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集 邮>>集邮入门>>集邮杂感>>郑启五集邮散文随笔欣赏--集邮情感>>郑启五集邮散文随笔欣赏--集邮情感7(知青邮迷)

主题:郑启五集邮散文随笔欣赏--集邮情感7(知青邮迷)
发信人: danhan1(笑流)
整理人: danhan(2001-12-12 20:35:52), 站内信件
1.1.7 知青邮迷

  1969年的秋天,17岁的我被一股不可抗拒的“秋风”,横扫至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武夷山余脉之中的武平县。一万余名厦门市的知青数月间先后涌入,使这个宁静而又闭塞的小县邮电一下忙乱了起来,不少公社的邮电所8分面值以下的邮票一夜之间全部脱销。我至今仍珍藏着一枚“知青实寄封”,上面贴了8枚“普11”1分的邮票。上级向该县调拨了大量新票,其中有“南京长江大桥”头2枚和“钢琴伴唱红灯记”等。
  国家邮电部门也许注意到了“知青部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用邮大户,于是破天荒在1969年10月至1970年1月不足4个月的时间里发行了二套“知青邮票”——“文17·知识青年在农村”和“文19·金训华”。前一套设计得比较粗糙,看来是匆促所致,急着要让我们寄家信时也要念念不忘“再教育”吧!此套票印量高达5千万,从大江南北1,600余万插队知青手中寄出的“原地封”少说也有上千万枚吧?!如此规模的“原地封”在中国邮政史上可谓空前绝后!
  我所插的生产大队叫“唐屋”,几座斑驳的土楼深深地陷落在群山老林之中。没有公路,没有车声,一条有线广播与电话共用的铝线是这里现代文明唯一的标志!铝线的一头接着大队部,另一头接着20余里之外的公社所在地帽村的邮电所。该所全部人马只有3位,其中一位叫“老王”的乡邮员两天一回风雨无阻步行至唐屋送信送报兼卖邮票。记得我的“文19·金训华”就是向他买的,一枚8分,刚好是3枚大小不一的硬币。
  那时知青常常食不裹腹,谁还集邮?像我这样的知青邮迷,纯属苦中作乐的“珍稀动物”。我在城里保留了文1—文13各套邮票的发行消息,并剪贴成册。但文14—文19报纸上就不再发消息了,原因何在,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迷。我下乡的头一年,面对的恰恰是这些邮票没有报导,不知是几枚一套,在深山老林中集邮更是两眼一摸黑,“跟着感觉走”了!1969年11月的一天,我流浪到县城,意外地在县邮局发现“文14·南京长江大桥”还有4分和10分的两枚票,我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得问长问短,如此“发烧”着实令县邮局人员视我若精神病患!“文18·保卫边疆”还有35分和43分两枚高值票,我是在邮票发行之后一年才听说的,因未见“物证”,我始终似信非信,因为“文字票”中除“文4”外,尚未有超过10分面值的。最可笑的是1970年发行“普无号票”中“工农兵”三枚我一直将其视若“文20”,单独成套,一直到10年之后的1980年才知道它们的真实身份。如此集邮,盲人摸象也!
  “珍稀动物”虽有孤独的一面,但也有获利的一面:谁的信皮上有纪念邮票,我只要一伸手,准得!十分可惜的是好景不长,一个意外的事件令知青信皮上的邮票全被“破了相”。这得从经济因素说起:当时8分在我等“新社员”和“贫下中农”眼中都是一笔不小的钱:可以买赖以维持气力的盐巴1.13斤,或者买4盒火柴供半年使用!当然8分最伟大的作用是维系唯一的精神食粮——家信!知青们极穷,常常穷得凑不足3枚大小不一的硬币!“穷则思变”,有人偷偷在邮票正面薄薄地抹上一层浆糊或胶水,收到信后可将邮票上的戳迹洗掉再贴用。这一阴谋很快败露,帽村邮电所3位尽忠职守的乡邮员一一用指甲抠破邮票表面,再重重地盖下饱蘸墨油的戳记!凡知青信件上的邮票,无论进出,枚枚难逃这灭顶之灾!好长一段时间,我的信销票们伤痕累累,惨不忍睹!
  在起码的物质文明都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集邮自然被人视为无法理喻的怪举,也引发了不少恩恩怨怨。有部电影叫《古今大战秦俑情》,后半部讲了古人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而我带着集邮——现代文明的嗜好钻入那贫脊而原始的山村,亦引发了两件特别难忘的往事。其一《因戳惹祸》:唐屋村近乎与世隔绝,我本以为有了知青才有信函,其实凡事都有个例外。一天我在知青的信堆中发现了一封寄给我房东的信,尽管寄信人在信封上只写了“内详”二字,但身为邮迷,我一下就从“内蒙古包头”的邮戳上“外详”了信的始发地。这样的汉蒙双文字大直径的邮戳我在厦门都未见过,却在深山老林中与之相遇,实乃奇缘!我兴冲冲地将信从大队部捎到房东的手中,并开口索要那枚空封。万万没想到房东一下就拒绝了,而且十分生气地反问我为什么要这么一个黑黑的戳迹。我一再解释,他仍气呼呼地满脸阴云密布,极为朴实和友好善良的房东从未有过如此反常的状态。事后我才从小房东的口中得知,信是他舅舅寄的。解放初乡政府公告上缴私枪,他舅舅有杆钢枪是早年用一头黄牛换来的,供防身与猎兽之用,一时舍不得交出去,结果被查出后即被押往遥远的地方……原来如此,一枚邮戳后面藏着人家隐隐作痛的心病。
  其二为《因祸得福》:有一回我到大队部参加“学毛著”小组的学习,不慎将夹在“毛著”中的一包十余枚1965—1966年间发行的纪特旧票失落在地,被农民青年们捡去,逐一传阅欣赏。人人不知这多花绿的小纸片派啥用场,只有一位小学教师说,“集齐了一百套,听说可以换一辆自行车”。我发现后大惊失色,要讨回时又遭拒绝,我急得快哭了!有人说:“这纸片是你的,可上面又没有你的名字,有何证明?”他这么一说倒使我冷静了下来,“眼泪救不了你爹”(样板戏《红灯记》台词之一)。我告诉他们我能说得出邮票下面的阿拉伯数字,于是随即引发了一场决定那些邮票归属的考试。大队民兵连长出示了一枚红彤彤的“亚非作家紧急会议”8分票,我脱口而出:“纪119·2—1,1966。”众人叹服,无不称奇叫羡。接下去他又出示了4—5枚,我总是每答必对。那时我为求全,新中国纪特票的每枚余缺,脑海里都有一本明细账,对付如此检测,实乃轻而易举。但众人无不目瞪口呆,一下将我视若神明,邮票自然“完壁归赵”了!
  不过如今重温自己上山下乡期间收集的邮票时,最能触景生情的应是编号票的首套——《智取威虎山》了!在普及“样板戏”的岁月里,哪个知青不会哼上一段《智》的唱段——“盼星星盼月亮,只盼得能在人前把话讲……”。记得那是一个上公社赶墟的午后,我遇上了邻队的知青陈志清。他刚从厦门上来,给我看了两枚新邮票——“杨子荣”与“穿林海”。我爱不释手,可他却毫无割爱之意。邮票下首次出现的编号引起了我的注意,隐约中感到中国邮票开始新一轮的变化……
  《智取威虎山》何以能两上邮票?我当时已调至另一个叫“处明”的大队,并参加了“知青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故对当时的文艺战线之“战况”了如指掌:《智》是八个“样板戏”中的“大哥大”,“文5”首枚“文艺队伍”领头高举“红宝书”向前进的就是“杨子荣”。江青所谓的“三突出”创作理论就是从该剧上总结而出的,故其大红大紫,连1969年11月的《红旗》杂志都全文刊登了该剧的剧本。《智》6枚邮票上剧照的取舍便是严格按照“三突出”的理论,既“在所有的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邮票上因而无反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少剑波、李勇奇、小常宝分别各两次出现在邮票里);“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的英雄人物”(6枚邮票中有5枚有“杨子荣”,其中3枚为单独的“高大形象”)。 
  《智》这套邮票分3次发行,带给我“一鸡三吃”的乐趣:头两枚是建军节后亮机的,中间3枚于国庆节问世,最后一枚则在毛泽东生日前夕推出。这套邮票发行量之大,已波及至我那个山乡小村,记得被撕成长条的那枚“发动群众”是1970年冬天首次悬现在大队供销社的货柜上的。当时不巧我身无分文,但又急不可待要获取一枚。有位同生产队的社员正好拿鸡蛋来换盐巴(这类以蛋代币的情景在当时经济落后的山区十分普遍,美国电视剧《草原上的小屋》亦有类似的景况。)我便硬着头皮向他借了一个鸡蛋,换得一枚邮票。那情那景,四分之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历历在目……〖JY〗1995.3




----
集藏版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如果你想集邮,请看集邮入门
         如果你准备参展,就要熟悉FIP规则
http://photo.inhe.net/useralbum/1437496104/41455147.gif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