同,
乃有侧重点不同的种种方式的说法。眼耳鼻舌身是色蕴,意就是受想行识四蕴,
这六样称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眼睛所对的是色,耳所对的是声,鼻所对是香,
舌所对是味,身所对是触,风一来,吹到身上很凉快,是一种触觉。前五个眼耳
鼻舌身,这是属于身的,还有属于心的,意是第六个,这六根代表我们身内的。
外境就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法」字是一切事物,有形的、无形的、道理、
概念、抽象的、具体的,一切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法。在此是指我们不见、不闻、
无香、无味、无触时,自己内心所缘的境界。这些境界实际是前五尘留落的影子。
例如去年曾上泰山观日出,此时回忆旧时的景象,心中所念只是旧时泰山日出的
影像,这就是法尘。就是我们意的对象,属于外境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前面说了
五蕴皆空,第一个是色蕴空,色空,所以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都空了。前五
尘都空,它们的影子法尘当然也就空了。再有,五蕴受想行识都空了,那当然我
们的意也就空了。所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加六尘,这
两个是相对的,互相起一些联系,这十二样东西称为十二入,十二入皆空。

    这句话代表十八界皆是真空。界是界限,区别,种类。例如可把人区别为政
界,军界,商界,教育界等。十八界的界正是此意。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尘
又成六界,眼识到意识是六识,又成六界,共成十八界。其中能取是六根,所取
是六尘,六尘和合发起六识。例如一个设备,手能触及机体,启动开关,眼能看
到屏上的形像色彩,耳能听到语言音乐,意根生意识能起综合作用,而认识这是
一部彩色电视机。所以依眼根而能了别色尘的是眼识,依耳根而能了别声尘者是
耳识…依身根了别触尘的是身识,依意根而能了别法尘的是意识。一般称眼到身
是前五识,意识是第六识。眼看见色,内有镜头,外有要照的对象。人是活物,
还有识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照相机,这是眼识。耳朵听见声,耳和声,耳是根,
声是尘,能了别的还有一个耳识。所以六根六尘再六个识就称为十八界。(十八
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
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经中指出:「无眼耳鼻舌身意」,内无六根。「无色声和味触法」,外无六
尘。「十二入」都无了。因为根尘都没有,识又从何发生呢?所以十八界也空。
就是把有关「人我」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这些东西让你理解了,这些都是空。
你不外乎内有六根,外有六尘,再加上你识的作用,总之这一切过去我们都认为
这个是我,是真实的,「心经」告诉你这一切皆无。在真实的法性中,这一切都
是虚妄所显之相。如水上之波,正波动时,波整体是水,即是真空,所以说都无。
让你破除人我。(第六识是分别一切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
是坏;什縻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第七识(末那识)是执我,
老执著一个我。这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我,想保持自己,种种思想一来,
都有个我,不知不觉都从我字出发,这就是第七识的作用。第八识称为藏识,叫
作阿赖耶识,一切档案都贮存在里面。眼耳鼻舌身相当于摄像机的镜头,把在外
的东西摄收进来,从第六识第七识传达到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这一切都贮存了,
也就是种子,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是真正代表你的,所以去后来先。死的
时候,身体都坏了,眼耳鼻舌身都没有作用了,第六识也就不行了,第七识也不
行了,还有第八识最后从身体离开,这人就是真的死。我们不说灵魂,我们说第
八识。我们佛教没有断见,也没有常见。所以就高于其他一切的宗教和科学。阿
赖耶识是档案室,大家现在听我说的许多话,脑子里增加了许多新的档案,档案
里增加了新材料跟刚才不一样了,你跟刚才是相似,不是刚才那个我了。天天增
加新的东西,所以是相似相续。它因为相似,所以不是常,不是老不变。但它又
相续,所以就不断。不断不常、相似相续是阿赖耶识,即八识。现在只谈前六识
。)
  上面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无,破人我执,叫做为凡人法。从「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起,破法我执,叫做为圣人法。从无明到老死叫做十二因缘,是缘
觉主要所修之法。其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
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
互相依赖而有,有此法才有彼法。经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
从因缘而起的法则,例如「老死」,为什么有老死?就是因为有生,有生就必然
有老死。推到源头则是由于无明,正是由于无明,生死不已。要破除这十二因缘,
只要其中一处灭,就一切都灭。这是缘觉的法执,也叫做法我,破此法我,故说
十二因缘皆空:《金刚经》说得很好:「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
非法。」大家要知道,佛说的一切法,就是拿船做比喻,因为你要渡河,没有船
不行,所以佛告诉你这些法。但是上了岸还要这些船做什么?所以「渡河需用筏,
登岸不需舟」。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
是教导我们,破除十二因缘的法执,十二因缘相互联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
也是包括我们怎么出轮回的办法。轮回不已就因这十二件事情相续不已,所以要
修行,断这十二因缘。「无明」浅说很容易理解,就是糊涂愚疑、障碍你明白真
理。深一点说,不了达真如一相,妄生分别执著,就成了无明。无明是我们生死
的根本,愚疑是最大的障碍。无明就糊涂,糊涂后就颠倒,颠倒就会造业,造业
就是行。第二个是「行」。以上就是过去生中,我们所作的因。过去生中,我们
一直是糊涂造业,驱使阿赖耶识堕入母胎,一念看见父母的情况,一动□念就跑
到胎里去了。这就是今生生命的开始,这是「识」。在胎里慢慢长大,还不能形
成一个人,这是在胎中身心渐发育之位,已有受想行识等名字,这是心法,所以
叫做「名」。还有眼等,这是色法,所以全名是「名色」。第五「六入」,眼耳
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慢慢成长起来了,就是快出胎之位,叫做「六入」。第六「
触」,出了胎之后,便与六尘相接触,在两三岁的时候,对外界的事物只是接触
而已,他没有什么思维和领略。再大一点,到了六、七岁就能领略一点,也会说
话了,很多事情都知道了。第七「受」,六、七岁便对事物有苦乐的感受。(三)
至(七)这一段就是今生的开始,是我们从过去生中所得的果,是前生决定的。所
以小孩有的聪明;有的不聪明,有的听话,有的不听话,这一切由于过去所造的
业,通过识而带来的。第八「爱」,既能领受,便贪爱种种美妙事物。十四、五
岁的时候就有强盛的爱欲之心。于是今生又迷惑了。第九「取」,成年之后,对
所爱之境贪求不息执著追取。不仅仅爱而已,必要得到就是取。爱和取是现在我
们所生的迷惑,为什么你要喜欢这些?本来是空,这是错觉,你偏偏要喜欢,本
来是不垢不净,你偏认为他清净美好。妄生分别,妄自取著,爱和取就是现在的
迷惑。底下第十就是「有」,由于有爱有取的烦恼,做种种的业,定招有当来的
果报。(八)(九)(十)三支是现在所做之因,要招来生之果。(十一)「生」,既造
种种之因,来生定又于六道四生之中受生。(十二)「老死」,出生之后当然还是
要老死,这二支就是来生的果。这十二因缘修的时候,你从某个地方一截断,你
或从爱取断,或从无明照破,让它不是这样相续不已,使这种东西不是老按这种
规律支配你,那么你就出离生死了。缘觉修的法就是如此,确实可以了生死,可
以成为辟支佛,是小乘的极果。若是大乘菩萨就能了达十二因缘,三世循环、一
切境界、因果名目都是水上之波,如梦如幻,故曰:「无无明」乃至「无老死」。
举出首尾二支,则其中十支皆可概括。经中又说:「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
老死尽」,是破法执,本无无明,再说尽或不尽都成戏论。「乃至」两字同样是
带过其中十支。

  再者,进一步体会「无无明」的深义,在佛将入涅盘的时候,入种种境界,
入种种禅定,入种种空间去找这个无明,找无明找不到,于是说无明不可得。无
明要是不可得,无明都没有实性,无明就没有了,这是《涅盘经》中,世尊,大
悲慈父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开示。入种种禅定,种种境界所得的结论,就是佛找无
明实性不可得。「无无明」,所以这是顿法的关键。你要对这个问题体会很深,
根本没有无明,你又本来成佛,你跟佛还有多少距离?所以是有顿(刹那成就)、
有渐(须三大阿僧只劫),就看你自己的根器,你能信多少。大家想想是不是。
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是因为无明,就因为妄想执著成为众
生。但是无明实性找不到,譬如是做梦,梦见老虎吃你了,或者跟一个美女谈恋
爱,这种种惊吓,种种欢喜,梦一醒全没有了。所以只要醒醒,梦就完了,不须
把老虎赶掉,请大家捉老虎,用不著呵。日本有个笑话很好玩,一个人愚疑,他
做梦(日本人很喜欢喝酒),梦中得到一瓶很好的酒,他马上要吃酒,酒很好,
要烫了吃才好,于是叫他的老婆给烫一烫。就在叫老婆烫酒的时候,他忽然间醒
了,醒了一想是个梦,很遗憾,酒没吃成,早知道如此不烫就吃就好了。哈哈…
…很可笑,众生就是这样。实在是做梦,这一切都是空的。梦中有老虎,根本不
存在,大梦一醒,原来自己安卧在席梦思的床上。一切现成,本来是佛。所以永
明大师说:世尊涅盘时关于无明不可得的开示,众生应拿骨头做笔,皮做纸,血
当墨来书写报恩。大乘经中说:菩萨要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方才究竟成佛。为什
么此处又说「无无明」?这可用一个比方来说明。水(喻佛)与冰(喻众生)都
是氢二氧一,毫无分别,可是水无碍,放在任何形式的容器中都能适应。冰就有
碍,处处都不能适应,原因只在水已凝结成冰。毛病只在凝结(结字很巧,恰恰
就是结缚的结字),于是就有碍了,可是请你找出这个「凝结」是什么?不可得。
「凝结」譬喻无明,众生因有无明就有凝了。可是无明不可得。

    苦集灭道叫做四谛法。含义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话又是倒装的。
因为有集才有苦,修道才能灭。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苦谛。一切可以招
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集谛。一切苦恼永远消灭叫灭谛。
一切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修了能灭除苦恼的叫做道谛。谛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人道的八苦在「度一切苦厄」处,已经介绍过了。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
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苦这么可怕,我们要消掉苦的因,苦的因是
烦恼、造业。由于这些因就要受到苦果;为除苦的因所以要断集。烦恼、造业种
种恶因不出现于我们的心、身、口,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怎样才能灭苦,
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密,八正道等等圣道,即是道谛。声闻乘行人,厌苦乃断
一切苦因,羡灭尽烦恼之乐而修道,以此为法是即声闻的法执。大乘菩萨了知根
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是梦中事,醒来之
后就没有这些事。当体全空,只是一心,本来无苦无集,醒来就是,无道可修。
故曰:「无苦集灭道」。阿罗汉修的四谛法也破了。

    「无智」。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
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
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末那识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
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
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
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
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修行道路上的
事。真正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
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如来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
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又《破空论
》说:「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只是一心。」般若者,殊胜大智慧,只是一
心,智如波,心如水,水上生波,全波是水,只是一心,故曰「无智」。

    「无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所谓新成只是
恢复原来的本有,若有新得,就会有所增。(原是一百,又得一,应为一百零一
)经中前已示明「不增不减」,若有所得,就会有所增,便与经意相违。故《金
刚经》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以无所得故」
的含义。

    这里从西藏本补充一句做为参考。「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就怕你落空,一切都无,流于断灭。

    「菩提萨缍」这一句的衔接,在中国、日本皆有两种。一种是菩提萨缍紧接
前文作为结束,成为「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一种是放在后头
作为开始,藏本译文正是这样。西藏跟印度相接,彼此间的大德往返很容易,两
国的往来很频繁。所以很多经典是到了西藏,没有传到大陆,还有好多经典到了
西藏,西藏就翻译了,中国没有翻译的也不少。所以现在大家对于西藏的佛教很
重视,它有一些经典是大陆、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印度也没有了。还有一些它已
经翻译成藏文了,而别的国家还没有翻译的。西藏还有个特点,他们翻的东西也
是求准确,比如《阿弥陀经》,鸠摩罗什翻译,六方佛赞,东、西、南、北方,
上、下方。真正的原来的梵文本是十方佛赞,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
角,都有很多佛在赞。玄奘翻译的就是十方佛赞,和西藏翻译的相同。至于「菩
提萨缍」连接下文,日本宏法大师也正是这样主张。

    「菩提萨缍」就是菩萨,因为是无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就心无挂碍
。若老存有所得心,就走不上般若的道路,要有所得,就有所求了,有所求就有
所为,那么都成了有为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不是般若
了,所以就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这个般若,是大家行所不能
到的地方,你要行到,必须把有所得的心,除得一乾二净才可以。这个地方我们
就很清楚了,菩提萨□是以无所得故,因为无所得故,你就无求无为。你无求无
为,才能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时时观照眼前的万事万物当体就是空。如梦中物,
梦中见老虎真实是有,要咬自己,而其实完全是虚妄,用不著害怕,对于一切都
应这样对待。时时处处长久地这样观照薰习,到纯熟时就能够对境无心,妄念不
起,这是自然的不起,不是强之使无也。若离妄念还有什么牵挂障碍。故经曰:
「心无挂碍」,也就自然「无有恐怖」了。

    无有恐怖,就自然「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动。颠倒
者,凡夫有四倒,二乘有四倒。凡夫的四倒是把不净的当乾净的,把无常的当作
常,把没有我的当做我,把苦当做乐,这是凡夫的四倒。

    凡夫的四倒为:(一)以不净为净:明明是一些很脏的东西,大家看它很乾
净,实际都是些很污秽的东西。人就是一层皮好看,揭掉一层皮,恐怕谁都不愿
摸一摸,都是些血肉模糊,到处都是虫子,这只是一个行走的厕所,哪里会乾净
?哪里会美丽?凡夫就觉得美好清净,这是以不净为净。(二)以苦为乐:这个
世界一切都是苦,没有享乐,顶多只有一点点的享乐,如刀口上的一点蜜,很锋
利的刀口上一点儿蜜,舌头一舔,刚□到甜味的时候,舌头就破了。这是八苦交
煎,可是大家不觉悟,乐此不疲,在里头终日忙碌,为衣、食、金钱、恋爱在那
战斗、拚命得很苦。(三)以无我为我:一切本来无我,那里找一个我?镜子里
看看,当年的我不知那去了。谁都是一样,一切一切,老朋友一见面都变成头白
面皱了,那个算是我呢?而这个我,是个主宰的意思,而自己焉能主宰,都是业
缘牵引,以无我为我。(四)以无常为常:一切事情都是无常,偏把无常当作常,
这是凡夫的颠倒。本来时时都在转变,转眼间都变化了,无常,什么都在改变,
人生百岁,便把一百年认为是无穷无尽,拼死在那营谋。这是凡夫的四倒。阿罗
汉也有四倒,到了菩萨是常乐我净。

    阿罗汉的四倒为(一)阿罗汉认为一切都无常。他又颠倒了,菩萨是常。
(二)阿罗汉认为世间不净。但常乐我净、清净本然,极乐世界一切都清净。阿
罗汉以净为不净,又一倒。(三)阿罗汉证人我空,可是菩萨是真我,妙明真心,
常乐我净嘛!阿罗汉有我说无我,又是颠倒。(四)以乐为苦。阿罗汉知苦断集,
而菩萨境界,慈悲喜舍,是喜。常乐我净是乐,皆大欢喜。到了大乘境界,皆大
欢喜。二乘境界不得其乐,只是执苦。这是二乘的颠倒。

    《心经》是文字般若,体会其中深奥妙义,而起观照,五蕴皆空,一切不可
得,反复薰习,渐渐入于无为,远离凡夫四倒、阿罗汉四倒、种种颠倒见,并且
远离梦想,梦想即是妄想。观照纯熟,妄想自然不起,一念不生,这就叫做究竟
涅盘。阿罗汉所证只是人空,没有证法空,只是有余涅盘。大乘则人法俱空,证
无余涅盘。涅盘之义是寂灭或翻圆寂。涅盘有三德:(一)法身,(二)般若,
(三)解脱。因般若才能从无量烦恼中得到解脱,而成解脱德。至于法身德,也
须般若德才能恢复本身的法身。迷时不知,智光明照才能显现。

    不但是菩萨依般若而修,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
得最高无上之正觉。十方诸佛从最初发菩提心,中间行菩萨道,直到最后成佛,
没有不是以般若为先导,所以般若称为诸佛之母。「阿耨多罗」,可译作「无上
」。「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正觉」。合称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所证的最高无
上之果。至于以前一直讲「无得」,此处突然出现佛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正显中
道,无得之得,才是真得。得而无得,佛不作是念,认为自己得了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

    密咒为什么称为密,因它的奥义不是众生的思维所能了达。般若也正是这样,
「众生之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此两者都是不可思议,所以用咒来形
容赞叹般若。故云《心经》的深般若即是「大神咒」,因为同具无比的妙用;「
大明咒」,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是「无上咒」,因都是以实相为体。是「无等
等咒」,般若与咒同是一心,无有一法能同此心相等,此心能等同一切诸法,令
它们同归实相正印。故知咒与般若都能「度一切苦厄」,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
「真实不虚」。

    以前经文是显说,观自在菩萨指出般若即咒,此处经文是咒,乃是密说,指
示咒即般若。所以本经显密圆融不可思议。即有言说又有离言说。可是无言说中,
正说般若妙法:有言说中,正含无边密义。所以□益大师说,此咒「正以不翻为
妙」。

    总之咒最好是不解释,因为你解释,只是把咒中无量的意思中说出一两个,
反而是局限了。你现在要体会本经,从有说到无说,从显到密,到离开一切思想,
离开一切含义,就更殊胜。所以不需要解释。因为它巧妙就是从有说的文字到无
说,从可思议到不可思议,从显到密,如果你把它翻出来,通通变成可以理解的
东西了,它的密意就消失了。禅宗往往单提一句无意味的话头,也就是离开你现
在这些思想、这些道理,叫你体会你本来面目,你的本性,你本来的妙明真心,
所以密咒同样也是如此。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