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rincelee()
整理人: dannylu(2001-04-15 10:35:25), 站内信件
|
像我们这样窝在一辆大轿车里,尘土飞扬之间妄想用一天的功夫把山西游遍 ,是那种急匆匆走马观花式的“下等游客”。
我多想在山西那些高墙深宅的院落旁多停留几天啊!坐下来发呆,找个路旁 的小吃店喝两盅小酒,翻翻古旧的书页,看看夕阳,好让心情慢慢地慢慢地最后 咕咚一声落入闲适中。平遥一定能给我这种感觉。可惜,我在平遥城里只坐了一 碗“罐焖牛肉面”的功夫,就被电话催促着离开了。
据说平遥古城的布局像“乌龟”,它是我国境内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登 上城墙,顺着导游的点指望去,什么也看不明白,城中有名的双林寺、镇国寺都 埋在屋檐的重重叠叠里。
平遥的儒家气味极重。无论是城中的群体建筑,还是具体到小小的四合院, 汉人“天人合一”的“礼”序思想都在建筑上得以表现,用那些套话说就是“五 方四象、突出中心,强化中轴,面南为尊”等。实际上,这种中规中矩、等级分 明的布局有怎样的意味,我不但没兴趣,还有一点点莫名的怕。我想做的就是走 在大街上,亲近一家又一家的民居、店铺,细细观察门的颜色和门楼上精巧的雕 花,找话茬和现在的居民聊聊天。就这些。
其实,哪里是平遥的“儒味”重,整个晋商时代的山西都冒着“儒味”,商 人经商做生意因循的是儒家教化的仁义礼智信的经商之道,财主家森然的大院则 讲求主次分明对称严谨的作风。
山西过去多大财主,多大院。我这次去山西除了看平遥城“日升昌票号房” ,还去了祁县的“渠家”、“乔家”和太谷县的“曹家”大院,共四家。据介绍 ,中国清朝期间排位前十几名的百万富翁都是山西的,这些富翁一年的收入相当 于整个清政府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按照这个意思猜想,山西过去建造过多少大 院,又在倏忽间消失了多少这样的大院,无从追寻。
那座因为拍《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出名的“乔家在中堂”,原本一年的门票 不到八千,乔家精雕细刻几代修成的大院曾一度人去楼空,成为当今时代没人注 意的摆设。
我们慕名来的时候,乔家大院门票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3000万,一片红火的 景象。乔家应该说也是晋商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家先祖最早在包头打工,靠做小 本买卖、倒腾一些土特产之类的发迹,后来,做起了大钱桩,开起了茶叶连锁店 ,大约也属于那种暴发户的类型。可当我在乔家大院的展览中,发现第六代兄弟 20人中的学历竟然如此高的时候,觉得不敢轻易嘲笑人家。这20位兄弟中,11名 大学生,获博士学位2人,硕士1人,多人从事教授、翻译、工程设计等,这些乔 家后人很多活着,活得也很有尊严。
民间有俗语:“富不过三代”。但是,山西名噪一时的晋商像乔家这样把产 业积得很大,把子孙培养得很能行的人家却大有人在。很多票号、商行都是由于 抗战或者建国后建立公有制等很多历史原因消失的,而绝对不是主要因为人的因 素。
乔家称得上是儒商。他们做生意讲信誉、重实效、善用人才,还讲究和气生 财、勤俭持家、善待邻里乡亲、有求必应、认为吃亏就是占便宜。此外,乔家的 家规甚是严厉。家规共有六条: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吸毒、不准赌博、不 准嫖娼、不准酗酒。乔家在家族中选定的继承人,就是恪守着这些经营之道和极 端严厉的家法,把一个在全国拥有几百家分店的大产业有条不紊地做下去。
由此看来,乔家大院里绝对不会出现《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妻妾成群的样子 ,更不会把丫环雁儿给活活冻死。同样,他们在外面的生意场上想必也不会干猪 肉注水、缺斤短两、诈钱就走的勾当。
也正是由于乔家如此,一个很戏剧的事情发生在1949年土地改革时。当时, 乔家的房子分给了当地的农民,可农民们不去住,都说乔家是好人,不能去住人 家的房子。
很多事情都像水一样流过了。我一边津津有味地听这些故事,一面又很生硬 地理解着院墙上的梅兰菊竹,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很遥远。
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善于一下子就爱上些什么,如眼下这一群群的院落。 我和同去的人是不是都需要尽快地回到城市里去,我不知道。北京高楼林立的大 街也许更适合我们,那些建筑粗糙又通俗,可更舒适些。
唉,多想在山西那些高墙深宅的院落旁多停留几天啊!说这话的时候,山西 的确像水从我眼前流过。
本文作者:李清影
-- 厚积薄发,源远流长,这就是三晋文化:http://taiyuandao.126.com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9.221.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