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rlu()
整理人: dannylu(2001-03-30 00:33:25), 站内信件
|
发信人: eureka (劲草), 信区: Travel 标 题: 草原上的怀念(4) 发信站: 惠州明月湾BBS (Sat Oct 10 15:44:06 1998), 转信
4、草原上的怀念----与敖包相会
早在进入草原腹地的车路上,我们就注意到旷野里矗立着的用石头垒成的
塔堆。最初只能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来解释,我知道在中国北方,山民们进山
前敬贡山神的奉台便有如此的形状;还知道在青藏高原上沿袭着一个古旧的仪
式,每个踏上高原的人为得到神的祝佑,都要在玛尼堆上加上自己的一块石头
和虔敬的祈祷。我猜想,草原上的这些用石块垒就的塔堆也许就是草原上祭祀
的场所吧?
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草原上的敖包。一经他道破这个久仰的名称,立刻
勾起我们无穷的兴趣。导游跟我们介绍,古老的敖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
汗时代。当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草原上跃马扬刀、纵横驰骋的时候,敖包实质
上起着指示方向和标明位置的关键作用。敖包有一个尖顶,一块方石靠在这个
尖顶上,那里就是正南位置。至今,敖包依然发挥着为牧民们指示方向的作用,
使他们在漫天风沙或飞雪的天气里不至于迷失。经历了多少代安居乐业的生活,
敖包的作用也随着蒙民的生活变迁而发生着演化。在空旷的草原上,那些敖包
因经久的历史而被蒙民视为永恒的象征,代表了福佑与祝祷,蒙民们有事的时
候总要在这里求告和许愿。尤其重要的是,敖包也许是草原上唯一的遮拦,于
是就渐渐成了草原上害羞的青年男女相亲相会的绝佳场所,他们在这里互对情
歌,许下终生不变的郑重诺言。这也就是《敖包相会》这首歌的由来。
离我们驻地大约百步远的地方就有一个敖包,而隔着湖水和重重的山与我
们遥遥相对的,还有一个更大更古老的敖包。它常常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当我
不由自主地凝视着它,心中就升腾起一种很强的冲动,想要到那里许个愿。
然而就是否骑马的问题,我们有了小小的分歧。诚然,纵马由缰、信意驰
骋是我长久以来的梦想,可是骑在马上就不得不跟着牧民走,马主人的千番好
意万般小心能够让我真正领受逐草四方、快意江湖的畅爽吗?我表示怀疑。让
我把梦想继续存在渴望当中也不错!在草原上,我体会最深刻的就是无限的自
由。最自由的是我的目光,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阻挡我的视线,一直能够看
到视力所无法分辨的极限;自由的还有我的心情,一切的俗念都消弭与包容在
无限大的天地中,而没有钢筋水泥的墙壁与屋顶的束缚。那么,我又怎能让自
己的双腿限制在由别人引领的马背上呢?
我想体会一种在草原上跋涉的感觉,用脚踩着真实的草在天地间行走,去
拾获那浪迹天涯的卑微与渺小。我愿我的身心都获得最大限度的释放,没有约
束,只有信念与希望。
于是,我们锁定了方向,向着重山之外的古老敖包一直走去。
然而草原却并非想象中那么平坦,我们虽然有明确的前进方向,也不得不
进行路线的选择,几次修正我们的路途。薄薄的草皮也远无想象中那么松软,
我们的步履渐渐沉重。翻过一扇缓坡,我们知道敖包离我们又近了,可是它看
起来还是那么遥远。彼时,我们满怀着宗古的虔诚坚实地走着,这心底的虔诚
已超越了文化的界限。
那敖包对我们似乎有着莫名其妙的吸引力,象一个神秘的力量始终鼓舞着
我们前行。即便导游告诫我们徒步到达那里要七小时,途中蒙民们提醒我们花
了一半时间却仅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我们依然坚信自己能够到达那里!很难
能的是,萍水相逢的我们竟取得了高度的一致,没有一个中途提出放弃,仿佛
相信我们的虔诚能够感动冥冥在上的草原圣灵,而给予我们特别的恩宠。
事实上,我们确实成了受恩宠的幸运儿,当根据仰角判断太阳还有两个小
时落山的时候,我们终于来到了这古老的敖包脚下。
我们在那个经历了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到达的敖包脚下没有停留太长的时
间,却没有忘记各自许下一个愿望。我许下的不是参天的宏愿,因为我不愿让
敖包那庄严神秘的力量有朝一日遭到我的怀疑。
返回驻地的归途中,我几度回首。与我们近似于朝拜般接近它时的速度截
然不同,它离我们越来越远,不觉中又已是重山阻隔。看着它巍峨宝相地矗立
在山顶,胸中突然涌起一种相忘于江湖的况味,使我有了新的感悟:自然,不
是风景的组合,而是情感的延续;历史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精神的感慨!那
矗立着的敖包,至今仍给予蒙民们祝佑与赐福的敖包,才是自然与历史的完美
结合啊!
回到驻地的蒙古包里,我们似乎有很多不同的感受需要互相交流,可是又
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团坐无语共品一壶蒙民送上的清茶。拣着身上的草叶,
倒出鞋稞里的草籽,才忽然感觉到一种远行之后心满意足的疲惫。很久没有这
种感觉了!
-- 我匆匆地来
决不是为了带走一片云彩
---------只为了能与你同在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202.103.136.1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