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lth_521(文轩)
整理人: zlth_521(2002-01-01 21:00:42), 站内信件
|
我每天下班都要经过一个十字路口,这个路口距离我单位大约100米左右,每一天来来往往的人流不计其数,穿梭而行,绝大多数的人经过这里的时候都要下车或是驻足浏览一番,只缘于一道朴实的风景悄然立于街角,一位卖报老人和他的报摊吸引着众多的人。
老人今年看上去已经有七十多岁了,(可是据知情人讲,老人实际年龄今年大概才六十几岁)面色灰沧,皮肤干皱,满脸堆砌着岁月印抹下的道痕,一层层的沟壑爬在眉梢和眼睑的边缘,身上常年如一日的穿着一个挂满了兜兜的马甲,马甲的颜色是深褐色的,但由于穿的年限太长已经褪色了。端然稳坐在一个用木楞订作的椅子上,每天脸上都挂着平和的微笑,面对着过往的行人,在他的椅子前面摆设着的是他的全部家当----当天的报纸。
报纸的类型繁杂,彩色画面的、黑白色调的、时事新闻、本土风情、法制时空、体育、故事、趣味、时装等等。应当说这里的大大小小的报纸汇聚了目前国内和省内有影响的报刊,只要你想买来到这里几乎都可以买到的。
我的工作年限已经有几年了,从我工作经过这个道口的那天起,就看见老人一直坐在这里,每月每天,每天每时,直到夜色走近,晚上华灯初照的时候他才收摊回家。因常年如一日的卖报,经受着风吹雨淋,所以岁月的痕迹过早的爬上了他的额头。使得他本来已经沧桑的肤色上更印染了丝丝的白雪,笼上了一层秋冬的深寒。
由于距离我单位较近,每天中午午休十分我和同事相约一起逛市场的时候,就会在街角看见他,也每每的会在他的报摊驻足几分钟,选择几份中意的报纸带回去,留作下午工作清闲时的食粮和消遣。由于经常光顾,和老人渐渐的也混熟了,偶尔搀杂在其中也为老人做一下宣传,常引得过路的行人下车凑凑热闹,买上几份,既为老人在经济效益上努力一把,也为大家带来一份美丽的心情。
在帮助老人售报的间隙,也从侧面了解了一些老人的经历和生活。
老人姓张,家住在距离市区车站附近的一个胡同里,原先的单位效益不好,工厂被其他的长子兼并了,自己每个月倒是可以从保险公司那里得到一部分生活费,但由于老伴没有工作,加之身体状况不怎么好,所以生活有时也是入不敷出。政府为了照顾他的生活,帮助他建立起了这个固定的报摊。其实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很喜欢看书读报的,所以干着干着也就爱上了这个行业。
每天早上四点多钟就得起床,去取当天的本市日报(有的报纸一般晚上就可以拿到),回家之后再整理出笼装进特制的大背包里,匆匆的吃点早点就出摊了,来到这个固定的街角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最初卖报由于不懂得经营,面子偶尔再矮点,所以常常是每天卖不出去几份,连个摊位钱都挣不回来。他曾经动摇过自己的决心,但是想想政府的对自己家的支持,报社同志们的关爱又挺过来了,他从自身抓起,坚持自己卖报先读报,写心得体会,把当天的报纸卖点和重大的时事新闻什么的记录好,再背下来,这样在卖报的间隙也可以给来买报的人做个介绍和引导。这样随着日子和经验的积累,他的报摊和名气渐渐的出名了。
城市报社的记者们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专门对他做了实地的采访。老人的大幅照片以及个人简历也上了当地最有名的日报,他自己写的心得经过编辑的手打印成铅字排版印刷了。
整天前来参观,学习,买报的人络绎不绝,他的报摊在这条小街上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但老人如以前一样还是那样的姿势端然稳坐着,脸上依然挂着灿烂而朴实的微笑,在人流和报纸间履行着自己的承诺。
我有一阵子没有去老人那看报买报了,今天中午又与同事相约来大这个熟悉的街角,远远的看见那熟悉的马甲,熟悉的眼神和笑脸,老人还是那么平和的,安然的稳坐着,身后的银杏树叶如一道金黄的布幔衬托着老人日渐佝偻的身躯,来往的人流还是不断的行走驻足,报夹上的报纸在季风的吹动下摇曳着,摇曳着一颗不甘疲乏的心,伴着这位刚强朴实的卖报老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