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cobo(素还真)
整理人: tony1979(2002-03-22 15:38:08), 站内信件
|
贰、掌中木偶戏的历史源流
台湾布袋戏基本上是流行于闽南语系的福佬人的表演艺术,一如福佬人源于闽南的漳州、泉州和部份潮州地区,台湾布袋戏亦源自闽南这三个地区的移民,目前也未见台湾有客家语的布袋戏,在福建地区虽小有例外,基本上布袋戏仍只流行于闽南语系的地区,南洋华人社会亦是如此。
根据老一辈布袋戏艺人的传说,布袋戏是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泉州地区,而泉州布袋戏则是是因为参考了泉州傀儡戏的演出形态而发明的。
据说:大约在十七世纪中国的明末清初时期,泉州有一秀才姓粱名炳麟,因屡试不第,颇为灰心,一年再次赴省城福州会试,问卜于九鲤仙公庙,当天晚上梦见仙公执其手,题上「功名在掌中」五个字。梁炳麟醒后,以为神明指示有「掌握」、「易如反掌」之意。不料再次名落孙山,梁秀才认为神明戏弄,遂杜绝仕意,藉其满腹文史知识为材料,向乡里民众说书而赖以维生,偶然间见到提线傀儡戏的演出,略有所感,乃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线操作,而木偶操作更见零活,梁炳麟再藉稗官野史编造戏文,演于乡里之间,以抒胸积,读书人脸皮薄,采「隔廉表古」的形式表演,也就是隔着帘幕,做有表演性的说书,不料就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竟以此闻名,因为木偶演于掌中,人称此为「掌中戏」,梁秀才这才悟出神明所示「功名在掌中」之意,而俗称布袋戏的掌中戏也就此传流了下来。
此说在闽南和台湾地区流传颇广且深,不仅有名有姓,且有时空背景之描述,只少文人闲话几笔,似有几分可信。然而类似布袋戏的演出形式,在中国的偶戏史上亦颇不乏,并且早在唐、宋以前,文献资料和绘画、历史文物的图案当中就有许多类似布袋戏演出和流行的记录了。
---- 在滚滚红尘 辗转反复 为寻你在梦中清丽的容颜 天上人间我已寻觅多回
即使梦里残影都恋恋不忘 芸芸众生 唯妳 伫立在尘嚣中
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君子之姿 才女之气 集于自在之身
天女之心 怜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