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qinqiner()
整理人: sinyi(2003-07-24 15:14:16), 站内信件
|
风花雪月的大理
我是在离开大理之后才开始阅读有关大理的文献资料的。匆匆忙忙的走马一 过,脑中留下的是苍山、洱海、三塔、古城等非常突显的个体印象,但这似乎仅 属于风景的大理,我希冀能从文献中寻找到这样的一根线:它能帮我串起上述的 这些点,使我获得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大理的整体印象。
摊开云南或者大理的地图,我发现站在城市的立场来看,苍山和洱海是作为 大理的背景存在的。绵亘四十余公里的苍山,是滇中高原与横断山脉的地理分界
线,它黛色的十九座山峰,在冷兵器时代足可以被用来作为城市的天然屏障,何 况十九峰之间,林木挺拔,花卉繁多,从堪舆术的角度来说,也足以称佳。苍山 脚下的洱海,面积249平方公里,接纳了来自苍山的十八溪,一同滋润着一块狭长 的湖积平原,给这片原本就四季如春、雨量适中的土地带来了灌溉上的便利。滇 西的鱼米之乡就这样产生了,而大理城的历史也同农耕文明时期其它城市历史一 样概莫能外地依托这鱼米之乡慢慢展开了。对地图及相关文献的阅读,印证了我 在苍山洱海间流连时的感受:上苍是特别眷顾这一方土地的。至于明人杨慎的如 下叙述,更是深得吾心。他说:“(苍)山则苍龙叠翠,(洱海)水则半月拖兰 ,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 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向者之未见山水,而见之自今始。”
今日的大理古城就位于苍翠峻峭的苍山和碧波万顷的洱海之间。我在古城游 览时,适逢古城进行大规模地修复,砖瓦遍地,黄沙满街。我不知道这修复是否 最终会将古城还原成当初的“方围十二里,高二丈五尺,厚二丈,四面各一城门 ,每一城门上有一城楼……城垣四角,各立角楼一座”的模样。但即使彻底还原 了,那也只是明代大理府砖城的旧观,它虽然距今也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可在大 理的城市发展史上,却显得相当年轻,且规模较小。考诸文献,不难发现,自公 元八世纪中叶,南诏(诏是当地民族“王”的意思)建太和城始,至公元1252年 ,忽必烈攻陷大理国止。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大理曾先后修筑了太和城、金刚城 、羊苴咩城、大厘城、龙首城(今上关)和龙尾城(今下关)等,并且一直是云 南的政治中心。这一段时期才是大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据说,太和城“周回十 有余里”,“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羊苴咩城也是规模宏 大,布局严谨,仅用来会见西南各部族首领的五华楼就占地五里。一些废城的遗 址至今犹存,断垣残碑,散落在西风落照之中。譬如太和城中的《南沼德化碑》 ,残缺的碑文依旧清晰他讲述着千年前南诏和唐王朝的悲悲喜喜,而太和城用鹅 卵石铺就的那些古道,早已被岁月的风雨打磨得光可鉴人了。这些遗址和废墟可 能更为真实地蕴藏着大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相比之下,修复之后的大理 古城,即使能整旧如旧,也有点类似被不断诠释的儒家经典,显得似是而非。可 惜,大理城熙来攘往的游客中,有几人会理会这残破的历史风景呢?我们往往就 是如此不经意地丢失了开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之门的钥匙。
金庸在他的《天龙八部》一书中,把大理描写成一个以佛教立国的国度。这 决非不可听信的小说家言。只要看看今日大理存在的诸多古塔,就可以想见佛教 曾经的兴盛。著名的崇圣寺三塔已无需多说了,这三座分别建于公元八到九世纪 和十世纪的古塔,几乎已成了大理的象征。它们的外形,主塔类似于西安的小雁 塔,两座小塔则和同时代的苏州云岩寺塔非常相像。这说明大理和中原文化有着 很密切的交往。翻阅有关资料,也分明记载着大理地当博南古道的要冲,这是汉 代开通的通往印度、缅甸的另一条“丝绸之路”,大理曾是这条古道上的驿站。 佛教、寺院和塔就这样随着南来北往的客商来到了大理,据记载,苍山十九峰曾 经是峰蜂有塔,大小村寨也有数不清的镇邪塔、风水塔,其数量、形式之多,全 国少见。即使今天,保存下来的古塔也还有弘圣寺塔、蛇骨塔等,分别是唐宋时 期的旧物,距今不下千年。这些保存下来的古塔,是一些非常独特的文化建筑, 它像是历史经纬上的坐标,可供我们确认活在故纸堆中的大理某一历史时期的精 神风貌。
在大理行走,还经常看到或听到风花雪月一说,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 、洱海月。初以为这是哪个好事者对大理景致的一种泛泛的概括,甚至还稍带了 点溢美。不想《徐霞客游记》中却分明记载着这么一种上关花,它花瓣呈乳黄色 ,花大如碗,香飘十里。平年花开十二瓣,闰年花开十三瓣,色香独具,当地白 族人叫它“龙女花”,是一种当地仅有的珍贵花木。尽管在大理没能亲见此花, 但大理的凤花雪月却因了它而在我的脑海中一下子具象起来。在下关猛烈的风中 ,这么一种名花是多么值得牵挂,多么令人怀想。说到怀想,最宜于怀想的莫过 于洱海月夜了。在同照千古的冰轮之下,“六诏战争成底事,持竿人坐钓鱼湾” 。一切的兴衰更替,都如同苍山融雪,归于洱海平静的水波之中。
我是在缺乏准备的状态下进入大理的,匆忙中,按图索骥地浏览了大理的一 些风景。也许,单纯从地理的角度上说,我进入了大理。但这种进入是极其有限 的。对于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来说,阅读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进入途径。读它存 在于地表上的文化景观和存在于典籍中的历史景观。这种阅读能使我们了解某一 特定人群,是如何在他们的文化的支配下,介人环境,在其长期所活动的区域中 ,创造出了与其相适应的地表特征,促成自然景观向人文景观的转化。只有这样 ,我们才可以说进入了一座城市,尤其是进入了一座文化名城。
大理是值得慢慢阅读的。
-- --烟云
宛如过眼烟云,回荡天际。
东临沧海,以观新日。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9.34.2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