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nmu()
整理人: jaja(2002-05-30 22:09:05), 站内信件
|
农民已经离开了粗粮,这在全国各地大约都差不太多.冠以“杂粮”名称的 各种粗粮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了人们尝新的稀罕物,大寨村口粮店就出售500克 一袋的“陈氏杂粮”,绿豆,黑豆,高粱,小米,黍子,...。农民收获的玉茭 在市场出售后买白面和大米作为日常的主食。小米粥是山西农民每天必不可少 的,谷子只种自家食用的就够了,占不了多少田地(如果不是事先约好,随意 到农家去品尝玉米面儿糊糊,窝头,酸菜之类过去常见的农家饭,往往不能如 愿,主人常常是笑着告诉客人“我们也不大吃那个了”。即便是在过去最贫困 的雁北,也是如此)。蔬菜等副食品则到市场购买。自家种养的不多。特别是 肉,鱼等高蛋白食品,必须到三公里外的县城购买。不是逢年过节婚嫁发丧及 待客,肉类还不是农家饮食的常用之品,农家的饮食结构还有待于提高,从淀 粉类为主向蛋白类为主转变的质变过程明显滞后了。村里村外没有集市,老乡 好象多年来也没有赶集的习惯。街道自然就免了人声鼎沸,杂乱肮脏的景象, 难得的整洁安详。可供销社的门市为什么不能做点这些生意呢?习惯于超级市 场和霓虹灯下豪华商厦的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想要体味五六十年代的商店传 统布局和服务的话,大寨村口前的供销社门市或许还有点原汁原味。一侧是砖 砌的池子里堆着粗盐,旁边是大醋缸,酱油缸,摆着咸菜,副食的木柜台,正 面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从针头线脑毛巾牙刷牙膏到书籍练习本等各种日常杂品 与小百货,另一侧则是五金零件胶皮轱辘等农用物品,只有空气中弥漫着酸醋, 煤油的混合气味似乎少了点儿。营业布局没变,经营方式据说不同。主要是每 年5000元承包给了个人,老板来承担亏盈。店员还属于原供销社,工资看 效益而定,进货渠道还是原供销系统及各百货供应站。原来同样属于供销社的 饭店也承包给了个人,也许因为淡季,没开门。
成为旅游地点使大寨公路上的客车来往不绝,但通往县城的专线巴士却没 有,是不是淡季人少未开未可知。武家坪村路口随时有过路班车可搭乘,票价 一块。TAXI和搭摩托则需7~10元。村民骑自行车去也不过二三十分钟。 方便。不少年轻人已经加入了摩托化队伍。
村南边一座三层楼房比较抢眼,淡蓝色的建筑前一块不大的水泥操场,操 场中央矗立的旗杆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这是大寨学校,门前的另一块牌子是 “大寨成人技术学校”。教学楼一层是校长室,教师宿舍兼办公室,幼儿班教 室,二楼是一~四年级教室,五楼是五年级教室,音乐教室,图事室,教具室 兼成人教室。教学楼北侧有一徘平房,从左至右依次是幼儿班,饭堂和洗澡间 (锅炉房)。五年级和四年级教室配有幻灯投影机和录音机。小学实行五年制, 五年级十人,四年级十人,三年级四人,二年级三人,一年级九人,幼儿班两 个,大约以年龄分中班大班吧,具体人数不详,看上去每个班没超过十人。课 程与一般小学大体相同,与北京等城市小学比,没有英语课和计算机启蒙课, 但课余生活和音美教育并不缺乏。五点多了,教室里孩子稚嫩的歌声还伴风琴 声飘扬到夕阳和炊烟之中......学校有教师八人,其中校长一人,各年级教师一 人,体育教师一人,幼儿教师一人。教师多是师范毕业,如三年教龄月工资270 元,一般都能保证发放。学校属村管辖,学生基本为本村子女,学费全部村里支 付,外来学生一般每年学费五六十元(如邮局,粮站工作人员的孩子等)。上下 午各三节课,课后有各专业班活动(如音乐,美术等)。 大寨中学在村外通公园大门的公路旁,属县教委直接管辖。教师29人, 均已达大专毕业的学历。9年教龄的教师月薪370元。学生初一150人, 初二140人,初三120人,共计400余人。每年级两个班,每班平均六 七十人。铃声响时,教室内外人头攒动,真是“人满为患”。学生除少量本村 的之外,多数来自全县各个乡镇,近的三五里,一二十里,远则百八十里,大 部分需住校。每间宿舍小则住六七人,大则住八九人,大通铺,学生一字排开, 人挨人,窄窄的一个铺位,或许比不上火车的硬卧宽。房间里一张大铺,过道 狭仄,通行需互相侧身避让,除了进门儿上炕,没有多少活动空间。学生学费 每学期120元左右,生活费(伙食费)每月60元左右。学校的一栋三层楼 房除少量做办公室外,其它都是学生宿舍。周边的一些灰色平房则是教室和教 研室。学校的实验室设备缺乏,例如生物课用的显微镜仅有不到五架,更谈不 到电脑和其它相关设备了。操场上有一副篮球架,几副单双杠和攀登架,条件 确实比较简陋。因为学生太多,原来的伙房不够用了,县教委拨款一十八万, 新的伙房正在加紧施工中。据说前些年,这所学校也包括高中部,全国各地的 高级教师来了不少任教,颇有些名气和生机。后来老师们都陆续离开,高中也 取消了,成了现在的样子。
村委会小楼旁边的一排平房分两间,一间是计划生育办公室,另一间就是村 卫生室,一个乡村小诊所。诊所是个套间,外面一间约二十几平米,两张桌子后两 把椅子和两个药柜,为两个女医生各自使用,一张单人床作为诊断床。其中一个女 医生有医士职称。里间不大,摆放了一些纸箱,是药品库房。几百人的常备药品, 每月的周转金在四五百元左右,库存量大约在1500元上下。这部分费用由村里支 付。药品主要向县医药公司购买。对村民是国家标准的药品零售价。在这里购买 的药品与在县医药公司门市购买的价格,分文不差。 外间诊室的正面墙上张贴着合作医疗公约,主要内容是:每位村民每年交 12元,在卫生室诊断和治疗免费,药费自理;大病费用超过1000元的,报 销70%,自费30%。这就是六十年代末以来在中国农村普遍推行实施,引起 国际社会高度注意和重视,不断有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专业机构派人来考察学 习的的合作医疗制度。这项先进的医疗保障制度为落后的中国农村解决了疾病治 疗与经济(承担能力),医疗技术落后的主要问题,大寨人坚持了下来,二十余 年雷打不动。那是因为那实实在在是在为农民切身利益着想,切切实实是在为农 民做好事啊!乡村的医生非常朴实,她们只有每月1100元的补贴,要承担责 任田的劳动和每年的30个义务工,还要承担几百人的日常医疗诊治,妇女儿童 的健康保健,公共卫生防疫,工作并不轻松。平时和农闲时可以在诊所上班,或 轮流值班,农忙或出义务工时,就只有不分昼夜地来治病防病了,一切为了病人, 为了乡亲的健康,这是她们作为乡村医生的责任和义务。看着她们熟练地为高烧 病人输液,打针,耐心地回答着各种问题,你一定会从心底里为她们祝福,珍重, 农民兄弟的保护神!
大寨的建筑几乎都是灰色的,灰砖圈门墁顶的窑洞,灰砖围砌的平房和院落, 灰色的虽不豪华,却颇显庄重的宾馆,灰色的已经封门弃用的大礼堂,灰色的乡 政府大楼,......不多的几个非灰色建筑,分别是村南头淡蓝色的大寨学校,新 建的红砖别墅,村中央的村委会白色小楼和村外公路旁白红相间的工贸公司的四 层楼房。两种颜色可以反应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和九十年代以后的两种建筑风格。 工贸公司辖农业公司,工业公司和贸易公司三部分。农业公司中又分农业服 务和林果专业两个队;工业公司则包括煤矿,水泥厂,酒厂,羊毛衫厂,衬衣厂, 汽车队,机修厂等多个部门。大楼内一楼是传达室,宿舍,二楼是办公室,三楼 四楼分别是羊毛衫厂和衬衫厂。工人除本村青年外,还招聘了部分邻村青年。楼 旁开设了一个门市,专门出售大寨出产的大寨牌衬衫,羊毛衫和白酒,以及少量 旅游纪念品,供游人选择。
大寨的供销社和公园的旅游摊点上,正在出售一本名为《文盲宰相——陈永 贵》的书,是当年采访过大寨的一位新华社记者写的。作者经历了许多事件,也 惋惜造福农民的水利工程功败垂成。 人们习惯于赞美长城,故宫,吴哥,庞贝古堡,罗马斗兽场的宏伟,慨叹江南园 林地的灵秀,赵州桥的巧思,没有一个蠢人去追问建造者们的建筑学院毕业论文和 文凭,去嘲笑创造者们没有留下任何规范的建筑图纸和缺乏使用CAD的本领。人 类智慧的结晶不是用文字先描述出来,用图纸规划出来,但留给后代的却是巧夺 天工的精美作品,足以让后人仰视的奇观和发人深思,给人启迪的创造力。在世 风趋渐肤浅,无视实际,孜孜唧唧,企踵权豪,唯名利是务的如今,大寨人为虎 头山墓地中长眠的永贵大叔,安排了可以俯瞰层层梯田和整个村貌的永久灵床, 世世代代纪念这位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组织起来的中国农民创造了中国现代史的奇迹,他们必将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更 加美好的未来。
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洒向人间无数的遐想思念,一个无视实际,目光短浅, 亵渎自身历史的民族,它的前途在哪里呢?
......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归途中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91.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