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其他宗教>>印度宗教及支流>>奥修>>奥修谈《主祷文》,转载自《上帝唇边的长笛》(1)

主题:奥修谈《主祷文》,转载自《上帝唇边的长笛》(1)
发信人: zbw(蝶之仙)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16:27:01), 站内信件
第五章 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亲

6:5 “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  
6:6 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6:7 “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  
6:8 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 
6:9 “所以,你们祷告要这样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6:10 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6:11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6:12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6:13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 (或作“脱离恶者”)。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有古卷无“因为”至“阿们”等字)!’ 

        --马太福音 第六章

  人即思想。
  Man(人)这个词源于印度梵文词根man,意为思想。如果你懂得思想的机制,你就会明白人的现实及其可能性。如果你懂得思想的内在机理,你就会明白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人本身并不是一种存在,而是行程。人的内在不是存在,因为人一直是一种将然的存在。做人的过程是没有停顿的。停顿是在人之上或人之下。人之下是本性,人之上是上帝。人正好在两者之间——是环节,是梯子。你不能歇在梯子上,你不能停在梯子上。梯子不能成为你的居所。人必须被超过,人必须被超越。
  人是你的两个无限端之间的旅程。你的本性是一个无限端,你的暗中的上帝是另一个无限端。人就在这两者之间,是一条摆渡船。利用它,但是不要受它束缚。利用它,但是不要受它限制。永远记住,你必须走得更远。
  耶稣的全部启示就是如何超越人。因此他一再说:我是人的儿子以及上帝的儿子。他始终坚持这一矛盾,因为他要彻底表明,人是两者兼有的:一方面是本性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上帝的一部分。这就是“儿子”的含义:儿子的含义是父亲的一部分。
  由于人数与这两种现实——两种不同的现实——因而人的内心就有了焦虑,就紧张,就产生了不断的冲突,因为那两种特性在不停地斗争。因此作为人是没有平静的可能的。要么你必须彻底的无意识,像个醉汉,酗酒过度,失去了知觉——这是就平静了,要么你必须变得异常觉醒,你的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你成了佛陀或耶稣——这是也平静了。要么落在人之下,要么走在人之上。不要依恋于做人,因为那样的话你就是在依恋疾病(disease)。
  这就是人的真正含义:一种不适(dis-ease),不断的紧张感——活还是不活,这样活还是那样活——灵魂与肉体之间、下与上之间、无意识与有意识之间都在不停地打斗。把人理解为一种冲突,把人理解为一种不断的紧张感,这样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你就不在依恋本来的人。相反,你就会开始考虑“怎样走得更远,怎样超越,怎样超出”?
  尼采的话是对的,他说人是唯一试图超越自己的动物,唯一能够超越自己的动物。超越自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它已经发生了。它已经在一个基督、一个佛陀、一个黑天身上发生了。它可能在你身上发生!你是一个巨大的希望,一项计划,一次探险。但是不要认为你已经抵达了。否则你就会赖在两端之间的某个地方,你的一部分将会被拖向一边,另一部分被拖向另一边——你将被撕裂。你将会继续苦闷,你的存在只能是一场漫长延绵的噩梦。
  在谈经文之前,我们先谈谈思想——因为人即思想。
  我们可以把第一种思想状态叫做“预思想”。它存在于幼儿身上——非常原始,像动物。因此儿童有一种美、幼稚、优雅——因为那种我们称之为“人”的焦虑还没有开始形成。孩子自由自在。孩子还不是旅行者,他还没有离开自己的家去寻找另外的家。人生的旅途尚未开始。儿童很安闲——完全自在而快乐,随心所欲。这就是为什么儿童的眼里没有一丝焦虑,他的周身充溢着某种优雅。
  但是这种优雅将会失去。这种优雅不能永远保持,因为它是无意识的,因为它不是赢得的,因为它是一种天赋,孩子对它茫然不知。他不能拖住它。如果你意识不到某样东西,又怎么能拖住它呢?它必须失去。得到它的唯一途径是失去它。孩子必将堕落,必将败坏?孩子的思想必将走向狡诈,然后这孩子将明白他失去了某种东西——某种极有价值的东西。
  但是一个人只有失去它时才能认识它。没有其他方法来认识它。然后搜寻开始了。宗教不是别的,正是对失去的童年的搜寻。每个人都怀有对它的记忆,极其生动的记忆,藏在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它在无意识下提醒你,某种东西被遗忘了,曾有过的一样东西现在不存在了;某种东西被错过了,于是一个人就开始寻找它。
  第一阶段是预思想。其中没有责任,因为一个孩子根本不懂得职责,他不懂得价值、美德。孩子根本不懂圣洁,他也不懂得罪孽。他存在于改道之前,他存在于罪恶与圣洁这两条道路分岔、离异之前。他处于一种原始的统一之中。这种状态不能持久,它将离去,但是还没有离去。这是一个孩子3岁左右的状态。
  3~4岁的孩子便失去了天真,失去了纯洁,失去了本性,而成为文明世界的一部分——真正变成了人。
  这种预思想是天性。它充满智慧,但是这种智慧不具备理智,它纯粹是天性。儿童的行为是聪明的,但是不是理智的。儿童表现出的智慧是自然的,而不是学来的。它是其肉体智慧的一部分,是遗传的。
  儿童不知道好和坏,所有没有任何内心冲突。它的欲望是单纯的。无论他渴望什么,都是热烈的,完全的。他的脑中不会考虑这种欲望是对还是错。他一旦进入某种情绪,便全身心地投入——但他的情绪是短暂的。他没有一贯性,它是难以预料的:他一会儿喜上心头,一会儿怒气冲冲。而你又不能对他说:“你前后矛盾”;他的行为很不一致,因为在那一刻他总是对的。他干任何事都是无意识的,但却是自然的。
  所以他具有一种天真,但又不很深沉。它的天真里没有深思。它是肤浅的、瞬间的、暂时的、不确定的。
  儿童与其说像人,不如说更像动物。儿童是人和动物之间的纽带。儿童经历着人类千百年来走过的阶段。科学家们说儿童在娘胎里的9个月等于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进化。他开始时像条鱼——正像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然后逐渐长大。几天的工夫他就等于走过了成千上万、乃至数百万年;在9个月的时间里,他经历了人类的整个进化过程。即使到一个婴儿出生以后,他仍然不能算人——至少不能算文明人——他是原始人,穴居人。
  儿童生活在内心的混乱之中,他根本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他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他完全生活在现在。但是正是因为他毫无意识地完全生活在现在,所以他的生活不可能有纪律和秩序。它是混乱的。这就是人的第一阶段,思想的第一阶段。请记住,尽管你早晚要失去它,但它却像基土一样留在你身上。只有进入了深层的默想以后,只有当默想改造了你的存在时,你才会彻底地失去它。否则的话它总是在那儿,你随时都会掉进去;任何的紧张和压迫都会使你再次变得像个孩子。
  比方说你家着火了,你就会像孩子一样号啕大哭。你不是个轻易掉眼泪的人——也许人们从未见过你哭泣。你的房子着了火,你忽然忘记了你是一个成年人。你变得像个小孩子,你大哭起来——泪流满面——你完全不知所措,无能为力。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个预思想把你收了回去。它一直在那儿。你在这层基土上添了一层,但它还在那儿,深深地埋在下面。当第二层不起作用时,你便在一种深深的无能为力之中掉进了第一层。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
  你在愤怒中变得更加孩子气,你在恋爱中也变得更加孩子气。你听一听情人的对话,就会发现他们很幼稚。回忆一下你自己初恋的情形:你干了些什么,你对心上人或情人说了些什么,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孩子气。或者想一想有人惹你的情形,你生气了——你开始干出一些不合逻辑、很不理智、没有规矩、混乱不堪的事情来。你事后感到后悔,因为后来回到第二层之后,第二层就会替第一层感到后悔。当文明的思想回来重新占据你以后,它就会后悔。它说:“我不该那样,那样做不好。”
  第一层是不会完全离去的,除非你成为一个基督或佛陀。它一直在那儿。要注意它。
  第一层很混乱。第二层是集体性的。我成第二种思想为“集体思想”。此时团体、家庭、社会、民族变得比你自己更重要。一个孩子是非常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只想到他自己。他不关心其他任何事情,他极端自私。第二种开始考虑别人,开始牺牲自己的利益,变得较有集体性,越来越成为社会、氏族、部落的一员——开始变得文明起来。文明的意思是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为许多人中的一员:具有了责任感,不再以一种自私的方式生活 文明意味着为了别人牺牲自己。
  这第二种思想很盛行。除了极个别情况之外,第一种思想迟早会消失。某些傻瓜和白痴——他们的第一层从不消失,它一直占主要地位。他们从来都学不会怎样交际,他们保持了原始状态。其他人通常进化到第二层——学校教育、家庭培养、教师、社会、经历、观察......孩子开始明白他不是孤岛,而是一个有机体的一部分——社会、教会、民族的一分子。
  这第二种即集体思想具有一种认同感。第一种思想没有那种认同。如果你问一个小孩子:“你是谁?”他回答不了。他不知道答案——他是谁。但是成年人会说:“我是天主教徒,我是共产主义者,我是印度教徒,我是印度人,我是德国人,我是意大利人。”他说的是什么?他说的是:“我属于这个叫做印度教徒或基督教徒或穆斯林的群体。我属于这个民族,属于这个国家——印度、德国、意大利。”或“我属于这种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天主教、法西斯主义”。他是在说:“我是我所属的那个人。”
  这是他有了归属。他可以说:“我是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那么他同样是在说:“我干的就是这个。这是我在社会上的职能。”你问某人“你是谁?”——他的回答告诉你他属于什么、他属于谁、他在社会上的职能是什么。这基本上不能说是自知之明。如果这是自知之明的话,那么每个人都知道他是谁了。但是处于使用的目的,这就足够了,许多人的确到此为止。
  如果你到此为止,那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你是谁。你不过具备了虚假的身份。仅仅贴上了几张标签,你便认为“这就是我”。这不是你。你存在于高得多的层面上,或深得多的深层。你所采集的有关你自己的标签,对你作为社会的一员发挥功能是有用的,但是它们并没有表示你的现实。它们没有触及内心的现实。这就是第二层,几乎每一个人都停留在这一层上。社会不要求你再向前一步。学校、学院、大学——它们努力使你不再有孩子气,使你变得文明,它们就此作罢。至此社会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社会使你成为大众的一员,把你变成了一种奴隶,给了你一种囚禁的生活,从你身上夺走了一切危险的东西——混乱、自由、不负责任;使你变得守本分,有责任感,赋予你价值观——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它把你分类,归档。现在社会的任务完成了。现在默默地生活,去办公室,回家,照看好子女,照顾好父母,等等,等等——直到某一天死去:你的存在完成了。只是一种非常虚假的完成:一种程式化的存在。
  尼采称这种状态为“骆驼”——役畜。这就是“骆驼状态”。人们继续部分青红皂白地背着沉重的包袱。他们继续走在沙漠里,像骆驼一样。你到处可以看见这种骆驼——干瘪、迟钝、僵死,却仍然背着沉重的包袱。包袱压扁了它们,杀死了它们,但它们还是背着——也许只是出于习惯。因为昨天它们也背着,前天它们也背着;这已经成了它们的一个习惯,成了它们的一个定义。它们的负担、它们的焦虑、它们的悲哀、它们的不幸都已经成了它们的定义和归属的一部分。这些骆驼随处可见,这块沙漠遍布全世界。
  儿童必须从第一层到第二层,但是谁也不应该到此为止。做一头骆驼并不是目标。还需要更多的东西,需要更有存在意义的东西。是的,如果你是一头好骆驼,背着沉重的包袱,你的确有可敬之处。人们会尊重你,他们会向你致敬。那是一种相互的理解。一个人挑着那么重的担子,他应该得到奖赏——这就是尊敬的含义。
  “respect”(尊敬)这个词很美,他的意思是再看一眼:re-spect。当一个人被着责任、职守、家庭、社会等等沉重的负担时,人们便看着他,说:“瞧,多么伟大的人!”re-spect:他们一再看看他,并且说:“看啦,他肩上的担子多么重啊,要付出多大的牺牲啊!”他牺牲了他的全部存在。
  如果你为宗教而牺牲自己,宗教自然会把你神圣化,会称你为圣徒。如果你为国家做牺牲,国家会向你致敬。你作出牺牲,他们就向你致敬。一个人可以不断地收集这种敬意,他继续死去,根本就没有活过。要当心着中情况!
  在这一状态下,有一种集体责任感:集体思想在起作用;你还没有具备个人责任感。儿童没有责任感。第二阶段有责任感,但它是集体的。你并不觉得个人对任何东西负有责任,你感到有责任只是因为你是某个集体的一员。
  在一座印度村庄里你会发现这种状态——骆驼状态——非常非常显著。一个婆罗门自己没有责任感。他的全部责任感就在于他是一个婆罗门,他的举止必须像个婆罗门。在印度的村庄里,你找不到个人,你只能找到集体。婆罗门、首陀罗、刹帝利——他们都依照各自的集团规范行事。谁也没有责任去思考,不存在思考的问题。法规是代代相传的,它们都写在典籍上。一切都明白无误——没有必要再推敲、研究、思考、默想。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摩奴,印度的摩西,已经解决了问题。
  耶稣就是在那儿——在第二阶段找到犹太人的。摩西完成了第一个任务,他把原始的思想领向文明的状态。现在需要耶稣带来又一次革命,又一次质变。人们就像齿轮上的嵌齿一样生存着,是一台庞大机器上的零件。唯一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运转。
  要生活得快乐,那一点是不够的。效率高是因为高效使你成为一台好的机械,但是它不会赋予你灵魂。它不会给你一种庆祝,它不会使你狂喜。但是你必须记住,关于第二种思想有一些东西还是很美好的;它们能帮助你理解第三种思想。


----
飘飘似蝶
    渺渺如仙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