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体育运动>>● 极限运动>>攀岩>>技术训练>>攀岩心理学1

主题:攀岩心理学1
发信人: heartkiss(秋叶云淡风轻)
整理人: ondyno(2003-02-11 14:37:00), 站内信件
本文摘錄自李玉麟碩士論文`攀岩`而來 
此論文也直接.間接得到子凱.以德的協助 
李玉麟簡介: 
58年次,小鬍子wall教練,精攀岩.百岳.桌球,國立體育學院學士.碩士(1998年6月) 

~~~~~~~~~~~心理學之運用~~~~~~~~~~~~ 
一、感覺統合 
二、高度的惶恐或喜悅 
三、先峰、獨攀的誘惑 
四、競賽心理特徵 
五、意象訓練(ps,建議參考討論區No.16) 

前言 
  本章節針對運動愛好者(包含幼兒)學習攀岩時可能發生的生理、心裡狀況、以及競技選手比賽時遭遇之窘境與因應之道,希望讀完此章節後,能更進一步體會攀岩之樂趣。 

第一節 心理學之運用 
  「攀岩」與其他運動最大的不同處是,別的運動往往是一個團體、或是一對一的比賽,要對抗的是對方;而攀岩始終要面對的是自我,還有大自然。在攀登的過程中,除了要擁有健壯的體力、膽識、智慧及專門的技術訓練外,還得克服自己的恐懼,「要不就跨過去、攀爬過去,或是選擇停留在原地。」似乎和我們生活中的諸多情境是雷同的。目前攀岩漸漸風行,學校與私人人工岩場的興建、媒體的大量報導,更會促使攀岩人口的增加;可是,攀岩在人們刻板印象中被定位於高危險運動,因為它的活動不是水平區域,而是垂直區域,要往上攀爬,人一離開地面後,就暴露在危險之中,是以接觸此項運動時,除了需要衡量自身體能與技術外,心理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有沒有懼高症?繩索能負荷我的墜落衝擊嗎?我能攻頂嗎?……等等一些有關心理的因素,將會影響對攀岩運動的觀念與成績;攀岩運動慢慢走向競技運動,曾經在1992年巴塞隆納冬季奧運列入表演項目,況且每年各地區都有運動攀登賽事,漸漸蔚為風尚。各國選手的攀登級數越來越高,相對於競技運動中,求勝的心理定會出現,比賽時所產生的壓力是在所難免的,如何適時減低壓力所帶來的緊張呢?幼兒的從小感覺統合的培養,對以後的學習發展與處事有著微妙的關連? 將會在此節中途述。 

一、感覺統合 

  「我的孩子這麼好動怎麼辦?」 
  「我的孩子遇事會退縮,怎麼辦?」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感覺是指視覺、聽覺、嗅覺及味覺,但事實上,人類 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感覺卻是觸覺、前庭平衡覺及運動覺。所謂「觸覺」,是指人利用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來接收外界的溫度、濕度、壓力、 痛癢及物體質感等刺激;「前庭平衡覺」,是利用內耳的三個半規管與耳石(?)來偵測地心引力並控制頭部在活動中的方位,以抗禦地心引力及保持身體平衡;「運動覺」則是透過骨骼與骨骼相接處關節面周圍的神經接受器,使個體在骨骼肌收縮或伸張、關節彎曲或伸直、關節面拉大或壓縮時,能瞭解肢體的位置與動態。 
  那什麼是感覺統合?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是指,個體將自己身體和與周遭環境接觸的訊息,透過感覺系統如: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前庭平衡覺、本體感受覺等,送達腦部作統合、分析,進而有所領悟、學習、或在命令運動系統做出反應,並感到滿足。感覺(Sensation)是刺激帶給個體的客觀印象,當感覺透過神經傳到腦部時,腦以過去的經驗辨別,使客觀的感覺附上主觀的色彩,成為知覺(Perception)。
例如,剝橘子時,視覺使我們知道它是黃色的、圓形的;觸覺使我們知道它有粗糙的外皮和多汁的果肉;嗅覺告訴我們它有芬芳的氣味;味覺讓我們知道它是酸酸甜甜的;當我們以手掂它的重量時,運動覺告訴我們它重重的。綜合這些客觀的感覺,才能形成對橘子整體的主觀知覺。透過這樣的認知,孩子知道橘子可以當球玩,因為它是圓的;可用來扔人,但因為它重重的,會使人感到疼痛;可以解渴,因為它是多汁可口的。因此,孩子以後看到電視或圖畫書上的橘子,也許會垂涎三尺,要求媽媽買給他,但是,當他們看見同樣是圓形、黃色的球時,卻不會有同樣的反應,這就是感覺統合之功。 

  提出感覺統合學說的美國艾爾絲(A. Jean Ayres)博士認為:七歲之前,人腦像一部感覺處理機,對外界事務的感受,主要是來自感覺印象。孩子在這段期間內,經常動個不停,忙於尋找感覺刺激,很少用大腦去思考問題,所以這段期間是他們的感覺運動發展期。孩子在此期間內,如能透過適當的活動獲得感覺運動的經驗,對日後讀書、寫字等認知學習、保持情緒穩定以及適應社會所需具備的感覺統合能力,將有極大的幫助。 

  感覺統合是認知學習的根基,小孩子在六歲之前無法以抽象的概念來認識外界的事物,而必須以實際的感覺來認識與學習,所以他們必須不斷地以身體及四肢的動作來增加感官及運動的經驗。因此,教育幼兒通常需以具體的事物為教具,同時,要提供大量的活動,以增加他們肌肉關節的運動覺及對自己形體的認知,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感覺組合逐漸成熟,才能接受文字及抽象符號的教學。所以,良好的感覺統合是幼兒將來認知學習的根基。八歲之前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年齡,也是神經可塑性最高的時期,所以在這段時期,家長們如果能發現孩子有感覺統合異常的現象而儘速予以幫助,是最有效且最節省時間的方法

在肌肉關節的運動覺方面: 

*父母要重視孩子的運動。通常,父親可以用慢跑、打桌球或高爾夫球來維持活力,母親以做有氧運動、瑜伽來保持身段,同樣地,孩子也需要活動,以促進神經、肌肉及骨骼的生長。尤其重要的是,活動可增加孩子肌肉關節運動覺的輸入,以促進對自我身體形象的建立,及對外在環境的認識。孩子如在玩弄或舔、咬自己的手腳、摔東西、敲打玩具、搬弄桌椅或爬上爬下,都是在從事有益的活動,因此,父母千萬不要為了避免事後收拾麻煩、或怕孩子遭到任何一點小小的碰傷,就全面柰止孩子活動;相反的,應抱持更積極的態度,使孩子得到適當的活動刺激。 

在前庭平衡覺方面: 
  父母要善於用搖籃、鞦韆等設備。每位作父母的,大多有搖動孩子使其入睡或平息其哭、鬧的經驗。大人們也喜歡坐在搖椅上,享受晃動的樂趣。的確,搖動對促進大腦組織功能有很大的幫助。因此,父母們可多利用搖籃,以輕緩的搖盪來平緩孩子的情緒,加強其神經抑制功能(附一);或利用鞦韆、旋轉地球等設備,以輕快的搖擺或旋轉使孩子興奮、愉悅,提高其神經促進作用。 

  攀岩活動,是利用手腳及身體的平衡感與協調性所達成的一種運動,在人體生物力學定義為破壞平衡再求平衡。如前所提,如果您相信人的祖先是靈長類的話,您就有攀爬的本能;攀爬更是孩子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面臨居住空間變窄,活動空間不足,可以向上爬、往橫爬的攀岩活動,或許可提供孩子們在觸覺方面的幫忙,因為可讓孩子發洩過剩的精力外,手指頭與腳ㄚ子的接觸岩石,更能刺激末稍神經的運作,有助於腦部的成長;亦能提供肌肉關節運動覺的功能,讓孩子活動筋骨、動腦又動手;攀岩又是唯一抗拒地心引力的運動,可讓孩子在前庭平衡覺得到效果,又增加其平衡感與協調能力; 經過教導之後,面對困難時的沈著、冷靜、勇氣,則是從事此項運動意想不到的收穫。當然,最重要的前提,需要有專業的指導員指導及安全的保護措施下進行,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樂趣。 

附一:「神經抑制作用」及「神經促進作用」為人體神經系統對於外界刺激輸入時的一種自動調節作用,前者是過濾不必要的刺激,後者則使個體對刺激更敏感。 

二、高度的惶恐或喜悅 

  「岩壁這麼高,我可能爬不上去。」「我站在三樓陽台往下看時,腳就開始『打電報』(發抖)了,那有能力往20公尺的山頂爬去。」……這是一般剛接觸攀岩運動最常聽到的字句,也許他已經產生了「懼怕」(與焦慮不同 
)。所謂「懼怕」(Fear),是指因感到外在之實際危險之存在,而產生的害怕之感覺,具有真正的、具體的對象,可以說是對外界事物之直接心理反應。
如在山中取水碰到成群台灣黑熊而恐懼,半夜裡遇到手持刀子的強盜而害怕等等。而當他爬上岩壁那一剎那時,「焦慮」亦由此產生。「焦慮」(Anxiety)則是心理預料可能會遇到危險的事物而感到不安。可以說是沒有實際之具體對象,僅僅針對內心所預料.想像的危險對象而呈現之心理反應。例如:爬到一 
半掉下來怎麼辦?繩索能承受得了我這龐大的身軀嗎?看過了「顛峰戰士」影集,吊帶的鐵片環如果撕裂了怎麼辦呢?一些想像的危險因子浮在腦海中,最後會產生極端的焦慮心情狀態,呈現出特殊性的症狀,如:劇烈的心跳、出汗、緊張的發抖、呼吸短促且困難、胸部疼痛、腹部不適或噁心、四肢麻木或出不來力道、身體發冷或發熱、頭昏、對四周現實感到恍惚和混亂、心裡產生怕死的感覺、極度恐慌等等。如果是時有時無所產生的恐慌狀愧,稱突發性恐慌;如果是因所面對的情境有關,受某種因素引誘發生,則可能是本身針對某種事物的「恐懼症」。所謂「恐懼症」乃指對某些對象(如狗、蛇、醫生)、某些行動(如去見上司、上臺、演講)、或某些特殊處境(如被關在電梯裡、坐飛機、攀爬高處)發生過分恐懼現象。事實上,所恐懼的對象、 活動或處境,並非那麼危險可怕,但從事者面臨這些情況就會不由自主地產生 
劇烈的恐懼,呈現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臉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抖等害怕 
的生理現象,心裡感到焦慮、不安或緊張;而且企圖逃避引起恐懼的對象或處境,甚至約束自己的行動範圍,影響日常生活機能。如果攀岩的您是屬於每次攀爬岩壁都有恐懼產生(Solo例外),即使很低的高度(一、二公尺)都讓您感到害怕,建議您用減敏感法,除去恐懼之習慣。 

  減敏感法(Desensitization 
Technique):假如攀登者對岩壁與高度產生敏感現象,而易於引起強烈反應時 
,可以依照「減敏感」之方法,逐步調節環境與攀登者之關係,慢慢減少其敏 
感程度。例如小孩子怕水不游泳,可以先讓他在澡池邊玩一玩,等他一點都不怕了,然後帶他到海邊或游泳池,讓他用手指頭去碰碰水,等他喜歡用手去玩 
水了,然後再讓他下去玩…,最後他就可以毫不害怕的下水去練習游泳了。同樣的道理,攀登者可先到人工場去嘗試攀岩,先去觸摸人工岩塊,瞭解其構造、表面。讓心理對岩塊產生不是很銳利的感覺,順便產生準備攀岩的心態, 
再來從大的把手點開始抓或踩(下面宜做安全保護措施),速度不宜快,猶如打太極拳般似的,確定抓或踩的點非常穩定,再移動至下一個把手點;等到人的攀爬本能被喚醒後,再要求抓、踩把點略小者,以此類推,等到一定時間後再讓他嘗試天然岩場,亦先觸摸岩石,讓其知道天然岩石與人工岩石的不同, 
心裡有所準備,上場時先練習岩感,微凸、斜坡、漸漸垂直的地形,以及雙手扶物平衡、單手扶物平衡、空手平衡相互運用,接下來就可嘗試天然岩場攀爬,由於路線有分難度,儘量找比較簡單的路線來練練身手(克服心裡恐懼遠大 
於挑戰極限),不過,裝備的安全保護、運用與有經驗的確保人員更有助於讓您排除困難;慢慢再嘗試攀高…,最後,定可克服怕高之恐懼。end... 

  如果攀岩者的您是突發性恐慌,您可以放心,因為,從事攀岩運動,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焦慮和壓力,適當的焦慮與壓力有助於身體的覺醒而導致成績的 
進步。一般來講,焦慮是面對競賽情境的壓力所產生的反應;而覺醒,或稱喚醒,是指身體的生理活動狀態。一個人的覺醒程度可以從沈睡到極度亢奮的範圍加以劃分。覺醒乃伴隨焦慮而產生,當覺醒昇高時,就覺得心跳加快、呼吸 
變重、變深沈,血壓也昇高了,覺得身體有一股衝動的力量想爆發出來。有時候我們在打全場的籃球賽時常有三種情況:一是覺得球感不錯,怎麼投怎麼應聲入網,神準無比,覺得當時的動作力量,少一分則太少,多一分又太多;二是全身懶洋洋,有氣無力,跑起來四肢沈重,面對籃框 投籃,都是「肉包」(籃外空心),即使無人防守,依舊沒進;三是極度興奮,非常活潑,與第一種不太一樣,雖然很認真地瞄準籃框,可是每次都出手太重,太用力或上籃動作太快,以致重心偏離,球不能送至籃框內或擦板得分。依此可見,覺醒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運動表現,恰好的覺醒反而會增加運動表現。而這樣興奮程度的機轉,我們稱它為最適當覺醒水準(Optimal arousal level)。 
  覺醒的高低是由於心裡的焦慮或壓力而來的;心裡的壓力與焦慮是由主觀的情境和客觀的情境而來。主觀的情境因素包括個人人格、態度和動機等等;客觀的情境因素則如運動項目的性質,對手的能力,外在的觀眾、裁判和重要的人物,(如師長、朋友、妻兒)等等。這些主客觀情境的因素將影響其焦慮 
,而焦慮則影響覺醒;覺醒再進而影響身體器官興奮程度;身體興奮程度進而影響運動員的成績表現。 
  一般攀岩者的主觀情境可能包含其本身人格、對攀岩運動之態度和有無攻 
頂或挑戰險境的強大動機;如果是運動攀登選手,則能否把技術詮釋出來和奪 
牌的動機,或許才是其主觀的競賽情境;至於客觀的情境如路線的難易程度、 
天候的變化、默契良好的確保伙伴…等等,亦均為關係成敗的重要因素。 

  前面所示,壓力適中的概念即是所謂倒U理論(Inverted-U-Theory)的概念。所謂倒U理論,即是說當個體從事一項活動時,其成績表現與壓力成二次方程式關係─壓力太小,成績表現不高;但隨著壓力逐漸昇高,成績表現愈好;到最適當水準時,則成績表現到達最高點;過了最適當水準之後,壓力愈大 
,成績也愈來愈差。有些學者針對壓力與焦慮提出看法,著名心理學家史匹柏格認為焦慮的產生乃是個體因受到壓力的刺激,且知覺到這項壓力具有危險(是一種威脅),因此產生狀態性焦慮的反應。如圖所示: 

壓力→威脅→狀態性焦慮反應 

  史氏把焦慮分成兩種不同性質,一是個體的焦慮反映在本質上是一種狀態性焦慮(State Anxiety,簡稱A-State),另一種是屬於個人人格特質的特質性焦慮(Trait Anxiety,簡稱A-Trait)。特質性焦慮是人格傾向中一項重要特質,它所指的即是個體如何因這種特質的深淺而可能把周遭環境對其要求和其能力作不同程度的比較,並且由此誘發不同程度的狀態性焦慮反應。而狀態性焦慮是一種因個體憂慮不安、緊張而引起的立即或存在的情緒反應。狀態性焦慮可以喻為個體焦慮反應的動能;而特質性焦慮則為個體焦慮反應的位能。 
  一般狀態性焦慮出現反應時,覺醒便會提高,生理一些激素,如腎上腺素便會開始分泌,而使身體發生一連串的生理反應,像肌肉變得收縮、強勁有力來應付危險環境,例如:我們看到火災現場,一個人背負著冰箱往外逃,等到火被撲滅後,再叫他扛回去卻做不到,這是當時火災這危險環境讓他有焦慮反應,生理機能熱絡起來應付困境。常見的狀態性焦慮症狀大致如下: 

(一)生理現象,包括: 
(1)頭痛、想吐(2)背痛(3)肌肉緊張(4)虛脫、疲倦(5)口乾舌燥(6)胸部發緊(7)沒胃口(8)感覺心跳、耳鳴、呼吸加快(9)失眠、夢魘(10)尿意頻繁、月經失調。 
(二)動作情形,包括: 
(1)手腳亂動(2)走路、攀爬、談話速度加快(3)強迫性吃東西(4)有驚悸的反應 
(5)吃東西很快(6)顫抖。 
(三)心智活動,包括: 
(1)注意力不集中(2)判斷力減弱(3)做事效率很差(4)視野縮小。 
(四)情緒狀態,包括: 
(1)不安、煩躁(2)不喜歡別人(3)罪疚感(4)不喜歡與人交談。 
  如您在上岩場時,有類似症狀的話,表示您的身體已經在覺醒當中,切記,稍加放鬆慢慢調節至最佳狀態或適當水準,您定可以享受的樂趣。 

  國外有學者針對攀岩選手與高空跳傘選手進行研究,他所採用的是「相反理論」。「相反理論」由史密斯和艾普特兩位學者所提出,是近代運動心理學界中另一項解釋焦慮與運動表現的最新理論之一。比較特殊的一點是,相反理論最初的目的是在說明覺醒與情緒作用的關係乃視一個人對其自我覺醒主觀的認知而定;高度的覺醒也許被看成是一種興奮(快樂)或焦慮(不快樂);而低度的覺醒也許被看成是一種放鬆(快樂)或無聊(不快樂)。一個人對其情 
緒作用看成是快樂或不快樂,又稱為他對該項覺醒反應的快樂情調;最後,因為覺醒和情緒作用皆具有不同程度的連續變化特性,因此,相反理論預測這兩條曲線可以描述一個人覺醒和其情緒反應的本質。 

  艾普特後來進一步解釋這兩條曲線,每一條代表一種不同的衍生性動機(Metamotivational)(何謂衍生性動機呢?可以把他界定為:一種藉由某種方法以解釋一個人某些方面動機的現象學狀態。)的狀態或模式。衍生性動機把事物中相對的其中一個以相互對應方式出現,當一個動機出現時另一個動機不出現。這種有某種目的或故意要使它變成某項結果的模式,稱為有意模式,它是由個體對某一目標的認真態度或取向所形成。相對於有意模式則為非有意模式,它是由個體對某一目標的好玩性或活動本身取向而形成。有意模式可看成是一種追求覺醒的模式;非有意模式則可以看成是一種避免模式。
  以攀岩這活動來論這種覺醒感受相反的事實,這種運動因為具有高危險性,而這種危險感覺將誘發高度的覺醒,如果在有意模式中,它即被看成是焦慮;而當這種危險已被克服和駕駛時,這種焦慮瞬間相反,變成非有意模式的興奮狀態。像這樣,心理上的相反感受是可能發生的,並且在情緒上出現驚人的改變。或許您認識一些攀岩痴或登山狂,他們已經把攀岩或登山當作是第二生命,非常執著。或許,他們經過有意模式轉移成非有意模式而更熱愛此項運動了,不然,請聽聽攀岩好手的心聲: 




----
寒夜欲与君常醉,举杯相邀醉明月
不妨醉,梦难醒。 缘因前尘往事消,
长叹伊人不识君。
秋叶云淡风轻!
秋雨月朗星稀!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