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个人·文集 ☆>>水王二(shuiwanger)文集>>读书笔记:《郑珍集•文集》

主题:读书笔记:《郑珍集•文集》
发信人: shuiwanger(水王二)
整理人: red_angle(2001-11-13 21:25:58), 站内信件
读书笔记:《郑珍集•文集》
 
《郑珍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定价12元。这本《郑珍集•文集》收录了《巢经巢文集》、《母教录》、《茧谱》、《田室蚕居录(辑逸)》四种,前三种由王锳点校,后一种由黄万机点校。这本书的印数只有1000本,以区区千本之数,竟辗转千里,流落数年之后,让我以6元特价购得,也可说是与我有缘了。
此书是作为《贵州古籍集粹》的一种出版的,根据此书的出版说明,这套丛书从1987年开始出版,第一批约有五十种,但目前所见仅此一种。与他同时代的大诗人莫友芝评论他:“经训第一,文笔第二,歌诗第三”,所以我想除了这本《文集》之外,这套《集粹》还应该收有郑珍的《经学》和《诗集》。

关于郑珍,《词源》中是这样说的:“郑珍(公元1806-1864),字子尹,号柴翁,清遵义人。道光十七年举人,以教职用,选荔波县训导。学问甚博,通诸经声音训诂之学,皆有成就,诗、古文亦自名家。著有《仪礼私笺》、《巢经巢经说》、《巢经巢诗文集》等。”
其实在很早的时候,郑珍的诗名就已经盖过了他的经学成就。胡适在他的《尝试集》中就提到他:“道光间龚自珍,咸同间金和、郑珍亦为一代诗人,……”。阿英曾专门作过一篇书话《关于郑子尹》,他在文中说也喜欢郑珍的诗:“曩年在鄂,曾经在友人处假得原刊本的诗后集,并择抄了若干首。当时我最爱的,是从卷三《二苕季弟哀词二十首》里选出的九首。诗云:(见后附录)”,他在后面又说到:“其后来海上,购得‘古香黄氏古愚室辑印’的《巢经巢诗文全集》,从‘附录’各文中的,知道他的一生,是极其悲苦的,‘遭时之乱,极生人之不堪,流离转徙,至于穷且死’。在这时几卷诗里,有很多悲惨的当时社会史料,只以匆匆读过,现在简直想不起了。”
关于郑珍的身世,郑珍自己在《巢经巢记》中说:“冻馁迫逐,时有所去,去即家人待以食,归而顾担负,色喜也,解包乃皆所购陈烂,相视爽然。而余常衣不完,食不饱,对妻孥瘠槁寒栗象,亦每默焉自悔,然性终不可改易,迄今二十余年矣。”;在此文中他还说明了巢经巢之名的由来:“……僦寓夷牢水上,若羁禽无定栖,因以巢经巢名所寄之室。嗟乎!书犹财也。当其无,百方期有之,有而仅摄缄固鐍,不为己用,不若不有不为累。或用而仅罄之居服饮博,淫荡无益,亦未见为能用也。聚书而不读,与读之而不善者何异?是夫聚而不读,犹不失为守财之俗子,至读之不善,斯败家辱宗之尤。致足于外而不求足于内,则是外物者又安见其可贵哉?”

阿英在文中所提到郑珍诗中的“悲惨的当时社会史料”,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也有这样说:“太平天国之乱是明末流寇之乱以后的一个最惨的大劫,应该产生一点悲哀的或慷慨的好文学。当时贵州有一个大诗人郑珍(子尹,遵义人,生1806,死1864)在贵州受了局部的影响(咸丰四年,贵州的乱)已替他晚年的诗(《巢经巢诗抄》后集)增加无数悲哀的诗料。……说也奇怪,东南各省受害最深,竟不曾有伟大的深厚的文学产生出来。”
胡适这话是在民国十一年说的,当时真是书生气十足。事隔七八十年之后,又发生了那么多的大事,何尝“有伟大的深厚的文学产生出来”,不然的话,中国真要成为文学大国了,——只可惜中国一个健忘的民族,不要说“伟大的深厚的文学”,连一些基本的历史资料的保存都要成问题。当年真话老人巴金在文革后说了一些反思的真话,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有一篇短文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让一些身历其境者举双手赞成。但到了后来形格势禁,这个话题就鲜有人再提了,这一篇短文过后自然也就销声匿迹,连老人的《自选集》中都没有收录。这一段历史现在变得班驳陆离自然也就毫不奇怪了。
余生也晚,对于文革没什么深刻的印象,只记得当年有一句很有气魄的话是这样说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是从老大哥那边传过来的,我不明白背叛的是什么,如果父亲能够活到今天的话我还能问问他,可他毕竟没能熬过文革。所以现在我想,一个健忘的民族可能是最有希望、最有前途的民族。

【附录】阿英《关于郑子尹》中摘录的郑珍诗:

恶命平生此尽头,岂徒断手直舂喉。
天心门运从何说?气涌如山泪不流!

衰门人物总堪怜,磊落无人及汝贤。
纵有后生能似得,庙成鬼老待何年?

鸡鸣呼我屋西头,永诀空余息在喉。
目指三儿含哽付,一生兄弟片时休!

伤心吾道老尤非,长饿何由手足肥。
致汝苦生还苦死,敛时犹是阿兄衣!

屡期游蜀屡徘徊,前月无端去又回。
只说相生有天意,岂知为要送终来!

飒飒秋涛风雨哀,绕山松树尽渠栽。
一根不死吾弟死,不为先坟都斩来。

事我如我嫂似你,酸肠汝嫂擘胸时。
最是一声听不得,万方想尽不能医。

季虎朝来绝怒音,遗孤满目我何心?
登床共此俱亡恸,吹角奴婢子敬琴。

四十三龄亦考终,固知死乐胜生穷。
思量不作多时别,我已今成六九翁。




----
石懒不随流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