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电脑技术>>企业信息化>>【基础理论研究探讨】>>【有关企业信息化的讨论】>>信息化的障碍在哪里?

主题:信息化的障碍在哪里?
发信人: arming2001(绿腰)
整理人: hnyjchuhong(2002-03-15 14:04:25), 站内信件
信息化的障碍在哪里? 
2001-12-12 11:06:20  搜狐 
信息化已经列为"十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北京、上海、广东实现信息化的日程也已排定,其它各地亦是大张旗鼓地宣传,争先恐后地招商引资,竞相建设"数码港"或"信息港"。信息化是中国与国际接轨、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国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宏伟目标,乃大势所趋,利国利民之举。
然而,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首先要面对三大障碍:
一是"数字鸿沟"的障碍。
业内有人一直在说,中国与美国相比,最接近的就是网络业,奋起直追,是能够赶上人家的。这种观点的本意是好的,但事物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995年,两国的信息化基础差距是四五年,5年之后扩大到20年的距离。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组数据的比较。
截至2000年年中,中国电脑拥有量1590万台,平均每万人88台;美国是中国的10倍多,平均每万人近5000台,普及率是中国的55倍。1995年至2000年,两国电脑保有绝对数的增长差距拉大,中国远远低于美国,在时间上落后美国20年。再看中美两国网民的差距,1995年底,美国网民数量为600多万人。2000年7月,美国上网人数已经达到1.37亿人,占全美总人口的一半。1995年底中美网民绝对数量相差592万人,2000年年中则相差1.27亿人,差额扩大了21倍多。
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6%,而拥有的网络主机则占世界的90%,早在5年以前,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便开始了"数字家庭"、"数字社区"和"数字城市"的综合建设实验,而许多落后国家的信息化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世界范围内"数字鸿沟"正在逐步加大,而我国国内的"数字鸿沟"也正在形成。以中国国内的注册域名为例,37.87%在北京,13.57%在广州,8.9%在上海,而其它省市注册的域名加在一起还不到总数的四成。
二是"数字壁垒"的障碍。
对于信息化的好处,国内各行各业已不在怀疑,因此,有条件有实力的系统和单位,不断加大数字化建设的投入。现在每个系统都在竞相搞计算机中心、信息中心和数据库,由于固守一隅,也许,局域网建成之日便是落后之时。纵的形成条条,横的形成块块,已经构成局部信息化分裂全局信息化的"数字避垒"。
据悉,建设"数字北京"的最大障碍,就是各个企业和部门都在建信息中心,。从局部利益看,这些系统和单位自己花钱建设的数字系统,不容外部网络互联,不愿与他人实现资源共享,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从全局利益看,信息化首先要破除的就是各自为政的"数字壁垒"。信息化的要义在于,网络实现互通互联,不但系统与系统互联,而且是省市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无边界广泛互联。国际经验是发展公共数据库,由专业公司操作,资源共享,按照这个目标要求,国内的"数字壁垒"与信息化岂不是背道而驰?
三是"数字贫血"的障碍。
笔者在这里提出"数字贫血"的概念,并非有意耸人听闻,因为这是我国信息化程度的"基本国情"。
中国13亿人口,有计算机的有多少?会玩计算机的有多少?能用计算机上网的有多少?剔除城里数以亿计为生活奔波为失业忧愁的工人老大哥不说,就说这9亿农民吧,假如要让这9亿农民都能在互联网上找信息,不知要等到驴年马月。但是,谁能说,中国的信息化是城市人的事,可以不带农民兄弟玩?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国的信息化水准便要大打折扣。
虽然有人把中国网民的总数排在全球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我们就能以此而得意洋洋了?不跟美日比,就与网络发展滞后的俄罗斯比吧。截至去年12月31日,俄罗斯的网民已达300万,比我国的2250万相差近2000万,我们似乎应该庆贺了。且慢,人家俄罗斯总人口只有1.5亿,而我国总人口13亿,照此比例,我国的网民至少应该达到3000万,才能与人家持平。再说了,俄罗斯有四分之一的人使用计算机,我们呢,能有百分之一就是万幸了。别说农村,即便是城市的绝大部分工薪阶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上网仍然是一种奢侈品。
在我国,四分之三的人口患有深度"数字贫血"症,这不仅是信息化的障碍所在,也是信息化不得不面对的严峻课题。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是我国信息化的最大特色。先进国家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驰上信息化高速公路,而我们的工业还远远没有"化"到与信息化全面接轨的水平。
加入WTO以后,如何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目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已经认识到,选择信息化道路是必由之路,然而,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之低、企业电子商务进展之缓慢,绝不是喊几个口号就可以"带动"起来的。据不完全统计,现有企业上网的只占所有企业的20-3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已经实现的企业仅占2.9%。
信息化程度不均,信息拥有量的严重失衡,必然导致经济发达水平的失衡进一步扩大。世界银行专家最近提出一个概念:未来,国家将不以"发达与不发达"来划分,而以"联网与不联网"来区别。这就是未来全球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全球范围看,一个国家和地区不与全球联网,将被排除在世界主流之外,从全国范围看,一个省市和企业不与全国联网,亦将被排除在全国主流之外。所以,在全球经济日益相融的大背景下,一个省市,一个企业,在与国际接轨之前,首先要取得21世纪生存权和发展权,而这两个"权"都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之上。
就像经济发展一样,越富的国家越富(地区),越穷的国家越穷(地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同样如此,全球信息化程度的两极分化日益加剧。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就没有竞争力,也就没有未来。信息化不是网络概念竞赛,也不是用网络技术去搞经济,而是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去改造传统工业。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有一个抓住信息化机遇加快发展的问题,但必须立足实际,能够以信息化带动当地的工业化,关键是带动,否则信息化只是一堆泡沫。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信息化不能赶时髦,但愿一些地方的"信息化热"不要演变为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清醒而理智地事实求是地规划信息化前程,少来一点大跃进,多做一点实际的开拓,中国的信息化就会少走一点儿弯路。 



----
 一人在起舞
是那种称为绿腰的舞
也许一回头
看见你的目光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