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U众说纷纭>>我们的选择>>纵横指点>>Re:影响我价值观和政见的几本外国著作

主题:Re:影响我价值观和政见的几本外国著作
发信人: luodongch(罗武)
整理人: i_am_trueman(2001-11-10 17:36:25), 站内信件
真惭愧,版主把M加在前面,我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简介一下读书的体会,让各位朋友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坦率地说,我读的别的书不多,这些书也有没读完全的,所以这张帖子的题目并不合适。

我上学时受的是传统教育,我读中学时是八十年代末,最激烈最浮躁的那几年;到后来我一直苦恼于哲学和伦理学问题,也苦恼于中美之间价值观的差异。 

这些书都是大陆公开发行的,也以美国的居多。 

我是不信教的,《基督教伦理学》、 《基督的人生观》 是两个西方神学家的著作,读这两本书可以理解,面对科技对当代世俗社会的巨大改变,以及种种其他挑战,宗教的教义是如何去适应的。宗教的教义,很多是在解决伦理学和道德问题。 

《心灵的习性》是美国一群社会学家写的,读这本书可以了解在美国占主流地位的个人主义。 

《美国厚黑学》,作者是自中国台湾赴美的移民,一位成功女性,父母是1949年去台湾的大陆富裕阶级。作者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成功。这是一个中国传统观念、东方神秘主义、基督教、西方竞争意识的混合体。 

《中国黑室》 《宋家王朝》 是两部具有文学色彩的书。 

《中国黑室》 作者是一个1938、39年效力于重庆的美国黑客,专门破译日军电报。这是他在重庆两年间的经历。可以看到许多东西:中美价值观的差异、戴笠与蒋介石、平民的苦难、日军轰炸、中国人的劣根性、上流社会的女人、汉奸、生活在重庆的外国人;文字不多,是一部引人入胜又令人唏吁的作品。(虽然作者在书中流露出对部分黄种人的蔑视,我还是认为值得拍成电影) 

《宋家王朝》 一个心地善良的美国记者写的家族传记。阴谋、战争、爱情、意识形态、中美关系,“三座大山”的真实描述。

《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 
这本书,1500年以后的,比1500年以前那本厚许多。
我看过一两本别的外国人写的世界史,大多即使不存在基督教和欧洲的优越感,也以这二者为中心。 《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 就不一样。
他解释了为什么欧洲主导了近代史;而且对中国和日本的近现代史,既有很详细的记述,也有很好的比较。 不仅有政治历史,还有文化、风俗、观念。
一言难尽;总的来说:史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解释历史;解释过去的目的是为了未来,作者对未来也进行了思考。
真是难得的好书。


《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 一个博学的、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全部问题的思想者的名著;当然,在这本书中,他只是在考察历史与人性。不过这些历史太久远了,而且作者可能为了论证自己头脑中对理想社会的构想,难免有失客观,不看也罢。 

《伟大的中国革命 1911-1985 》 全球汉学界的泰斗、一个美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从学术的观点观察一个社会漫长的痛苦变革;你看不到他的同情心,因为他陷入在深刻的思考。(当然,他的许多观点是不能为我完全接受的) 有的地方有点抽象,因为它不象史学著作,更象社会学著作。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荣格曾被弗洛伊德宣布为继承人,但二人后来分道扬镳,荣格自立一派。他的理论因为具有某种神秘主义倾向而不能获得足够的影响。荣格作为一个过着体面生活的医生,对原始部落 、精神病人、世俗社会均有非常的经验和理解。 


还有本书,可能许多人读过了。

费曼 [美]   《别闹了,费曼先生》  三联书店

作者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同时又是一个天才的、幽默的、纯真的科学家。MIT的捣蛋王、战争与原子弹、性观念与犹太教、女人与金钱、官聊与纳税人、诺贝尔奖与大人物、巴西与日本的妓女;抛开这些不论,这首先是一本让你开怀大笑的书——如果你是女孩儿,充其量拿书遮住脸而已。



另一本书我贴不上来,因为有关键字被滤掉。

重光葵 [日] 《昭和的动X》,作者是二战时的日本外相,当时日本政府中唯一的“文”人。看看他所经历的那些内幕,和他的观点。对政治没兴趣的不要看。

-----------------------------------------------------------

总体来说,若只说一本——是《别闹了,费曼先生》  

《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伟大的中国革命 1911-1985 》适合政治历史社会的兴趣

喷血推荐以上三本书。

《美国厚黑学》是自助书籍,适合对工作不满意的。

基督教的两本、《心灵的习性》、《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 都有点过于专业了,不看。

《中国黑室》 《宋家王朝》非常传奇,引人入胜的通俗小说多了,不看也罢。

要想玩儿回深刻,《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