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摇滚音乐>>各类进口音乐>>乐队乐人>>Smith>>89-serials-part1-smiths

主题:89-serials-part1-smiths
发信人: vicent()
整理人: KGB(1999-09-01 22:59:40), 站内信件
          传奇Smiths
"饥饿艺术家脸色苍白,穿着黑色紧身衣,肋骨明显地凸出来,他甚至拒
绝坐椅子,而是坐在乱草堆里。他有时和气地点头微笑,吃力地回答着问
题。他也把手臂从栅栏里伸出来让别人摸摸他的瘦削劲,可接下来他又全
神贯注,对他人漠然视之,连笼子里的钟这个唯一的家什响起了对他来说
很重要的钟声都全然不顾。他几乎是双目紧闭,一味地怔怔地呆望着,时
而从一个小杯子里抿一小口水湿湿嘴唇。"
*     *     *     *     *     *     *     *     *     *     *     *     *  
不知为什么,笫一次看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中这段人物描写
时脑海里浮现出的笫一个形象竟是Smiths的主唱Morrissey。大概是因为这
位著名的素食主义者说过的一句话∶"I  don't  eat  my  friends."当然
,老摩的形象可没有那位"饥饿艺术家"这般木讷和潦倒,记得在Smiths时
期的他,不抽烟、不喝酒、唾弃毒品、抱独身和素食主义、爱读英国文豪
Oscar  Wilde和诗人AE  Houseman的著作,在那瘦长的身躯和苍白的脸孔中
,流露出一份柔弱的文艺青年气质,在他思路清晰而充满智慧的言谈中常常
一针见血而又不失幽默感,加上他在Smiths的作品文字中处处显露出的感性
与机智,以及后袋插着剑兰、配戴着助听器的独特鲜明形象,老摩很快成为
当时年轻人争相模仿的潮流象征。Morrissey那特立独行的风采,和Johnny 
 Marr自成一格的吉它演奏,是Smiths这支英国八十年代最重要乐队的最鲜
明外在特征。不过,在我的意识中,还总是将他和Smiths与那位"饥饿艺术
家"联系在一起。
*     *     *     *     *     *     *     *     *     *     *     *     *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饥饿艺术家的兴趣大大减弱了。以前一手导演并组织
这样大型的演出是很值得的,今天则断然不行。时代不同了。当时全市都关
心饥饿艺术家。随着饥饿日的增加,对他的关注陡增。每个人至少想看看饥
饿艺术家每天表演一次。在后来的日子里,观众可以预定票,持票人连续
数日坐在小铁笼前。连夜里都有来参观的人,借火炬的光辉来提高效果。"
*     *     *     *     *     *     *     *     *     *     *     *     *  
时钟将拨回至1982年夏天,地点则跳到英国曼彻斯特市,Morrissey与Johnny  
Marr决定自组一支乐队,于是他们找来了鼓手Mike  Joyce和Marr的校友、贝
司手Andy  Rourke,而他们两人则担任主唱和吉它手--Smiths,这支日后光芒
四射的乐队就此诞生了。他们开始自制样带,在83年春天,Smiths与独立厂牌
Rough  Trade签约,他们于同年发行的第一张单曲"Hand  In  Glove",马上就
打进英国Top  50。自此之后,Smiths便踏上了他们的伟大征途。84年,Smiths
的首张专辑<The Smiths >的发行,已使他们被所有音乐评论誉为英国当代最
佳组合。Morrissey充满机锋的中性歌词,Marr清爽自然而又富有技巧的吉它演
奏,以及专辑整体取向上的深入社会的人文主义倾向,Smiths理所当然地将当
时的同行们远远抛离。唱片中更有一首送给六十年代摩尔人大屠杀惨案中的受
害儿童的挽歌"Suffer  Little  Children"。
85年的专辑<Meat Is Murder>中的同名歌曲,被《Q》杂志评为改变世界的10
首歌曲之一。专辑对当时猖撅于英国的校园暴力、少年凶杀和虐待儿童现象进
行了猛烈评击,这也展示了Morrissey日益关注社会的倾向。同时,Marr再次
出色的吉它演出也使他被誉为英国八十年代最杰出的吉它手之一。在这张里程
碑式的专辑之后,Smiths在1986年6月发行了他们最重要的一张专辑<The Queen
Is Dead>。
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标题曲,荒诞可笑的"Frankly  My  Shanky"和"Some  Girls
  Are  Bigger",自然还有孤寂伤感的"I  Know  It's  Over"和充满浪漫主义奇
想的"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对许多Smiths乐迷来
说,这首作品也是他们心目的至爱)。<The Queen Is Dead>多元化的风格和
对感情的准确把握,是音乐评论界对其欢呼赞赏的重要原因,当然,还有它的充
满挑战意味的标题。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 Morrissey针对的目标并不是伊丽莎
白女皇,而是当时的英国首相玛格丽.撒切尔夫人。那时老摩来不及完成他的巨
作"Margret  On  A  Guillotine",不过后来在他的首张专辑<Viva Hate>中
收录了这首本应属于<The Queen Is Dead>的作品。虽然在推出时蠃尽各方
激赏,<The Queen Is Dead>却失利于该年的年度专辑选举中。不过它在之后
多次的时代评选中证明了自已的实力,更被不少音乐杂志评选为八十年代最佳专辑。
 "The  Queen  Is  Dead"和"Big  Mouth  Strikes  Again"中的吉它弹奏被誉为
Johnny  Marr的顶峰表现,还有"I  Know  It's  Over"中老摩那连Marr也称赞一
流的完美演绎,<The Queen Is Dead>是Smiths最完美的一张专辑。它和<Meat
Is Murder>一起成为英国八十年代最出色的两张专辑唱片,而Morrissey和Marr
也被誉为"八十年代的John  Lennon和Paul  McCartney", Smiths登上了他们传
奇音乐生涯的巅峰。
*     *     *     *     *     *     *     *     *     *     *     *     *  
    "就这样,他在一片虚幻光辉的笼罩下度过了许多年,定期地进行短暂的休憩。
他被全世界所景仰,可尽管如此,多数情况下他仍心情忧郁,无人懂得认真看待
他的忧郁则使他的心情越发沮丧。别人还该怎样安慰他?他还有什么指望呢?"
*     *     *     *     *     *     *     *     *     *     *     *     *  
    这时的Smiths,在组队仅四年里便已成为"继Beatles以来的最伟大英国乐队",
当时只要一有新的吉它乐队出现,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拿它与Smiths相比。又有谁会
想到,在一年之后,荣耀辉煌的Smiths就将成为历史呢?
其实早在1985年夏天,危机就已出现在Smiths的面前。先是与Rough  Trade唱片公
司起了争执,而担搁了新唱片的的如期发行;接着贝司手Andy因吸食海洛英而被乐
团逐出,不过没过多久,改过自新的他便再度被乐团接纳。当时乐团也增加了第二
吉它手Craig  Gannon。而在1986年的英国巡回演出的过程中,Smiths又差一点遭
受一次厄运,这次是因为Marr遇上了车祸。在Marr呆在医院的日子里,第二吉它手
Gannon接替了他的位置。Marr在伤愈后又再次担任了实际是无人可替代的主奏吉它手。
但是真正的危机是潜藏在乐队内部的,也许这从乐队刚组建时便一直存在着。由于
Morrissey和Marr天才四溢的光芒,Mike  Joyce和Andy  Rourke实际上一直只存在
于他们两人的阴影下。甚至于在96年的一张向Smiths致敬的专辑<The Smiths
Is Dead>的内页中,只刊登了一张只有老摩和Marr的照片。要知道,Smiths 是一
支四人一体的乐队,Joyce和Rourke其实也是很出色的乐手。而Smiths解散后老摩和
昔日战友的版权官司一直是最困扰他的问题之一。还有老摩和Marr这对公认的最佳
搭档,暗中也已有不和(情况正似当年的Beatles),老摩的自大情操,和Marr的多变
风格,实在不是一件容易谐调的事。在87年年初的专辑<The World Won't Listen>
发表之后,Marr己表示对Smiths的方向感到失望,于是他私下宣布准备离开(实际上,
这张专辑的标题正是乐队成员当时忧郁自闭心情的真实写照)。在Smiths的最后一段日
子里,Morrissey和Marr己经各自走在不同的路上,这从他们的最后一张专辑<Stran
geways Here We Come>中可以清楚看出(即使没有听过里面的作品,也可从唱片题
目中体味得到)。终于,在1987年8月,Smiths,这支八十年代最具传奇性的乐队,宣
布解散。
Smiths成为神话之后,老摩继续着他知性而内省的流行吉它道路。从Pretender到
The  The、Bryan  Ferry、Styx、Talking  Heads、Kirsty  McColl、Pet  Shop
  Boys、Billy  Bragg、Electronic┅┅Marr则一直游离在各个风格相异的乐队
乐手之间,不断开拓着自已丰富的音乐理念。
*     *     *     *     *     *     *     *     *     *     *     *     *  
    "年龄增长而技艺不能下降是这种艺术的特点,绝不让人家说一个老朽无能而
不是站在事业顶峰的艺术家想逃逸到宁静的马戏团位置上来。怡恰相反,饥饿艺
术家许诺他能和以前一样挨饿,这完全令人相信。他甚至断言,如果别人让他自
已决定的话(这一点人家亳不迟疑地答应了他),其实他现在才真正能让世界有理
由感到震惊。如果考虑到饥饿艺术家激情之中很容易忘记时代的情调,他的断言
自然只博得行家们一笑。"
*     *     *     *     *     *     *     *     *     *     *     *     *  
    独自上路的老摩,仍延续着Smiths的风格和路向,从88年的首张个人专辑<
Viva Hate>开始,90年的<Bona Drag>和<Kill Uncle>,92年的<Your Arse
nal>,93年的<Beethoven Is Dead>,94年的< Vauxhall And I >和精选专辑
<World Of Morrissey>,95年的<Southpaw Grammar>,97年的<Maladjusted>
,十一年来的九张专辑中,虽然与他合作的乐手不断更换,虽然他的声望与流行
程度不断下降,老摩仍一直保持为我们带来优秀独特的吉它流行曲。但似乎他与
外界过多的纠缠,让他在音乐中掺杂了一些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东西。早在92年,
老摩就因为在Finsbury  Park手执国旗演唱"National  Front  Disco"而被传媒
猛烈抨击为种族主义分子(National  Front是一纳粹种族主义组织)。但他始终
没有站出来作任何解释,只面带轻松地笑着说∶"谣言止于智者。"虽然他在后来
接受一家法国音乐志杂采访时澄清说,"National  ┅"所表达的是对一个男孩加
入了N.F.的悲哀,但这时老摩早已与英国各大传媒交恶,此后他也一直遭受传媒
的嘲讽与讥笑。偏激自我而又充满智慧的老摩不会在哪本音乐杂志上对这些东西
作出反击,他只会以他的音乐、他的文字去表达,用暗喻的形式去怒骂与挖苦。
自92年的<Your Arsenal>以后,老摩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手执剑兰
温文尔稚的柔弱青年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变得粗犷硬朗的中年男人。94年
时他又因在《Select》杂志的一篇访问中就传媒联合抵制的行为作出自我评论,而
惹来轩然大波,不仅收到反纳粹组织的严重抗议信,更被一些刊物点名列入黑名单
中。之后他又卷入与Smiths前成员的版权收入的官司中去,最后更成为输家。于是
又一次,他在自已的作品中大发牢骚,在97年的<Maladjusted>唱片内页的开始,
便写着∶"在这个壮烈的失败,灿烂的时光中。"更大煞风景的还有一首包在糖衣下
的恶毒小品"Sorrow  Will  Come  In  The  End",在迷人动听的音乐衬托之下,
却是老摩那"语重心长"的牢骚与咒骂。在过去,Morrissey这位自闭的诗人,一直
以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独特自我的眼光去认识和思索这个世界,他作品的笔触中所
流露出的知性和丝丝的忧郁,也正是为后来者所不能超越的原因之一。虽然,94
年的< Vauxhall And I >,这张老摩最优秀的个人专辑,又让大家感受到他最
出色的气质是如何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但毕竟这些年来,
我们还是看着这位充满智慧的诗人慢慢就快要蜕变成一个好发牢骚的大叔,而他
一直想继承发扬的Smiths那种特立独行的音乐风格,也快要消失得荡然无存了。
反而Marr,他继承了这一品质。
记得Creation的老板Alan McGee有一次说过∶"九十年代英国最出色的吉它手,是
John  Squire(前The  Stone  Roses和The  Seahorses吉它手)、Noel  Gallagher
(Oasis吉它手)、Andy  Bell(前Ride和现Hurricane  #1吉它手)和Bernard  Butler 
(前Suede吉它手)。"当然,此话或许有卖广告之嫌,因为这四位中已有三位被他罗至
旗下,但在这句话之前,这位英国最佳独立厂牌的老板说∶"八十年代英国最伟大的
吉它手,只有Johnny  Marr一位。"而Marr可不是Creation旗下的人。
虽然背负着"伟大吉它英雄"这一牌子,Marr在Smiths解散后并无意将自已定位于吉
它演奏大师这一身份,更不想去组建什么个人乐队,从上文列举的一大串合作名单
中,可清晰看出Marr的兴趣是对各种不同音乐风格的探索,而他通常也只是在不甚
起眼的位置上默默干着自已想干的东西。其中最为人所乐道的,是他与Sumner组建
的Electronic。
同是出身于曼彻斯特的独立乐队Smiths和New  Order在八十年代的非凡影响力,相
信无人会对之置疑。那Smiths的吉它手和New  Order的主唱走在一起组队的话,又
会是怎样一支超级组合?(想想如果现在Oasis的Noel  Gallagher 和Blur的Damon 
 Albarn走出来组队的情形吧)88年Johnny  Marr和Bernard  Sumner组成的Electroni
c的出现,带来的却是清新电子流行乐曲。没错,虽然Sumner在Warsaw/Joy  Division
/ New  Order时一直担任吉它手,而Marr的吉它造诣更不在话下,但他们玩的的确是
不折不扣的电.子.音.乐。91年乐队与Pet  Shop  Boys合作的首张同名专辑,使Marr
得以抛掉"吉它英雄"这顶帽子,专心于自已的音乐世界,到底在大众庸俗的眼光中吉它
英雄是不会跑去搞什么电子音乐的。多年后,96年Electronic又带着一张<Raise The
Pressure>无声无息地回来了,延续并完善了上次的风格,这次他们的动机是把Techno
来吉它流行曲化,或者说是把吉它流行曲来Techno化。Sumner那含蓄而低调的演绎方
式底下,流露着淡淡的自省与哀愁,与Marr那清新自然的吉它和弦和仿弦乐键琴背景
浑然天成,中间间以由前德国前卫电子先驱Kraftwerk的成员Karl  Bartos负责的刺
激Techno演奏,<Raise The Pressure>实在是一张被不少人错过的优秀作品,不
过这对Marr来说并不重要,锐意求新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而真正的乐迷,还是能
够从Marr身上闻到这股真正的独立音乐味道的。
*     *     *     *     *     *     *     *     *     *     *     *     *  
"虽然饥饿艺术家像以前曾梦想过的那样继续饿下去,像他当时曾预言过的那样没费什
么劲就完全做到了,但没有人数天数了,没有人,连饥饿艺术家自己也不知道他的成绩
有多大了,他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如果有一天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停下来拿这个不变的数
字取笑,说这是个骗局,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谎言是冷漠和与生俱来的险恶用
心所能发明的谎言中最愚蠢的了,因为不是饥饿艺术家在欺骗,他兢兢业业地工作,
但世人骗走了他的薪水。"
*     *     *     *     *     *     *     *     *     *     *     *     *  
    我一直在想,如果Smiths不是那么快地走上地面,如果Smiths是像他们的曼城同
乡The  Fall一般的低调的话,今天他们的作品会是如何被世人评价?也许不会再有
辉煌?也许仍会依然传奇?也许还会更加完美?而这一切如果和也许是否有任何意
义?也许还是卡夫卡,这位生前根本无人认识的低调业余作家,说出了真相。
*     *     *     *     *     *     *     *     *     *     *     *     *  
    "又过了许多日子后,连这个也结束了。┅┅后来才有人看到了数字黑板,想起
了饥饿艺术家。┅┅'你还在这儿挨饿吗?'监督人问道,'你到底想什么时候结束?
''请大家原谅我,'饥饿艺术家小声嘀咕道,只有把耳朵凑到栅栏上的监督人听清了
这话。'当然可以,'监督人说着用手指指太阳穴向全体人员暗示饥饿艺术家的状况
,'我们原谅你。''我总想让你们欣赏我的饥饿,'饥饿艺术家说。'我们也欣赏了,
'监督人迎合道。'可你们不该欣赏,'饥饿艺术家说。'那么好吧,我们就不欣赏吧
,'监督人说,'可我们为什么不应该欣赏呢?''因为我非得挨饿,我没别的办法,
'饥饿艺术家说。'看看这位,'监督人说,'你到底为什么不能做别的呢?''因为我
,'饥饿艺术家说着,把瘦小的头略微抬了抬,把嘴巴翘得像是亲吻,他直冲着监督
人耳朵说活,恐怕监督人什么没听进去,'因为我找不到我喜欢吃的东西。如果我找
到了,请相信我,我不会搞轰动新闻,我会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这是他最
后说的话,可在他沮丧的眼神里仍流露出虽然不再自豪但很坚定的信念∶他将继续
饿下去。"

--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103.171.197]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