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aquirpang(阿胖)
整理人: unlimited(2001-11-11 22:02:39), 站内信件
|
第n次看红楼有感
初中时m骺wZ幍谝淮慰春炻ッ危敕ǜハ履俏籦esthappy兄想法一样,认为红楼诸人讲些风花雪月的物事,实在无聊,加上当时古文功底不行,也就王八吃大麦般的乱啃,唯一的兴趣在于红楼梦里面的神话色彩。
中考完了以后看了第二遍,想法还是没有什么大改变,不过由于古文好了一点,到底看懂了其他方面的东西。另外的兴趣产生是对12钗的结局猜度。
高中(记不清是高一还是高二)看了第三遍,当时由于兄弟俩都在读初高中,家境开始颇为不易,看红楼时的感觉就出来了,说当时就有些什么新颖想法是不贴切的,但开始觉得红楼的博大精深。而且,由于是到了青春期,对宝黛的爱情戏就有些关切了。当时对红楼的兴趣却还是停留在表层,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兴趣是在书中的性描写上。
高三时看过一遍吧,但当时只是作为消闲翻翻而已,没有什么体会。
大一看红楼时的感受就很不一样了,由于第一次在几千里的外地读书,没有亲戚朋友,一切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刹那间,第一次体会到黛玉的心境!那种不能用语言能够表达的感觉竟然在曹雪芹的笔下很自然的流露出来,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一切都没有什么异样,但却动人心脾。于是第五次看红楼时,没有了那份轻视,剩下的只有赞赏,细细品味其中人生的酸甜苦辣。
随后的岁月就忘了看了多少遍了,只记得越来越能在书中找到共鸣的地方,找工作的艰辛,工作后生活的 压力等等。人们都说《三国演义》中的计谋多多,如何管用,可是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可用乎?只有红楼梦,它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生存乃至更好,它都能给你许多启迪。回过头一望,自己已经不是少年了,已经远离了宝玉的年龄,那么看待一些事物就又都不一样了,小的时候也很不赞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现在呢,无时无刻都在品味这两句话。
每个人都曾经是宝玉、黛玉,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会成为贾政,王夫人!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抛弃。看红楼里说的,贾政小的时候比宝玉更顽劣,更难教养,可为什么宝玉不能最终成为另一个贾政呢?应为他没有按当时的社会“规矩”办事!他没有去考功名,他追求自己的至爱,可是违背了当时的社会规则,所以心上人走了,自己也只能选择逃避。现在呢?虽然时代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让社会适应你,还是你适应社会呢?前者,你可能在精神上有着无比的财富,但可能潦倒;后者,或许会失去一些精神的家园,可是你可能活得很滋润。
许多网友都在同情晴雯。红楼梦中,曹雪芹也在歌颂晴雯,否则怎么会有那么长的一篇悼文?可它却从另一个方面告诫我们,如果你想成为晴雯那样的人物,那么就要有接受与她同样命运的准备!几百年过去了,时代不同,可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沉淀还在!许多人都在谴责贾政和王夫人,那是这些人都处于宝玉一样的年龄,还站在宝玉的角度说话,一旦“长大”了,成为贾政或者王夫人了,到时说话就都不一样了,很简单,虽然现在没有丫鬟少爷之说,可是,如果听闻儿子早恋,不学习,嘿嘿,你会怎么作呢?你的动作是不是跟 贾政和王夫人差不多呢?
《大话西游》中唐僧对至尊宝说:等你明白了舍身取义,你就会回来跟我唱这首歌的!至尊宝成为孙悟空时,他明白了,他从宝玉蜕变为贾政了,他以后看事物与其说是用心去看,不如说他从唐僧的角度看,自然,他也不觉得唐僧很罗嗦了。
红楼是一本需要用一生去读的书,任何时期的体会都会不同。说了一通废话,影响大家视线,抱歉。
---- 胖言无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