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nyjchuhong(楚泓)
整理人: hnyjchuhong(2002-03-15 14:04:25), 站内信件
|
【来源:中国国家企业网】
企业的业务目标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产出,实现最大的利润。为了实现企业的业务目标,必须综合考虑产品(Product)、上市时间(Time)、质量(Quality)、成本(Cost)、服务( Service)和环境(Environment)等几个方面。具体体现为:设计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缩短产品的上市周期、保证良好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的综合成本、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创建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要围绕P、T、Q、C、S、E六个方面来改进和改造企业的业务活动。
80年代初,以信息集成为核心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开始在我国得到实施;80年代末,以过程集成为核心的并行工程(PE)技术也开始被引入;进入90年代,进一步出现了虚拟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智能制造系统、虚拟企业等新概念,这些现代制造系统的新哲理和新模式已经在工业界得到认同。虽然这些新模式在考虑问题的层次、范围、角度和具体的做法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但目标都是相同的,即力图使企业满足市场在P、T、Q、C、S、E六个方面的要求。但这些“概念”似乎在我国有些超前了,过分地强调了生产方式、方法及生产设备所起的作用,一味地追求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反而忽略了技术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制造资源、数据无法有效地集成和综合利用,使得企业及技术人员的经验和知识无法有效继承,企业内部数据无法有效管理等,导致绝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
一、历史回顾
这里举两个实例:某厂1993年花150万元买了5套工作站三维CAD系统,结果连一张二维图都没画出来,在后来的CAD应用方面处于“无政府”状态,自由发展。某集团1998年花近千万元实施了MRPⅡ系统,结果前后实施三年多,最终还是未用起来,处于休眠状态.这种实例数不胜数。
国内从1991年起开始引进MRPⅡ系统,结果实现集成的企业当中大多是三资企业;CIMS系统耗资巨大,显然不可能获得广泛推广;1995年开始引进、探讨并实施PDM系统,尤其是国内自主开发的PDM系统,至今还拿不出成功的例子,甚至使企业和软件供应商均感痛苦,远未达到理想中“双赢”的效果。
分析上述管理系统失败的原因,我们认为有如下几点:
1.自上向下推进,过分追求自动化和系统集成,甚至还提出过要建“无人工厂”,貌似先进,实质是夸大了计算机及设备的作用,从根本上忽略了人的因素,抹杀了技术人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一味追求高起点和“大而全”,忽视了设计、工艺等基础技术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没有基础数据,使得MRPⅡ/ERP等管理系统建成了“空中楼阁”。
3.上述管理系统涉及面广,与企业现有管理模式激烈冲突。
所以,绝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上此类系统的条件。
二、基本现状
1.CIMS、ERP、MERⅡ、PDM等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讲是超前的,风险大于效益,许多企业领导的观点也是等一等、看一看,采取观望的态度。
2.CAD方面:绝大多数CAD软件只能够进行绘图,不能完成与产品设计进程、数据及图档管理有关的大量工作。所以,图板甩掉了,效率却未充分提高,远未发挥企业用于CAD技术的软件、硬件投资和人力投入。
3.CAPP方面:绝大多数企业的工艺人员还在手工抄抄写写,或用WORD、EXCEL等填写卡片,既没有减轻重复工作,也没有解决工艺的规范性问题,与企业CAD、CAM技术的应用形成强烈反差,使得企业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
三、突破口
我们认为制造业信息化应“由内向外、自下向上”进行,在充分考虑信息集成的前提下,道德正确实施CAD、CAPP等单元技术,尤其是产生大量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的工艺数据的工艺部门,其工作方式必须率先实现“电子化”。单元技术必须能够满足企业三个层次的需要:完成技术人员的日常工作;软件的开发性能满足一定的发展要求;生成的电子文档和数据要能够方便地利用、交流和集成。随着现代CAPP技术及软件的日益成熟,2000年下半年开始大中型企业开始考虑实施CAPP技术,但许多企业还存在两个误区:一味地追求自动化;只要能放下钢笔填卡片就行。
上述误区的产生与CAPP技术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第一代产品:1982年至1995年,基于智能化和专家思想开发的CAPP系统。由于工艺工作的复杂性,注定了此类系统得不到大面积的推广和使用。第二代产品:1995年至目前,基于低端数据库(FoxPro等)开发的CAPP系统。此类系统重视了工艺数据的重要性,但限于开发工具和开发技术,使得此类系统的实用性差,技术人员不喜欢用,同样难以推广。第三代产品:1996年至目前,基于AutoCAD或自主图形平台开发的CAPP系统。但此类系统未考虑工艺数据的重要性,使得工艺数据难以提取和集成,实际上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障碍。第四代产品:1998年至目前,基于数据库开发,注重数据的管理与集成,注重实用的综合式平台类CAPP系统,天河TH—CAPP2000是第四代产品的典型代表。
企业实施CAPP技术应达到如下几个目的:
1.利用二维CAD产生的图形和数据,使工艺人员放下钢笔,甩掉手册,方便地编制工艺文件指导生产,成为工艺人员的工作平台,减少重复工作,提高效率,加强工艺工作的规范性,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们认为这只占企业实施CAPP技术比重的15%左右。
2.现代CAPP系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使企业可以针对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开发,增加专业的智能化功能,甚至一定程度的自动化模块,大幅度地提高企业工艺工作的效率,极大地缩短工艺准备周期,这一点占企业实施CAPP技术比重的25%左右。
3.不管是自动生成的工艺数据,还是手工填写的工艺数据,都应很方便地被提取、汇总和处理,能够顺畅地提供给企业相关部门和MRPⅡ/ERP等资源管理系统。所以,工艺数据的管理、处理、集成与共享才是企业最为关注的,这是企业实施现代CAPP实施现代CAPP技术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占企业实施CAPP技术比重的60%左右。
可以说,现代CAPP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石。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三分技术,七分人才,十二分数据”。数据从哪里来?从各部门、各专业的单元技术中来。企业应实实在在用好单元技术,用出效益,培养自己的人才,准备好数据,为深化应用和信息集成打好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