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ndreas()
整理人: dannylu(2001-04-14 14:11:53), 站内信件
|
岳麓书院坐西朝东,由讲堂、斋舍、书楼、专祠、文庙、园林等几个
院落组成,充分显示出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所构成的人文建筑
特色。
赫曦台在头门之后的中轴线上。原在岳麓顶峰禹王碑下。乾道三年(
公元1167年),朱熹应邀到岳麓书院与张讲学,同登峰巅观看日出,因筑
台以纪其胜,台额为朱熹手书。明代万历以来,峰顶台废无存,清乾隆五
十五年(公元1790年)院长于院前修筑前亭,总揽“岳麓全胜”。
道光三年(公元1821年)发现赫曦台原碑,遂将前台改为“赫曦台”
以存故迹而纪念朱张二位大师。现存建筑为同治十年(公元1868年)重修
,平面呈“凸”字形,青瓦顶、空花琉璃背、挑檐卷棚,台檐及左右两壁
有戏曲故事堆塑,极有艺术价值。左右壁有草书“福”、“寿”二字,为
嘉庆年间所书,传为仙迹,实则反映儒道两家交融的情况。
大门悬有理宗皇帝御书“岳麓书院”门额。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
盛”,悬于清嘉庆年间,为院长袁名曜与学生张中阶的流水对,是千年学
府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
讲堂是书院师生讲学聚会的地方,兼有今天教室、报告厅、礼堂的功
能。岳麓书院创建伊始就有“讲堂五间”,明嘉靖初年增为东西两讲堂,
清代恢复古制。现存建筑为康熙年间重建,呈开敞之式,可容纳数百人,
若再加堂前院落,上千人也没问题,完全适应书院开放式教学或学术交流
活动。南宋理学大师张主院期间,朱熹来此访学,会讲三个月,就有学生
千余人,相传大家骑马而来,马将院前池塘的水都喝干了。可见当年讲学
风气之盛。堂中碑匾楹联甚多,其中康熙、乾隆皇帝所赐“学达性天”、
“道南正脉”匾及民国初年所悬“实事求是”匾最能反映岳麓的学术追求
与学术地位;朱熹手书“忠孝廉节”、清代院长欧阳正焕手书“整齐严肃
”、院长王文清所订《岳麓书院学规》、《读书法》等石碑,则标示出千
年学府的教育方针与主张。
御书楼。书院与书有一种血缘亲情,藏书是书院最重要的一项事业。
岳麓书院创建之初就有藏书之所,其址曾数迁,其名也由宋代的书楼、御
书阁,到元、明时期的尊经阁,清代的御书楼。从名称的变化,也可以看
到历代皇帝对岳麓藏书事业的关顾。楼中所藏经史典籍,是师生学习、研
究、著述的重要资料,最能体现书院积累、研究、传播文化的功能。主楼
三层前出门廊,后置山墙,重檐歇山顶,卷棚檐,飞龙琉璃吻,气宇轩昂
,颇有宋代建筑风格,而数十级台阶更象征书山之路攀登的不易。书楼两
侧以复廊与堂后拜厅相接,自成院落,复廊中部有拟兰、汲泉二亭,蓄为
院中水池,中架石桥相通。楼上典籍,亭下流泉,廊内古碑,池中红莲,
更有楼外蓝天苍山,院中丹桂翠柏,翰墨书香之气,水声山色之美,名山
深宫之幽尽集于此,实为读书治学、修身养性的最佳之处。
专祠。书院除了藏书讲学之外,还注重祭祀,用神台香火高扬自己的
学术主张,强调自己的社会地位。岳麓书院宋代就建礼殿专祠,到清代设
祭20余处。现存濂溪祠、四箴亭、崇道祠、六君子堂、船山祠等,再加自
明代按特制修建的文庙,则形成独具特色的祭祀区。在这里,透过香火,
我们既可以体味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传统,也可以与古往的圣贤沟通心灵
园林。书院讲学注重心性修养,充分利用自然对人的陶冶之功,故大
多选址于形胜之区,并着意营造内部环境。岳麓书院背依岳麓,前带湘江
,山光水色,风景甲于潇湘。清代乾隆年间又在院中建造柳塘烟晓、风荷
晚香、桃坞烘霞、桐荫别径、碧沼观鱼、花墩坐月、曲涧鸣泉、竹林冬翠
等八景。林木之下,月泉影中,或许真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之境
-- 曾经在市四十八中就读高三级
(现在算是毕业了)
经常有事没事去狂人的档口(已经停业大吉了)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01.2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