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ego(天地一沙鸥)
整理人: ashleyliu(2001-12-11 14:07:27), 站内信件
|
[转]一曲拓荒者之歌
—浅论客家文化的形成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所面临的五重现实的对象性关系不尽相同,从而创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①在中华民族璨如群星的地域文化中,客家文化犹如一枝奇葩,它既有自身的地域特色,又有中华文化的一般共性,其群体品格和隐于文化的各种具体形态之中的实质,是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拓荒者精神”。②客家文化是经过漫长历史过程积淀蒸馏而成的,其形成过程的独特性往往造就了其文化品格的独特性,所以解释客家文化,就不能不分析其形成:正是其形成过程中的多元性因素和动态特征,为客家文化的内在品质及精神内核的形成创造了契机。
一、客家文化及其形成概说
客家文化是早期文明中心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汉族群体历经五次南迁,在粤赣闽边区开拓定居、重建家园的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的。客家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新民系大概形成于宋元期间,③汉民们带去先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打破了畲瑶等少数民族原始封闭的状态,为这一地域带来了新鲜血液,客家文化初步定型,是在明清时期,“终于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体系,人们仅凭直觉感觉就能从文化、风俗和思维观念上体察到客与非客之间的文化差异。”④而且客家人经历了再一次迁移如“两广填四川”等,客家文化的内在品格即拓荒者精神真正意义上形成并发挥了威力,这预示着客家文化最杰出的部分和生命力所在,与客家群体的不断开拓、迁徙海外等,体现着客家文化的真正内涵。
客家人遍布华南海外,但其聚居地和文化中心是粤赣闽的绿色三角地带。这里是典型的亚热带山区,开门见山,举步成岭,河流道道,是山区小块分割的地理形状,成为客家先民长途跋涉历尽辛酸后的栖身之所,同时又是人生地不熟的境遇使然,客家文化的文化生成地从一开始就是具有实践经历基础上的选择与被选择的印证,也是解释客家文化的形成及内在品格的途径之一。以下从外部作用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与客家文化形成的关系。
1客家文化对于原有文化传统的保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作用。
对中原文化传统的保持使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在形成之初便有了相对系统和完整的文化范式。客家南迁史称衣冠南下,多为逃避战乱的中原望族,具深厚的文化积累和自我优越感,而当地文化处于混沌蛮荒的初级状态,所以客家文化的形成必然带有大量的原有文化的因素,而自然地理环境又为其保持创造了条件。山区小块分割的地理,迫使客家先民采取血缘聚居方式和家族共同耕作的生产方式,分为一个个小自然村或家族,每个家族内部均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贫富悬殊相对不明显,而外部则处于四面封建割据的小王朝的包围之下。这使得在中原就已形成的血缘传统和整套封建伦理得到完整的保存。
另外,客家文化成型之后,有自己的文化圈,纯客家县在地理上往往连成一片。这样,在发展自给 自足的稻作文明基础上逐渐培育了自己的风情习俗和观念文化,而周围异文化多被同化而没有对客家文化的内部造成影响。客家文化就在保持自己单纯性的同时,随着移民向四周扩展,一方面加速了畲瑶等少数民族的汉化,一方面把新的经验融合到原有传统文化层面上,逐渐转化为自我的特质。
2在客家文化构成的多元因素中,中原文化传统是其主体⑤,但从中原文化到客家文化是一个充满否定、反省和重新解释的过程。客家文化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变通可以通过自然地理环境之上的实践来解释。
马克思主义认为,“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分为两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地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融、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⑥自然地理环境往往影响着本地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程度。客家山区的土地资源状况是交通阻塞和可耕种土地的稀少,这一方面使客家人的生产方式由麦作文明向稻作文明转变,另一方面迫使客家人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努力扩展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在这求生存和开拓过程中逐渐改变原有观念结构,而生成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系。到明清时期这种文化体系初步形成,客家文化变成既讲木本水源又最为变动不居⑦,既能以自身文化体系为内聚纽带、又能各自独立开拓并丰富其文化内涵的地域文化,成为“拓荒者”文化。明清时期的再次迁徙已不同于中原汉民族的南迁,是客家人群体自身的变动。这与许多客家人远涉重洋到东南亚等异地发展一样,是“拓荒者”的生动例证。
可见,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内在品质——拓荒者精神是与客家人的主体实践紧密联系的。数度迁徙、客居他乡,并由弱而强、反客为主,重建家园,奠定了其形成的人群基础;对中原固有文化传统的坚持,使客家文化形成之前就有了相对系统完整的文化范式,成为其源头之水;而特殊的迁徙背景和地理条件,形成了其拓荒的色彩。其地理条件的独特性,为拓荒精神和文化个性提供了前提,使之更像是背负传播先进文化使命的拓荒者。
二、客家文化的形成是从文化的不同层次中培育出自已的独特的东西,无论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抑或精神文化都和自然地理环境相联系。
在文化发生期,“自然地理环境作为社会分工的天然基础,制约着原始人类与自然作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或物质文化类型。”⑧客家人的物质文化中有些是具有中原历史地缘性的生活样式,如酿豆腐、包〓,是北方人吃饺子习俗的承传变异,这当然与南方山区不宜种麦子磨面相关;有的则来源于古越族或畲族等少数民族风俗,如吃蛇的习俗,从“杯弓蛇影”可见不是中原习俗,另外在婚嫁习俗和葬俗中也有反映。山区气候潮湿,就出现了走马楼、五凤楼等建筑。
其次,从客家人的制度文化看,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有许多与原有中原文化不同的地方,如家族制度,以血缘为纽带采取聚居方式,重视家世渊源和修族谱家训,可解释为山区小块分割地理使同族聚居,其他有血缘关系的近族相隔较远导致;又如经济关系格局,由于耕地稀少而扬弃了重农抑商的观念,农商并举,“壮男多作江海之游,而健妇独当门庭之务”(《嘉应州志》),妇女是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的主角,男尊女卑意识也较为淡薄。又如婚姻制度,童养媳的习俗往往起于节省结婚开销的心理,这与山区贫困和视野狭窄有关;而作为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的山歌,也只能产生于四季常青、气候宜人的多山地带。
有学者认为,我国地域复杂,自古形成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和海洋型等不同文化类型。河谷型文化有更强的发展基因,是一种以农业为主体的混合型文化,有很强的容纳、吸收和同化别的文化的潜力。⑨儒家文化就是河谷型文化的代表。客家文化保留了不少中原文化传统的因素,因而具有儒家文化的基因,使客家民系在其形成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精神文化架构,且吸收容纳了当地原生态文化而形成初期的客家文化。在客家人不断迁徒和开拓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客家文化成了他们的内聚纽带,像客家方言一样成为他们的重要标志和界定依据,这归根结底是由于客家文化之中的河谷型文化因素的延伸和融合。
但如前所述,客家精神文化又有独特之处,如变动不居、勇敢开拓,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抛弃,如对既有文化传统的扬弃等,与中原原有文化和现有中原文化均颇为不同,客家文化的地域特色已深深体现在自己的精神观念层次中。河谷型文化是一种单向的发展类型,文化结构上有单一化倾向,文化心态上有自我优越感。⑩
客家人精神文化中的灵动是难能可贵的。有人认为传统文化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能够对本文化系统和其他文化系统所存在的各种不同文化现象作独立的价值判断,因而能保持文化系统的开放性。①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和封闭性姑且不论,客家文化却体现了很强的开放性色彩,这应从客家人的生存实践上来解释。客家民系是一个开拓迁徙的民系,因居住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客家人往往外出谋生,因分散故以传统文化精神为纽带,因开拓故不断扩充丰富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这与客家民系作为文化主体的实践息息相关,而实践又是和自然地理环境尤其是和生产力密切相关。
三、从岭南文化三个主要地域文化的比较来看自然地理环境对客家文化形成的影响。
岭南文化主要由广府、福佬和客家文化三大板块构成。相对而言客家文化一开始就具有单纯性和一体性,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因素保留较多。这种不同应通过文化主体实践来解释,但自然地理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
客家先民带来的中原文化确实具有先进性和适应性,中原文化中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样式与山区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产生了较高生产力水平,因此许多传统文化因素得以保存。但其所处的环境毕竟不同于沃野千里的中原,故原有的不少传统文化因素又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被抛弃——客家文化中的中原传统文化因素是在生产实践中被扬弃的。
四、认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确实是一定文化形成的条件之一,往往与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相连,从而影响文化发展程度。具体到客家文化的形成上,自然地理环境对客家文化中所保留的中原传统文化因素有不容忽视的联系,对其具体形态和人文风情的形成更直接相关。此外,其单纯性也和山区地理条件分不开。同时也应看到,客家文化形成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动态过程,不仅是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和其他异源异族的地域文化融合的过程,是文化的不同层次逐渐生成自我特质的过程。
因此,客家文化形成中自然地理环境起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由其决定的。只有在特定地理环境之上的实践才与特定文化的形成直接对应,是实践使自然地理环境的特质生化成地域文化自身的特质,是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导致了地域文化内在品质的诞生。
---- <img src=http://uh1.gz.163.com photo?name=wego width=100 height=75 alt=天地一沙鸥>
只有海鸥的翅膀了,只有永远的回忆了,只有海天相接处的一条地平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