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elet()
整理人: danhan(2001-12-02 13:45:31), 站内信件
|
我从11岁开始集邮,至今不觉已有45年。往事历历在目。
我的漫长的集邮经历,绝对不是标准集邮家的经历。一直以来,是非常的平凡, 非常的业余,犹如在万里长江中流淌着的一滴水珠。
少年时代,完全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集邮的。经常观看父亲泡洗信封剪下来的 信销票(大多是从银行的联行封剪下),用吸水纸吸干。晾干后的邮票,或者进 入他的收藏,或者把同一品种整齐的堆叠起来,上下侧用马粪纸衬垫,用缝衣线 捆扎起来,整齐排放在纸盒内。集中清洗的邮票很多,一弄就是几个钟头。有时 ,哥哥和我帮忙干点杂活,诸如换水、运输等。看见我们兄弟感兴趣,便把一些 缺角、洗薄的邮票送给我们。这是我第一次拥有自己的邮票。“开国大典”、“ 五星红旗”、“毕加索和平鸽”、“英王肖像”......令我眼界为之一亮,世界 之大,尽在方寸之中。这样获得的邮票越来越多,邮票夹在书缝里,书也开始膨 胀变厚。也许是遗传的原因,我马上对集邮产生浓厚的兴趣。
慢慢地,父亲让我欣赏他的邮票收藏。自然,我们对使自己感官得到满足的邮票 感兴趣。在那个年代之前,彩色套印的邮票极少,大多是用单色雕刻版印制。我 对成套千篇一律图象、只是颜色不一样的邮票,诸如各个版别的“孙中山像“套 票不感兴趣;对当时发行的纪特邮票、苏联东欧、英联邦的风景邮票感兴趣。我 第一次购买收集的邮票是在邮商那里展示的圣马利诺短套票;我的第一本正式邮 票册,是哥哥为我造的简易插票本,他够本事的。
记得在五十年代,广州还有不少邮商,最出名的是文德路的何君侠,在文德路的 另一个邮商认称“肥佬”。加上这条路本身就是文化街,因此,那里是广州最大 的邮票交换中心。另外,有西关的“和平邮票社”、新星电影院对面的出售邮票 挡,还有分布在西湖路、中山路楼房底层楼梯的临时邮商摊位。这些都是我后来 经常光顾的地方。更为甚者,后来我甚至为他们的一些店铺看管过铺面(当他们 忙碌其他事情的时候),当义务店员。
真正对外国邮票感兴趣,开始于我参加了日本“太田集邮会”。当时《集邮》杂 志登有邮票交换广告,我注意到一则广告,只要寄50张信销票到日本指定的地址 ,将会成为日本”太田集邮会“的会员,集邮会不断的发出含有5个会员通信地址 的传递卡,一个接一个传递,这样,每一次传递过程,你将会认识4个新邮友。后 来集邮杂志披露,“太田集邮会”是骗人的组织。不过,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 我不断地收到发来的传递信件。但是我正上初中,不懂英语,申请书信是请邻居 的一位有学问的吴先生代写的,以后通信交换的书信是按老先生提供的标准格式 套用,现在回想起来算是邮票交换英文书信“八股文”吧,即:Dear XXX, I ha ve received your letter and stamps, thank you very much. Now I have en veloped some of chinese stamps for you。最后是问候语和签名,虽然没有学 过英语,但不难应付。通过交换,我的外国邮票开始丰富。
--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 club.netease.com.[FROM: 202.103.154.1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