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摇滚音乐>>西方音乐厂牌>>4AD>>乐队..>>Dead Can Dance>>80-serials -part3 dcd

主题:80-serials -part3 dcd
发信人: vicent()
整理人: KGB(1999-09-05 04:26:28), 站内信件
           Dead can dance与Lisa Grerrard,
          海市蜃楼里的死亡舞士

    艾略特,最杰出的象征主义诗人,一位标准的美国人,但最向往推崇的
却是古老的欧洲古典文化。作为一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他反而在现代主义
诗坛中掀起狂潮。20世纪最伟大的诗歌作品--《荒原》,正是他对西方现代社
会心理结构上的荒芜状态进行的最深刻精邃的描写。在《荒原》中,他以一片
失去生命之泉的干枯的荒原去比喻西方人在失去终极存在之后的心理状态。大
量纷繁的意象引喻,晦涩重叠的典故引用,他用笔和纸构筑了一个疏离而真实
的现代社会全息影像。虽然他用的是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典故,所折射出
的却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反光,以圣杯传说为主题,以寻找生命之泉为目标,艾
略特指出,要让荒原重现生机,让荒芜的心灵得到灌溉,只有通过对宗教和神
文思维的重新认同。
    在这里扯上一大段艾略特似乎与本文并无多大关系,但他的《荒原》却是
我接触过的与Dark-Wave音乐体系最为相称的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从形式上,
结构上还是内涵上。
    Dark-Wave这场以德国为中心,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音乐运动,同样喜好以
古典音乐素材混杂现代低调音乐风格,Stoa、Ataraxia、Deine  Lakaien....
..他们用阴暗低沉的乐声探索着心灵与生命的真正意义。
    让我们沿着这条黑色的地底洪流往前追溯,在它的源头也是一片戈壁荒原。
而我望见在烈火般的赤色沙漠之中矗立着一座利剑般直插入云的冰峰,这是座万
年不化的冰山,它的名字是Dead  Can  Dance.                  
    与艾略特喜好引用古典典故相似,Dead  Can  Dance的音乐结合了宗教音乐
、古典音乐,西班牙与阿拉伯民族音乐,中东祷告音乐,凯尔特传统民谣,格
里高利颂歌,非洲打击乐,印度音乐等等。在演奏中,他们通过吉他,贝司,
架子鼓,铜鼓,铜钟,大小提琴,长号,各式喇叭,风琴,双簧管,键盘,中
国扬琴,筝……以及许多闻所未闻的异域器乐,将这些古老而传统的音乐元素
解构与重组,形成他们自己独特的"D.C.D之声"。D.C.D与艾略特一样,以保守
主义者的姿态完成了对艺术及生命最深邃锐利的探求和认知。
    无可否认,来自澳大利亚的女子Lisa  Gerrard和来自爱尔兰的男子Brendan
 Perry,这两位不可思议的音乐家所组成的二人乐团--Dead  Can  Dance,的确
是有着得天独厚的音乐表达能力,而他们在4AD旗下的这些年里,也和Cocteau
 Twins一起担任着旗舰乐团的使命。1984年,刚加入4AD的D.C.D推出了他们的
第一张同名专辑,其中合并了EP<Garden Of The Arcane Delights>的所有
曲目。在这张专辑中,已埋藏其民族化趋向的伏线,而Lisa一手诡异的扬琴与
冷艳伤逝的歌声更是让人惊为天人。在人们对这支年轻乐团的价值还没有作出
清晰认识的评价时,D.C.D于1985年和87年分别推出了确定其音乐架构及理念的
两张重要作品<Spleen And Ideal>和<Within The Realm Of A Dying
Sun>,在这两张专辑中,D.C.D成功地给人们展示了器乐上更为丰富和复杂的编
排,在歌词上可以明显感觉到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但也正是在那张<Within
The Realm Of A Dying Sun>中,显露了Lisa和Brendan各具异品的音乐性
格,而这张专辑的磁带与黑胶唱片则划分成一人一面,A面是Brendan主唱的,B面
则是由Lisa主唱。
    在随后的88年和90年推出的<The Spepent's Egg>和<Aion>两张专辑中,
他们二人将各自擅长的中古情趣与异域风情如一对双胞胎般均衡的放入D.C.D的
音乐中。而再后来的<Into The Labyrinth>和94年的现场版专辑<Toward
The Within>,仍建筑于D.C.D固有的演奏模式之上,但过去那条民族化趋向
的伏线则已明朗化,大量的民族与部落音乐元素出现在这两张唱片之中。乐团
已粉碎了自身音乐局限的结界,打开了D.C.D音乐的新领域。虽然乐评界刻薄
地评价道:D.C.D已将自身刻意倡导的音乐理念逐步颠覆为一种迟到了的商业性
价值。但实际上,在种种尖刻的诽谤和攻击背后,我们看到D.C.D更多的是以一
种本能和一种理想主义的博爱精神,向人们陈述了一种将所有可能的音乐素材
高度浓缩后再使其爆炸发散的音乐理念,他们试图以这一方式将不同习俗不同
观念的人们的欣赏口味熔为一炉。
    虽然在音乐上D.C.D展示了其广博的包容度,可是,在<Toward The Wit
hin>中,已经显示出二人开始出现分裂的状态。我们可以发现在唱片里所记载
的演出片断上,Brendan和Lisa都各自玩奏了好几首自己的新歌,其中LIsa的"S
anvean"和改编自传统民谣的"Persian  Love  Song",在经过重新灌录后都成
了Lisa的个人专辑<The Mirror Pool>内的作品。另外,演出时为D.C.D伴奏
的键琴手John  Bonnar,在<The Mirror Pall>内他便负责了管弦乐编排和
指挥,以及部分键琴弹奏工作。还有唱片里的录音师Guy Charbonneau和Charl
ie Bouis,他们也都是<Toward The Within>时的班底。Lisa于95年发表的
专辑<The Mirror Pool>,证明了其天赋的音乐才能,也更让人担心起D.C.D
的前景路向。
    在一片抑郁的乌云下,D.C.D的第七张录音室专辑<Spiritchaser>于96年发
表。这是乐队一次全面性的向民族部落音乐,向自然的原始世界的回归。其实
,在<Into The Labyrinth>,<Toward The Within>甚至LIsa的<The Mirr
or Pool>之中,已用上了很多民族及部落音乐的元素,只不过这些元素仍处
于一种半潜伏的状态。然而,<Spiritchaser>是来得更加彻底,更义无反顾。
歌曲简单得近乎原始及返朴归真的结构,无疑比先前的作品更具部落民族音乐
的精神。简单的部落敲击,简单的键盘演奏,简单的吉他。就连Brendan的主
唱,亦是那么的毫无粉饰。当Brendan不再低调时,他的声线竟朴素得象起Sti
ng来。专辑唯一欠缺的,是部落民族音乐那宗教性魔力。而更令人担心的,是
<Spiritchaser>象是一个音乐上的终站,从这里向前望,竟看不到任何意味着
新生的指路标。
    在<Spiritchaser>后不久,D.C.D便落下了"死亡之舞"的帷幕。
    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肃萧哀怨气氛,到中东音乐的妖艳神秘,再加
上电影配乐式管弦乐意境处理,以及二人无比压抑的惨淡悲歌唱咏,回顾过去
乐队在4AD旗下发表的七张录音室专辑,其中所塑造出来的阵阵远古文明气息
与影像投射,可说是后无来者了。即使后来有不少承袭着中世纪文化而来的名
字相继冒起,但一与D.C.D比较时,便明显的显出名师与仿效者之对比,所欠
缺的,都是D.C.D身上所流露着的灵气与透彻的意境营造。

    今日,神话已告终结,却不觉任何遗憾,因为延续着D.C.D的音乐精神和
音乐生命的,还有Lisa  Gerrard。Lisa在D.C.D解散之前和之后各出了一张专
辑,95年的<The Mirror Pool>和98年与Pieter  Bourke合作的<Duality>。
其中的<The Mirror Pool>,可说是为她赢得满分评价。

    过去Lisa  Gerrard和Brendan  Perry二人在D.C.D里给我们的感觉都似是
两位一体般,甚至一直以来乐队的作品都同是出于他俩的手笔,因此二人在D.
C.D里影响力可算是同日而语、无分彼此。但是从87年<Within The Realm
Of A Dying Sun>里,我们开始知道Brendan的演绎是属于较冷静疏离而富
诗意,以及着重文字上的表达;相反,Lisa则来得不羁而抽象,很多时候都抛
开了文字的束缚而全凭声音来作为沟通工作,这也是D.C.D音乐中那股中东风
情的源泉。将两者相互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觉lisa的表现方式是较具渲染力与
较摄人心灵。没有Brendan之后,Lisa在音乐上并不会显得不足与薄弱。<The
Mirror Pool>中,音乐的丰富与制作的严谨程度毫不下于任何一张D.C.D的
专辑。在某些乐评和乐迷看来,它甚至要比D.C.D后期的音乐出色与完美。一
方面,唱片找来Victorian  Phiharmonic管弦乐团负责管弦乐伴奏部分,同时
,LIsa亦在家里透过sample方式来以键琴作"仿管弦乐"之演奏,再加上多种传
统民族乐器与鼓击乐器的运用,完成这一次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音乐文
化的结合。当然,对于LIsa这位优秀的歌唱家来说,人声的演绎也固然是不少
作品的灵魂所在,从低沉悲伧到鬼魅阴森,她音域广阔的嗓子都能处理得挥洒
自如。    
    开场曲"Violiva∶The  Last  Embrace",零落的钟声下,盘旋着的是惨
淡得让人落泪的电影配乐式管弦乐悲鸣,Lisa的唱咏是如斯悲天悯人。而在"L
a Bas:Song  Of  The  Drowneld"和"Sanvean∶I  Am  Your  Shadow"里,都
同样表现出那股透彻的管弦乐能量,前者一开始时便带来浩瀚悲壮的管弦乐演
奏,来得圆润低沉,原先异常低沉的Lisa的歌声则跟着渐渐提升至寡洁孤高;
后者则以优美绮丽的弦乐营造出仿若在飞翔的梦境,而Lisa也带来好比一片无
际天空般的圣乐唱咏。自然还少不了"Persian  Love  Song∶The  Silver  G
un"中由平静到伸展至象着魔般的失控的唱咏,这些歌曲的内容,渗透着浓重
的神话及祭典味道。这种发源自D.C.D,由Lisa散播开去,而后又散见于Human
  Drama、Forthcoming  Fire等Dark-wave乐团的音乐氛围,如今仍一直扩散
播开去。这正如荣格所言,在这些古神话传说及祭礼仪式中,潜藏着人类集体
无意识的共通情绪,人类也会无意识地将其保存及延续。演绎巴洛克作曲家Han
del的"Larao",则带来一片欧陆典雅气派,而"Wero"和"Venteles"等乐曲都是有
着思古幽情,渗透浓烈古雅欧陆气息的作品。"Laurelei"以扬琴弹奏加上文艺复
兴式唱咏,古朴的波斯民族唱咏技巧,在哀怨的气氛下有着浓郁的东方神秘色彩
。而"Celon"则以萧条的双簧管演奏引出神伤落寞的颂歌式唱咏,带来浓烈的中
世纪风情。"The Rite"同样以深沉肃严的人声颂歌作背景,带出的则是无比摄人
的宗教祭礼气氛,Lisa嘹亮的唱咏就仿如在呼喊的招魂师。

    <The Mirror Pool>是近乎完美的,它唯一的不足是在于它的丰富。Lisa
一直所寻觅的,是深藏于现代哲学思潮之下的远古传统文化观,是深藏于东西方
文化差异之下的真实的人性。音乐形式与音乐氛围的过于丰富,导致了她对题目
的观点流于表面化,只象在核心问题边缘从兜圈,无法再进一步作更深入的反思
。浓厚的气氛式音乐,反而欠缺了一种刺探力。但,也许一切的答案,都已隐藏
在Lisa那晦涩而生冷的咏唱之中∶那是古希腊悲剧的再生,关于一个人,如何面
对自身孤独的命运……
    从Dead  Can  Dance到Lisa  Gerrard,又再回到Dead  Can  Dance,D.C,
D最后那张简朴而耐听的<Spiritchaser>,带给我的是另一份深刻的震撼力。在
毫无表情的人声和音乐背后,在沉重晦暗的文本背后,在那片终世不化的冰壁背
后,我一遍又一遍聆听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谜?

    在意识的图像中,我看见的,却是一幅相反的历史影象:当年高更脱下文明
的外衣,走进一张热带的风情画。热风、棕色的土著人、密集的草木也许更令人
神往。生命是在湿热里造出来的。也许留在南方更靠才近生命的本源?高更也许
已经走到了谜底?我们从他的画上看到了星光涂蓝了的躯体,看到黑色里诡魅的
火,看到热带人神秘的舞蹈,也许这就是他发出的讯息?但是这些信息对我们来
说太隔膜了。

    惊醒于D.C.D的古梦中,Lisa和Brendan的声音仿佛仍在空气中流动,我忽然醒
悟了∶冷与热有同等的魅力,离群索居与过原始生活有同等的魅力,空旷无际与
密集生长有同等的魅力。

    永冻的冰原是一个谜。黑色的森林直铺到更空旷的冻土荒原,这是一个谜。
河流向北方流去,不知所终,这是同一个谜。一个人向森林走去,不知道为什么
,这也是同一个谜。河边上有一座巨石,水下的沉木千年不腐,这还是同一个谜。
空旷、孤寂,白色的冰雪世界令人神往,这就是那个谜。

--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103.171.197]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