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基督教(Christentum)>>基督教(Evangelische Kirchen)>>基督教信仰生活>>见证集>>默默无闻的女传教士(上)

主题:默默无闻的女传教士(上)
发信人: date_999(基督的仆人)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5 08:48:20), 站内信件
默默无闻的女传教士----和受恩(M.E.BARBER)
 
佚名


  
  “似乎不为人所知。”(哥林多后书六章九节)
  
  和受恩(M.E.BARBER)是个很陌生的名字。不只在世界里,就是在基督徒中间也是很陌生的。有人也许会发现她的名字曾出现于英文本的《荒漠甘泉》里,只此而已。她是英国人,但是世界名人录(WHO'SWHO)里找不到她;她是个传教士,但是她不像李文斯敦、戴德生等,留下一些轰轰烈烈的事迹。她工作的范围不大,也许仅限于中国一角的荒僻乡村,不像卫斯理约翰能说:“全世界是我的牧区”。她写诗,但是不像查理卫斯理、以撒华滋等人的诗歌,几乎见于每一种基督徒歌本诗集。她爱主,属灵生命成熟,但是不像陶勒、盖恩夫人、慕安得烈等有许多著作留传后代。
  她似乎是个孤单的客旅,静悄悄地来到这世界。一八六九年生在英国Suffolk的Peasahall这个地方,六十一年后又静悄悄地走了。在这短短的人生旅程中,她曾两度答应主的呼召,抛弃了家园,只身飘洋过海地来到几千里外那时候还是十分落后的中国,在靠近福建省城的白牙潭住下;默默地把她一生最好的时光献上,为主工作,忠心到死。当她被送到墓地安葬时,有位弟兄讲起马利亚的事说:“她所作的,是尽她所能的,像马利亚一样。”一生得她助益很大的倪柝声弟兄,当时虽不在场,但后来感慨地说:“她为主把自己糟蹋了。”
  有一次有人问她:“作工的条件是什么?”她回答说:“作工的条件就是肯为神不作工。”得她帮助的一些中国年轻人为她着急,希奇她为什么不出去设立聚会,到较大的城市作工呢?住在一个小小的乡村里,什么事情似乎都不会发生,对于她简直是枉费时光。那时候,一位去看她的弟兄几乎是嚷着对她说:“没有人像你那样地认识主,你最能活读圣经,你没看见周围的需要么?为什么你不出去作一些事呢?你坐在这里,什么也不作,实在是枉费时间、枉费精力、枉费金钱,什么都枉费了!”真的枉费了么?五十几年后的今天,人们清楚了,她是神在中国种下的一颗生命的种籽。
  这一粒种籽确曾孤单、卑微、隐藏。但是感谢神!他使她开花结果,只有神知道有多少人直接或间接地得着了她属灵的帮助。她所在的白牙潭对面是著名的福建名胜古迹----罗星塔,经年吸引了不少的游客;然而神却使荒僻的白牙潭也成了一个可纪念的地方。因着和受恩教士默默的耕耘,神藉着她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属灵的灯塔,照向整个的中国,使多少爱主并爱慕他显现的人找到了属灵的方向。神使她结果累累。但她活着的时候,神却不让她知道。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脚踪何其难寻!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他的谋士呢?
  
  “满了膏的香气”(约翰福音十二章三节)
  
  和受恩教士到荣耀里去已经五十余年了。当时得她帮助如今还健在的人已是屈指可数。时间不能冲淡和教士所给人们的深刻印象。一位在少年时见过和教士而今发已斑白的姊妹仍能记得:她是中等身材,蛋圆面孔,给她的印象是:“慈祥、稳重、敬虔、端庄、满了主的光辉,使人坐在她身旁,感到浑身温暖。她说话的时候声调柔和,充满喜乐。能讲流利的福州话。逢人总是堆着充满了爱的笑脸,使人看了,会忘记人间的苦楚。”论到和教士给人的属灵供应,这位姊妹回忆说:“她所释放的话语,满有亮光,满有生命,会叫人撇下一切,终生跟随主。”另一位曾是和教士的学生、同工、并“真儿子”的,现已高龄的弟兄回忆说:“我初次见她时,她眼如闪电,发加银丝,脸面发光像天上的使者,颜容慈爱像人间的母亲,行为极其圣洁,服装极其朴素,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与其他侨居中国的外国人不一样。行事为人非常谨慎,不仅有好名声,也有好榜样;事事处处都是为主,为着荣耀神。”
  在那一本“正常基督徒生活”里,作者倪柝声常提起一位在属灵上影响他很深的老姊妹,所指的就是和教士。当她被主接去时,他发表感想说:“她是主里一个顶深的人,她与主的交通和对主的忠心,在我看来是世上少有的。”后来无论是在讲台上,或私下的谈话中,也常提起她。他说:“我一生中,她给我的帮助最大。”又说:“我一生一世顶大的幸福,就是叫我能够认识和教士。一九三三年,倪弟兄访问英美,并会晤一些当时著名的基督徒领袖,像潘汤、乔治卡亭、雅各戴乐、史百克等人后,他说:“我真不容易能再找到一位可与和教士相比的,也许有一位弟兄可以。”一九三六年他和一位同工谈到事奉,曾很感慨地说:“若是和教士还在,我们的光景应该是不一样。”他形容她是一个发亮的基督徒,只要走进她的住处,立刻觉得神在那里。倪弟兄起首为主作工的时候,心里定规无论如何要遵行神的旨意,所以就自认已遵行神的旨意了。但是什么时候他去见一见和教士,和她谈一谈主,读一读圣经,就叫他知道自己是不够的。
  和受恩姊妹住在白牙潭的时候,当起来为主说话,神不只借着她的话语表达他的旨意。也借着她这个人说话,倪弟兄有一次作说:“我听到好多弟兄姊妹说到'成圣'两个字,所以我就去研究成圣的道理,我在这新约圣找出二百多节,关于'圣'的经文,把它都背熟、都编好,但什么叫'成圣',我仍不清楚,我里头感觉是空的,直到有一天,我碰着这位老姊妹,她是那样的圣洁,那一天,我的眼睛被开启了,真正看见了什么叫'成圣',我所碰着的那个人就是圣洁的,那一个够厉害,那一个光叫我往前,那一个叫我无法逃避,那一个光叫我看见'成圣'。”
  
  一九二二年,和教士五十三岁,倪弟兄尚年轻,得救不到二年,心中有许多蓝图、美丽的想法、动人的计划等着神来批准……,以为他有千百件事,一旦实现,一定好得无比。他兴奋地带着这些到和教士那里,想用这些事来说服她,替她主张,这一件那一件,都是该做的。他后来见证说:“在我还没有开口说明我的计划之前,她先说了几句极重的话;哦!扁来了!使我深觉羞愧。我的作为竟是如此的出乎天然,满了人的成分。光一进来,事情就发生了。我被带到一个地步,只得向主说:‘主啊!我的心思只注意肉体的活动,但是这里有一个人,她完全不想这些,她只有一个动机、一个希望,就是:“为着神”’”
  在一张她曾用过的活页纸上,有这么一句话:“为己我无所求,为主我求一切。(Iwant nothing for myself,I want everything for theLord!)”后来倪弟兄也采用了这句动人的祷告,作为他的座右铭。无疑的,这个发自和教士深处的祷告,恰切的描绘并解释了她的一生。
  
  “在所应许之地作客”(来11:9)
  
  和受恩教士第一次受差遣到中国,是在一八九九年,到福建省埃州市,在仓前山圣公会所办的陶淑女子中学里教了七年书。她有基督丰盛的生命,溢流出美好的生活,吸引许多学生围绕在她身旁接受教育,因而引起了校长的不满和同工们的嫉妒。有人以为她热心过份到神智不清的地步。最后还被加上了莫须有的十大罪状。当她安静省察的时候,在主面前觉得:姆指与小指争吵,都是叫头受伤,还是离开这里吧!她就完全顺服,悄然地离开了陶淑女子中学。虽然如此,由于当时会督相信那些罪状属实,于是就将她遣回英国。那些告她的罪状还是送到了英国差会的总部。那时她就学了在十字架荫影下默默无声的功课,宁可忍受委屈,不为自己申辩。直到差会负责人对她说:“我用职权吩咐你,不要隐瞒!”她才把一切的原委说了出来。虽然后来真相大白,然而她已付了相当于生命的最高代价。为着满足神的心,她宁可撕碎自己的心。名誉是人的第二个生命,对于事奉主的人更是如此。她在十字架的荫影下不肯抢救自己,像约瑟一样:“被撕碎了!撕碎了!”(创37:33)。后来她在英国遇见了潘汤弟兄(D.M.Pantom),得了他许多属灵的帮助并一同聚会,潘弟兄是当时基督徒杂志《黎明》的主编,是一位非常认识圣经预言并明白得胜真理的弟兄。他影响了和教士的一生,作一个等候主回来的人。那时她在英国等候两年,等主再为她开路前来中国做工。那段时期,都需要用信心祷告求主预备。终于在她四十二岁的那一年,她再度回到中国。
  这一次,没有一个有力的差会在背后支持她,陪伴她的只有比她小廿岁的外甥女黎爱莲(M.L.S.Ballard)。黎教士还带着少数私房钱,而和教士只拥有诗篇廿三篇作她唯一的产业。正像亚伯拉罕一样,用信心仰望主,负她一切的责任。当她们的船驶进闽江口的时候,她心中默默仰望神为她安排前途。这时看到左岸罗星塔附近的白牙潭景色宜人,内心感觉这就是今后神为她所预备工作的地方,后来果然在白牙潭租到了房子,定居下来,房东是开办孤儿院的院长夏姊妹。白牙潭是一个荒僻靠海的地方,而和教士所住的又是几间简陋的木屋,和她第一次来中国时,在福州城里所住的花园洋房相较,真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那时候从福州到白牙潭,要先坐汽船到马尾,再用小木船渡到白牙潭,然后,还得沿山边小路走一程,才能到达小山坡上的几间旧木屋,那就是和教士的住处了。山坡顶上的一间是她的卧室和她自己单独与主交通的地方;旁边一排房屋是为着接待用的。这“白牙潭”在她的心目中就像亚伯拉罕的迦南地一样是应许之地。神会中途收回这地么?事实上确曾有两次惊险的经历,原因是房东夏姊妹曾两次坚决要把房子收回给孤儿院用,并且派了土木工将房子整修了一番之后,要她在限期内迁离。眼看这些房屋要被收回已成定局,然而她相信神的应许不会落空,她镇定安然地向神祷告说:“父神啊!求你坚定你的应许”。结果房东先后两次,都派专人来说:“整修好的房子仍旧由你们住下罢。”从那时起,直至一九三O年和教士安息主怀里后,仍由黎爱莲教士继续住着在白牙潭工作,一直到一九五O年她回英国才离开了这神所应许之地。
  
  “恒久忍耐,就得了所应许的。”(来6:15)
  
  虽然白牙潭是神带领她去的寄居之地,然而在那里的日子,他并没有应许天色常蓝。有一天她因为各种的压力,几乎灰心绝望,然而主站在她身边,加给她力量,她就写了一首诗:“当向标竿力前”,这一首诗中所表达的艰苦与孤单,似乎可以从下面一位同工的回忆中略窥一二:“她从繁华的仓前山迁到偏僻的白牙潭,过着孤单的生活,没有人同心,没有人同情,没有受人一文钱的帮助,她眼目单单仰望负她全部责任的主。”那时侨居在福州的西教士们,时常传说和教士因为走主道路,独居白牙潭,天天过着很艰苦、很贫穷的生活,时常穿不暖吃不饱。因此有一位西国姊妹到白牙潭去访问她,要知道个究竟。当她到白牙潭时,和教士正在喂狗,手拿着面包和牛奶给狗吃,那位外国传教士看了就说:“外人论到你的都是谎言,原来神赐给你是这么大、这么丰富的恩典!”和教士听了笑一笑,说:“感谢主!赞美主!”
  有一次,她的口袋已空,又有几笔款项必须支出去。正当这时,一个新神学派的人拿了一笔款子来帮助她。但是他给的时候,却多说了几句话,劝她不要太迷信,虽然这一笔款对和教士是急需的,但她还是谢绝了。她负责向主忠心,主也负她的责任。第二天非常奇妙的,在英国的潘汤弟兄电汇了一大笔款给她。她曾写信问潘汤弟兄为什么汇款给她,并且为什么要电汇,潘汤弟兄回信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在祷告的时候觉得该汇这笔数目,并且该电汇给她。
  
  和教士是个讲求属灵原则的人,她宁可象以色列百姓天天在旷野捡吗哪,象以利亚在基立溪旁等着神差遣乌鸦叼饼和肉给她。有一次从外国来了二位弟兄,一位姓巴,一位姓贺,到了白牙潭看望和教士和同工们,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经济问题,建议同工们为主缘故做点生意,带着职业事奉主,可以把中国的绿茶、刺绣等产品寄到国外给他们代售,赚些利润为主工作使用。和教士为着所领爱的属灵原则,还是婉谢了他们的建议。
  “求你在这些年间,复兴你的作为。”(哈3:2)
  和受恩教士真是一个祷告的人,她不只仰望主在日常生活的需要上供给她;她也求主为她们的工作开路。她和黎教士深深知道,她们在肉身上极其有限。从外面来看,两个没有差会支持的弱女子,能为主作什么呢?但是她们的属灵眼光一点都不弱。一心要得着当时十分落后的广大中国归向基督,这似乎是一个遥远的美梦。但是,她们看准了神必定为自己兴起一些有为的青年来,为此,她们就专一为这件事祷告。每天和教士都单独的将这事在她卧室上面的小绑楼里向主呼吁。这一间专属于她的祷告密室是没有任何人可以进去的,就是黎小姐也不例外。每天下午四点半到五点,她和黎教士一定要一同到白牙潭的山上去散步并且同心祷告。一面求主记念白牙潭邻近的灵魂;另一面为着整个的中国向主恳求。她们一共祷告了十年,神听了这个祷告,在她住处的附近,有一个很大的复兴。神兴起了一些爱主的青年,其中有王载、王连俊、陆忠信、倪柝声、陈再生、张诗贞等弟兄。以及叶松芳、丁素心、宋希娟、林瑞玉等姊妹。只有神知道那一次的大复兴给中国的基督徒世界带来何等长远的影响!为着应付这许多的属灵的需要,和教士在白牙潭她所住的地方,预备了一排宿舍,作为接待用;另外有一间较大的,作聚会场所。就在这里,时常有定期的造就聚会,以一周或半月的时间,各地有心追求的学生与知识青年等。据与会的人回忆,大会期间每天聚会查经三堂,会后还要做笔记、抄诗歌等等。此外,为着邻近村庄的慕道朋友们,也设立了“学习真道班”,对于福音真理有系统地讲解,就如“神的存在”、“人的罪恶”、“审判”、“主的救恩”等。象这样一个类似办教育培养灵性人才的工作,和教士如何应付这局面呢?她不靠募捐、不作广告、她不靠什么有力的财团,只是单单仰望神的供给。
  有一次一位弟兄——麦克博士,从外国来到白牙潭,参观和教士的工作,接见了许多可爱的同工作非常欢喜,很受激励,他说,他想到同工们没有固定的薪奉,生活费用必定有困难,就建议说:“你们可以不可以定一个名称,如某某组织或某某单位,待我回国的时候,报告我所在地的教会,他们就能按时寄款项给你们,这样,你们就可以安心工作,不必再为经济所担心了。”但这一片好意却没有被十分固执的和教士所接受。信心的道路的确是孤单的。
  她怎样帮助青年人,可从一位老姊妹的回忆中得知一鳞半爪:“大家以为她年纪老,都称她为和师姑,但她不肯接受说:‘我们在主里,不管年长、年幼,都是一样的。年日在主里算,没有什么差别,你们受恩姊妹好了。’以后弟兄姊妹为着尊敬,不叫她名字,把和师姑改称和姊妹。从此以后,对年长的其他姊妹,也都以姊妹相称。她对姊妹的教导,非常强调必须端庄,立志作安静的人,反复以《帖撒罗尼迦前书》、《提摩太前书》两部书阐述其详,引人入胜,感人深刻。她教姊妹顺服真理、顺服权柄的真义,并强调姊妹蒙头的重要。她勉励姊妹们,少言语,学习仰望神,不可为言语争辩,这是没有益处的,只能败坏所听见之人,正如帖撒尼迦前书二、三章所教导的。她对真诚爱主的人,极为尊重,视为珍宝。她爱护倪柝声、魏光禧、陆忠信等弟兄,说是:因信主,作为我的真儿子。感动得他们撇下一切终生事奉主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