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huiwanger(水王二)
整理人: red_angle(2002-03-02 05:30:53), 站内信件
|
书林折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下)
2、清官在哪里
反腐败,说到底就是清官与贪官的斗法。
按理说,贪官是绝对斗不过清官的。无论从我历来所受到的教育也好,人心中弃恶从善的本性也好,还是出于自身的利益着想也好,都是希望清官获胜、贪官斩首——咱老百姓这么拥护的清官,还能不取得胜利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贪官跟清官的界限可不是象在京剧舞台上那么清晰的。何况,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欢迎贪官的可能性还要大一点:这家伙挺上路的,让他帮点忙,虽然规定是不许的,他还是给帮忙办了,真够讲义气的;有空还不时请哥们一起吃饭玩乐,经常还拿点烟给我。而那家伙一点面子都不给,这么点小事都不给办,大权在握,手头还那么抠,上次去看他,只给吃食堂饭——当然了,这些仅仅是我们老百姓的看法,对他们的官运应该是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得罪了百姓没关系,得罪了别的人可能就有关系了(这一点大有讲究)。
还是接着抄那本书的序:“……我戴上潜规则的眼镜后看到的中国官场及其传统,主要内容是讲‘淘汰清官’,解释清官为何难以像公开宣称的那样得志得势,为何经常遭遇被淘汰的命运,以至青天大老爷竟成为我们民族梦的一部分。”
作者在《摆平违规者》一节中讲了一个清官的故事:“清嘉庆十三年秋,黄河决口,淮安一带闹灾,人民流散,朝廷下诏放赈。江苏山阳县当年领得赈银9万余两,知县王伸汉一人就贪污了25000两。这时,两江总督铁保按照惯例派官员赴各地检查赈灾工作,派到山阳县的官员是新科进士、刚分配到江苏工作的李毓昌。”
接下去呢,是王行贿,李坚决不收,坚持要上报,逼得王狗急跳墙,收买了李的亲随,最后李被他自己的亲随谋害了。案情败露后,坏人受到应有的惩罚,“李毓昌被树为官员的榜样,皇上亲自写诗褒扬,追加知府衔,皇上还为他过继了一个儿子传宗接代……”,事情算是圆满结束了。——但“清官究竟在哪里呢?清官光荣地牺牲了,成了大家的好榜样。”
作者就此说道:“我想,每个人都会从这个案例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流合污的利益和风险与当清官的利益和风险比较,究竟哪头大。当然,这不是单边的计算,而是一场双边博弈的计算,双方的行为相互影响,各自的得失还要取决于对方的策略。李毓昌与王知县互斗,真正的赢家是根本就没资格上台面当对手的零散百姓,两位旗鼓相当的对手得到的却是‘双输’的结果,双方同归于尽。既然这场对局成了一场要命的灾难,恐怕双方的策略都难以为后人效法,我们也就不能指望其成为定势或者叫常规。真实的常规是:对局者双赢,老百姓买单。”
这中间牵涉到的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老百姓究竟有没有影响官员的任免升降的权力。——有没有,你能告诉我吗?
当然了,我们还是能够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看到活着的大量清官形象的,但现在这么红火的反腐败题材的作品,却悲哀地证明了“青天大老爷”还是“我们民族梦的一部分”的说法。
那么,清官到底还有没有呢?有的,清官历来是不绝的,这些作品还是有一些原型的。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一个原型:
“今年11月中旬,全国反腐作家顶尖高手来到山城重庆,参加‘反腐败重大案件文学创作研讨会’。”在会上,创作过《天网》和《生死抉择》的张平感叹道:“《天网》的原型是山西的一个县委书记,是个清官,但他已去世了。……《天网》写成后,全国200多家媒体予以转载,影响大了,矛盾就多了,较量也就开始了。而他却坐上了冷板凳,被迫接受审查、被调往外地……临死前,他对采访他的记者说,‘《天网》对张平来说是个喜剧,对我来说却是悲剧’。”(《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11月20日)
到底是作品给他带来了厄运,还是无法避免的较量,这个我想是不用我来说了吧。张平由此呼吁:“他的事例让我更感到反腐是艰巨的事业,决不能只停留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不能让影视中的英雄在现实中成为受难者。”——但张平仅仅是一个作家而已,作家写出来的作品能不能发还是个问题呢。《苍天在上》的作者陆天明就感慨万千:“《苍天在上》被有关部门‘研讨’了9次,讨论稿子发不发。……这个过程整整拖了5个多月,在这5个月中,稿子随时有被枪毙的可能。”(同上)
又一个清官死了,在他还来不及成为榜样的时候。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现在还活着的清官,董阳。
董阳就任湖北省黄石市石灰窑区河口镇党委书记后,锐意改革(其实也是蛮平和的),用一支笔审批制堵住了吃喝风(原来甚至是用救灾款吃喝),接待用份饭,辞退了几十名有来头的临时工,把一些不办事的官员闲置起来……。当然,作为清官,他是以身作则的,拒收红包,体察民情,下乡吃饭付钱……。但是,改革才仅仅过了几个月,上头的调查组就到了,审查起他的问题来,而且调查报告出来后与事实大相径庭。虽然,老百姓是那么的喜欢他、挽留他,自发上书汇报实情。最后的结果呢?董阳被免职调离。(详情见《南方周末》1998年5月22日头版,题目是:惩治腐败裁减官员实施新政 董阳变法遭遇强敌惨败河口)
董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关键是我搞的这一套与他们一贯的思想格格不入,他们不能让我在河口管这么个地方。”(同上),请注意:“他们一贯的思想”就透露出潜规则的意思了,仔细想一想,思想格格不入没关系的,问题是你董阳面对的他们,是共事的上下左右的“他们”,你董阳既然这么不上路,一定坚持要成为一个“违规者”,就难怪人家对你群起而攻之了。
当我在1998年看这篇报道时,还认为这是道德善恶之争,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这么划上句号还觉得不满足。可自从读了《潜规则》之后,戴上了“潜规则”眼镜再重新来看这件事,就觉得事情的发展必然是这样,丝毫没有奇怪的地方了。
——真的是这样的吗?真的只能是这样的吗?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
朋友们自然比我聪明,你不妨先戴上“潜规则”眼镜来看看,我肯定你一定会比我更明白的。
最后,我记得《南方周末》那篇报道的题记,是引自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的,当初觉得有点意思,现在看来还是有一点意思,就再抄一回吧:
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和猴子是没有两样的,人类和猴子是表兄弟。”但为什么人类成了人,猴子终于还是猴子呢?这就因为猴子不肯变化——它爱用四只脚走路。也许曾有一个猴子站起来,试用两脚走路的罢,但许多猴子就说:“我们底祖先一向是爬的,不许你站!”就咬死了。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吴思 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19万字,定价:16元。
---- 石懒不随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