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旅 游>>神州旅游(游记/功略)>>华南篇(闽、粤、桂、琼)>>福建>>闽西南(龙岩-漳州)>>民风独特游漳州

主题:民风独特游漳州
发信人: peng.w()
整理人: sinyi(2003-07-19 12:02:22), 站内信件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南部,绝大多数为汉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漳州
西北多山,东南滨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皆可旅游,最佳旅游季节一般
为每年的2—10月。漳州历史悠久,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漳州山川秀美,
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由山、海、岩、洞、亭、碑、寺
、庙、桥、树、花、果等组成了美不胜收、各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三平村崇蛇习俗

  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一带生长着一种黑色无毒蛇,小的一尺多长。当地群众
把蛇当做保佑家居平安的神物,尊称蛇为“侍者公”。他们认为家里有蛇是吉祥
的象征,蛇越多越吉利,因此,这里的群众是禁止打蛇的。由于千百年来蛇与人
类共处,出现了蛇不怕人,人不怕蛇的现象。人在床上睡,蛇在床下爬,是司空
见惯的事,人们毫无“后顾之忧”,照样安稳睡觉。有时蛇会钻进被窝,蜷曲在
主人的脚旁。有的人夜间不小心踩住蛇尾,被蛇咬上一口,也是一笑了之,决不
进行报复。

  相传在一千一百多年以前,这里的深山密林之中,经常有蛇妖捣乱,危害群
众。到了唐代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僧人杨义中使用法力制服了蛇妖,从
此蛇妖改邪归正,成为杨义中和尚的随从侍者。另一种说法是,福建古代居住的
闽越族,是以蛇为“图腾”加以崇拜的,三平村崇蛇也是一种遗风。

  多彩的民间风情

  龙舟竞赛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当地俗称“五月节”。在这一天
,漳州市区、龙海及九龙江沿岸的村庄,都要按照传统习惯,举行盛大的龙舟竞
赛。参赛船只多者一百多只,少者十几只。每条船二十米左右长,配水手三十至
四十名。船身分别漆成红、黄、青、黑、白等各种颜色,象征红龙、黄龙、青龙
、黑龙、白龙。比赛时船头一个人击鼓,船尾一个人敲锣,作为指挥水手统一划
船的信号,两岸成千上万的观众欢呼喝彩,场面十分壮观。

  大车鼓舞流行于漳州、漳浦一带,相传是唐初陈元光从中原一带的一种军旅
娱乐舞蹈改编而来,表现的是“昭君出塞”的场面:昭君在车夫推动下,怀抱琵
琶,心情忧郁,依依不舍地徐徐而行。一名车鼓手摆动大鼓,在各种打击乐器伴
奏下,边跳边舞。车鼓公和小丑等装扮匈奴使者,一路上表演各种滑稽动作,都
想逗笑车内的昭君,然而离乡别土的昭君仍愁眉不展,伴舞者只好一直嬉戏不停
。整场舞蹈幽默风趣,刚柔相济,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

  大鼓凉伞舞流传于漳州、龙海一带。每逢传统节日或喜庆盛事,都可看到这
种独特的民间传统舞蹈。它起源于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军队欢庆胜利时
跳的一种群舞。表演时,领头打大鼓的小伙子边打鼓边变换舞姿,动作矫健潇洒
。一群小伙子在大鼓引导下,随着大鼓的节拍,有节奏地敲打着小鼓,粗犷豪放
。少女们有的敲锣,有的舞动着造型别致的凉伞,翩翩起舞。

  布袋木偶戏流传于漳州地区。木偶造型高50厘米,艺人以单手操纵表演,
故又名掌中戏。擅长表演两人对打场面,还可表演骑马射箭、飞檐走壁、舞狮舞
龙、转碟顶碗等特技动作,尤其是“虎戏”,表现“虎威” 、“虎趣”,更是惟
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由于道具简单小巧,艺人们可把木偶装在布袋里下乡演
出,故俗称布袋木偶戏。

  特色各异的土特产

  “长泰芦柑”为漳州六大名果之一。“长泰芦柑”果型硕大,色泽橙黄,果
质晶莹多汁,甜酸适度,香味浓郁,各种维生素含量指数高,营养丰富,是柑桔
中的佳品,也是旅漳游客必购的土特产品。

  卤面是漳州地方风味小点。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必吃卤面以纪念屈原。采
用肉丝、笋丝、蛋丝、香菇、鱿鱼、虾干、黄花菜等配料,在热锅里炒熟后,加
上猪骨汤煮开,再调成卤料。进餐时,在面条上放些韭菜或豆芽,浇上卤料,再
配上胡椒粉、油炸蒜丁、油炸扁鱼丝。

  木偶头是漳州著名的手工艺品,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它以樟木为原料,
经艺人精雕细琢而成。雕刻木偶头,必须“以形写神”。木偶造型共有四百多种
,既有传统戏剧中的知名角色及生、旦、净、末、丑多种行当,又有仙道佛释、
天神魔怪等形象。它不仅是木偶戏的演出道具,更是民间艺术中的“工笔画精品
”。 




--
看到了你的脸,
我知道了什么叫美丽;
听到了你的声音,
我知道了什么叫温柔;
握到了你的手,
我知道了什么叫温暖;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0.72.252.143]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