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elet()
整理人: danhan(2001-12-02 13:45:31), 站内信件
|
收藏任何东西都得讲究一个价值观,这点于我来说,是慢慢形成的观念。这首先 是从邮商朋友中学来的,从交换市场中学来的。但是,那个年代并不讲价值观。 系统了解价值观是从英国Gibbons英国、英联邦邮票年鉴开始的。虽然父亲有两本 外国邮票年鉴:1940年的Gibbons和1942年的Scott,因为太旧,难得去翻。有一 次,父亲的一个老朋友(在香港、非集邮者)许诺送给一些小礼物,父亲希望他 带一本英国Gibbons英国、英联邦邮票年鉴来。当我看见这本书的时候,如获珍宝 ,尽管未学过英语,但借助于字典和求教,基本能看懂书中的内容,什麽新票、 旧票的标价为英镑的价值;邮票的水印区分版别;邮票齿孔的标出、定义和测量 ;变体票的图示说明。但是印象最深的是英属地菲济(Fiji)群岛普票全套中的 6便士地图票缺180度标志、5便士的兰甘蔗(应是绿甘蔗)和1.5便士的“无人船 ”。这个时候,我产生一个冥想,就是以毕生的精力全部收集齐全英国及其属地 的邮票(异想天开)。我确确实实开始我的英属邮票的收集,其范围涉及五个州 和许许多多的岛屿。我觉得我具有劣势和优势:劣势是我作为中学生,囊中羞涩 ,买不起贵重的邮品;优势是(至少我自以为是)我比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强,可 以交换到有价值的邮品。我开始把我以往收集的外国邮票以及中国邮票中的复品 换成英属邮票,而且越来越丰富。我把它们安置在贴票本,以传统集邮的方式以 年鉴的顺序排序。收集英属邮票,使我超前学会了很多英语词汇和语法。
集邮的同时,还收集火柴商标。当时,广州有收集火柴商标的极其得天独厚的有 利条件,就是随着私营火柴制造公司的倒闭、合并和公私合营,大量库存废弃的 旧火柴商标出现在童玩品市场,品种很多,一分钱厚厚一扎,其中不乏珍品。我 经常在广州走偏僻的小巷搜索,用零花钱购买了不少旧火柴商标,并对外按集邮 杂志的邮友广告建立交换关系。与之建立密切交换关系的许多著名的集邮家,如 天津的集邮家王黎青先生、杭州的集邮家钟韵玉先生和兰州的集邮家宋子明先生 ,他们都乐意从我这里获得比较稀有的火花。我还和广州收集火花的陈光先生和 李钰先生合办了广州第一份收集火柴商标的油印小报《火花》。上大学后,火花 的收集完全没有长进。随着后来文化大革命的焚烧,在也没有兴起重新收集火花 的意念,除了后来我的女儿萌生收藏的爱好时陪她选购一些套标。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其政治背景现在已经众所周知,但对文化的摧残,是打 着“扫四旧”,彻底清除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影响 开始的,那是“红色恐怖”的年代。集邮被认为是资产阶级闲情逸致的追求,各 种集邮收藏品则是拥护“封资修”的罪证。佩戴着红袖章的红卫兵和造反派到处 发禁令,到处砸“四旧”,到处抄家。文化古迹无一幸免,民间的收藏则一片风 声鹤泪。放在家里的家庭集邮收藏品,除1949年以后发行的邮票外,主要是清代 (包括红印花)、民国和英联邦的邮票、实寄封片。陷身于红色恐怖的妈妈请示 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如何处置邮票。马上要被划为“牛鬼”的父亲自身难保,告知 酌情处理。担惊受怕的妈妈和妹妹一起,最终将除解放后的新邮票外的一切送进 了火炬,包括全部从创刊号开始的全套《集邮》杂志、Scott和Gibbons邮票年鉴 、火柴商标、解放前的邮学杂志。事后,父亲和我都很理解妈妈的作为,但也陷 入无尽的悲哀之中,毕竟这是我父亲毕生的心血啊!
--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 club.netease.com.[FROM: 202.103.154.1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