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音乐全书>>作曲家>>Brahms>>德意志安魂曲

主题:德意志安魂曲
发信人: dekpont()
整理人: derud(2001-10-25 19:57:00), 站内信件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作品在安魂曲音乐中有看特殊的地位,其原因在于它不但是以德语演唱的(“德意志”在此有“德语的”及“德国的”双重意义)、唱词摆脱了传统的拉丁语经文的规范,而且精神上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路德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的精神,关于这种新教精神,我们可以参考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的论述,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勃拉姆斯的这部作品更其是“德国的”、新教意味的。
  
  勃拉姆斯是从1857年开始创作《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二十四岁。到 l861年,安魂曲已经写了四个乐章。1865年至1866年间,为纪念母亲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两个乐章。到1868年写出最后的一段音乐(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后,此曲才告完成,创作前后历时十一年。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
  
  勃拉姆斯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缀而成的。由于勃拉姆斯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只就文字来论,已是大手笔。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如果把这里的“上帝”换成“信仰”二字,就有着更广泛的涵义。
  
  《德意志安魂曲》大致分成两部分:第一至第三乐章为前一部分,第四至第七乐章为后一部分,中间被田园诗般的第四乐章分开。在前一部分中悲伤、哀悼的挽歌情绪多些,而在后一部分中慰藉、安宁、信仰与温暖的情绪占主导的地位。第三乐章最后的赋格曲极美妙地完成这两种情绪的过渡。勃拉姆斯为“义人的灵魂……”两句唱词写的、有持续固定低音  D的这个赋格曲,长达三十六小节,在这三十六小节中,和一些低音乐器一起,自始至终在。上的定音鼓演奏是非常著名的。不过请注意这里只能说是“大致分成”,因为如果读一下唱词就会发现,除了第四与第七乐章外,在其他五个乐章中都含有感情的对比,在音乐中也是如此。例如在第二乐章里,前后两次叹息人生短促的齐唱“凡有血气的……”和乐队背景组成的送葬进行曲,与紧接其后的两个颂先赞歌式的合唱“看哪、农夫耐心地……”、“而且,耶和华…的对比;在第三乐章中,痛苦的、发自饱经尘世忧患的灵魂深处的男中音独唱/合唱“主啊,求你使我晓得……”,与充满虔诚和信仰的赋格曲“义人的灵魂……”的对比。音乐的人声部分写得极美,十分容易上口;管弦乐部分写得很有特色:第一乐章中不用小提琴,中、低音弦乐器与轻奏的竖琴极好地衬托起合唱静谧的哀伤;在第二乐章中两个送葬进行曲的管弦乐部分的变化和定音鼓感情丰富的演奏,使向情绪变换的颂赞歌段的转入既快又自然;在第四乐章中,木管和圆号柔和、温暖的音色融人合唱对另一个世界更美好的生活的渴望,而高音和低音弦乐器的旋律分别与女声和男声的合唱浑然一体。虽然这部作品的创作前后历时十一年,但是音乐结构的高度完整却像是一气呵成的。在第一与第七,第二与第六,第三与第五各乐章之间音乐的对称美堪称古典音乐的绝品。
  
  与前人的安魂曲作品相比。无论在内容或在音乐上,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都开创一个全新的意境,更富于温情和人性的深沉情感。
  
  在近年来的录音中,加第纳的注释(编号 Philips 432 14O—2)可以说相当精彩,合唱对的声音颇具震撼力,独唱歌手的声音也嘹亮清澈。另外的杰出版本还有著名指挥肯佩在1955年的单音道录音(编号  EMI CDH7 64705 2),全片闪耀着炽热的光芒,其中的男歌手也是菲舍尔—迪斯考。
  
  而克莱姆佩雷尔1961年录制的这张唱片则是 EMI公司的压箱之宝,最近还被列入到它新推出的“世纪伟大录音”系列中重新发行。在这张唱片里,两位顶级歌手的表现无可挑剔,其演唱自然朴实,合唱团则在吐字发音上极其精确,水准不同寻常。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大指挥家克莱姆佩雷尔,他对作品的把握非常深刻,每一细节都精雕细啄,体现出他一贯的严谨作风。
  
  克莱姆佩雷尔(Otto  Klemperer,1885—1973)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主要的录音都完成于 EMI公司,也是EMI公司组成的爱乐乐团在1954年后的首席指挥,这个乐团日后改名为新爱乐乐团,还推举克莱姆佩雷尔为名誉会长。
  
  克莱姆佩雷尔被视为是富特文格勒和托斯卡尼尼之后,德奥音乐最有权威的诠释者。有人说他是音乐的建筑师,有人则说他在乐坛的历程是火凤凰,不管如何,当我们提到德奥曲目,克莱姆佩雷尔,永远是不会被遗忘甚至漏掉的名字。
  
  克莱姆佩雷尔可说直接师承马勒,因为19O5年他曾经指挥后台乐队演出马勒《第二(复活)交响曲》的第五乐章,这位不轻易赞美人的指挥兼作曲家非常满意克莱姆佩雷尔的诠释,并给予口头赞誉,这使克莱姆佩雷尔打定主意要跟随马勒。他甚至将马勒《第二交响曲》改编成钢琴曲并亲自讨教马勒,更使马勒大悦。这个特殊际遇使他在马勒的亲笔推荐下获得生平第一份指挥工作。1927年获得克罗尔的合同则可以说是他最初的重要合同。他似乎非常喜欢那段岁月,后来过撰写了一部有关马勒的重要著作《回忆马勒》。他回忆道,那时的演出实在自由,他推出很多新作品,也做了一些实验性改革,使他在当时严然成为新音乐的代言人。这段时间,他推出斯特拉文斯基、亨德米特、勋伯格以及雅纳切克等人的作品
  
  但很难想像的是,这样一位新音乐的代言人,到了晚年居然是以古典乐派的诠释知名于世。他生涯的最后二十年,曲目范围局限于巴赫、布鲁克纳、贝多芬、勃拉姆斯等古典作曲家,其指挥风格与早期的他大相径庭。
  
  克莱姆佩雷尔在二次大战前可说是平步青云,但是到大战爆发后,他却遭到一连串的横祸,由于其犹太人血统而遭到纳粹的迫害,被逼流亡,很多人都认为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后,克莱姆佩雷尔已经不可能再站上指挥台指挥,但克莱姆佩雷尔最后仍然苦尽甘来。一向话锋辛辣的他曾经在晚年这么说:“我是最后一位古典派人士了,瓦尔特.布鲁诺刚走(当时瓦尔特刚过世未久),我的价码可得开高了。事实上,在他过世时,乐坛就认识到:指挥的黄金时代可能已经不复出现了。他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美国,他对美国乐团乐手的高超技巧有深刻印象,但他还是怀念早期与欧洲乐团合作曲美好时光,尤其是维也纳爱乐乐团,他认定这个乐团“举世无匹”。
  
  壮年时期的克莱姆佩雷尔,也有感官艳丽的一面,和晚期那种傲岸伟大的雕像式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一去不复返的情欲世界,很难与克莱姆佩雷尔的名字划上等号。中晚期以后.一连串的意外打击使得他的情绪陷入大起伏的循环中,艺术境界也一步步推向孤高境界。托斯卡尼尼老来速度越来越快,克莱姆佩雷尔正好极端相反,和大部分老大师一样越来越慢。他极为擅长的是稳健、从容不迫的建筑,“不动如山、不疾不徐”,在乎稳的架构中一步步推衍出高潮来,他尤其专擅动态对比,其效果往往妙不可言。他所营造出来的声响极为饱满、厚实,是典型的德奥派指挥风格。不过这种越来越慢的倾向,虽然在慢板乐章中可以达成极为感人的音乐效果,到了快板乐章,尤其是恢谐曲时,常常有音符支离破碎,生气全失的缺点出现。但一般言之,他的乐曲设释结构之完整与庞大,少有指挥家可以比拟,尤其那雄伟雕像式的风格令人极为神往。然而,这样的风格必定会顾此失彼。他太过于注重乐曲的表面深度,这使得他的连释严肃有余而细腻感情不足。把这种情况放到歌剧诠释也是如此,戏剧性明显不足,音乐曲流动性上也缺乏魅力。
  
  克莱姆佩雷尔也是忠于原谱派的大将,而且晚年的他不像托斯卡尼尼,嘴上说忠实手上不老实,他可是实实在在、完全按照谱面指示进行的。他认为唯有如此,曲子的内涵与作曲家的本意才有被表现出来的可能性。排练的他并不那么火爆,但极有威严.虽然他从不提高音量讲话,然而他对三心二意,不肯全心奉献给艺术,以及不能完全听从指挥者,就显得无法容忍了。他的指挥手势一向大而化之,这使得很多新接触他的团员根中不知道他在比划什么,最后只好紧紧跟着各声部首席跑。
  
  克莱姆佩雷尔早年与马勒、施特劳斯交往的经历,并未使他主动去提倡他们的作品。像他对马勒第一、第六总是有所微词,施特劳斯自《莎乐美》以后的作品他全都有意见。不过他对马勒第二、第八和第九表示极为喜爱。他是德奥曲目当然权威指挥者,在这方面堪与伯姆、富特文格勒、切利比达克、瓦尔特等老大师平起平坐;像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莫扎特、海顿、巴赫乃至布鲁克纳,在他棒下都有优异的演出。
  
  将克莱姆佩雷尔的指挥事业带到第二个高峰的大功臣,是  EMI公司的著名制作人瓦尔特.李格(Walter  Legge)。晚期克莱姆佩雷尔能有这么大的名气,唱片实在帮了他一个大忙。他虽然和李格时有恩怨争执,但是两人合作下的产品却是克莱姆佩雷尔艺术的最佳见证。
  
  也是最完整的视听资料。在LP时期,或许是因为 LP本身的音质问题,使得克莱姆佩雷尔较长的慢板不受欢迎,但是到了  CD时代,他所营造的美丽音乐可以干干净净的藉由CD再生,使得他的名声更为响亮。他所拿手的曲目几乎都可以在唱片找到,除上述作曲家外,他指挥的歌剧包括莫扎特的《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和《唐璜》、贝多芬的《费德里奥》、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等等,这些都可在唱片中找得到他精湛的演出。其中《费德里奥》的名气极高,被列为这一曲目的最佳演绎。
  
  听德奥曲目绝不能忘记克莱姆佩雷尔。当你尝试走进他的世界后,必会为他那傲岸伟大、沉稳雄浑的管弦乐风格,以及建筑完整的乐曲结构深探吸引住。这位苦尽甘来的火凤凰、确实是二十世纪的重要指挥大师。
  
 施瓦茨科普芙、菲舍尔—迪斯考演唱
  克莱姆佩雷尔指挥爱乐乐团及合唱团
  BRAHMS
  Ein  Deutsches Requiem
  Klemperer/Philharmonic
  Orchestra  & Chorus
  EMI  cdc 747238 2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