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orkson()
整理人: derud(2001-10-25 19:55:30), 站内信件
|
发信人: molecule (有情岁月·忙茫盲),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大师的“贝九”(上)
发信站: 飘渺水云间 (Fri Dec 1 23:24:51 2000), 转信
富特文格勒
在富特文格勒已知的录音中,仅30年代曾留下不完整的录音室版,但未曾发行, 其余清
一色是现场演出。最早期的贝多芬第九录音是1937年在英国的演出,这是大战前 富特文
格勒唯一的第九,也成为他未来的基架,往后的演出就是在这个架构中,不断地 加入生
涯所累积的信念。依照Ardion的说法,HMV的录音当时并未出版,一直到1984年富 特文格
勒的逝世30周年纪念才由日本EMI发行LP,不过发行量不多,据文献记载LP的整体 音响效
果相当不错。日版EMI则于福氏生诞一百周年时首次复刻CD,1994年M&A发行CD。 这个演
出正处于富特文格勒意气风发的黄金时代,造型偏向古典主义,整体感觉充满自 信、流
畅,这种中庸的演出,某种程度雷同于Toscanini 39年的第九,Walther Ludwi g过于粗
糙的演唱,结尾乐段富特文格勒一贯的刻意渲染,则显得些凌乱。
大战期间,富特文格勒留下42、43年两场完整录音,以及希特勒生日的部份终乐 章影像
,42年的录音是富特文格勒一生中最伟大的唱片之一,战争阴影下造成极端化的 情绪处
理,慢板乐章与其它三个乐章的对比强烈,是所有录音中最夸张的一回。完全没 有战后
那种充满宗教、肃穆的平衡感。Melodiya复刻的CD,在该版本所有的复刻CD中造 型是最
为平衡的,相对的,Tahra的转录则让人感受到演出的强劲火力。法国协会的CD转 录自M
elodiya LP,声音稍嫌干涩。M&A转录自广播录音或二手tape,模糊的音像无法表 现该演
出的俐落。43年的斯德葛尔摩版并不突出,美国协会作首度CD发行,宣称母带来 自斯德
葛尔摩电台,后来和协会合作的M&A将此录音大量商业出版。音像还算清晰,可能 是母带
保存毁损杂音颇大。
战后富特文格勒第一场留下录音的据说是1949年斯卡拉版,但众说纷纭,有人认 为根本
不存在这个录音,但也有说法认为是私人的收藏。在拜洛伊特名演之前的1951年 初,富
特文格勒已经带领VPO留下战后的有声纪录,意大利一家小厂曾发行该演出CD,声 音相当
混浊,诠释上则缺乏富特文格勒的一贯性,听起来平淡乏力。1951年拜洛伊特的 重新开
幕,富特文格勒演出贝多芬第九,原本李格准备录制出版后因故做罢,一直到福 氏过世
后,才征得他的夫人同意发行。在录音史上它具有一定的名气,也是福氏最早出 版第九
录音。演奏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均衡,比大战来得知性。
另外两个拜洛伊特录音收藏在私人手上,仅由Disque Refrain发行CD,一次是54 年的完
整版,另一次则是同年的排练录音,54年的拜洛伊特特版气势很强,尤其加入温 特嘉森
的演唱,极具吸引力,可惜录音是所有版本中最糟糕的一次。排练版是第三、四 乐章的
完整演出,指挥家指导乐团时对话不多,几乎是一气呵成。中途休息部份音像突 然加大
,有剪接的感觉,这是福氏留下唯一的贝多芬第九排练。此外还有三场与VPO的录 音,其
中51年在萨尔兹堡的演出还保有影像记录,但完整录音还在私人手中。52、53年 连续两
年的与维也纳爱乐的合作都有录音资料,52年版只有Japan DR出版(图4),第一 乐章开
头乐团有些紊乱,整体表现平平。53年版是所有VPO的录音中最好的一次,DG在维 也纳1
00周年纪念时发行CD,但居然标错演出日期。54年富特文格勒的最后一次演出贝 多芬第
九号,时间是拜鲁特演出后的几周,爱乐第一乐章开头略为不稳,但随后就渐入 佳境。
虽是英国团,但在福氏的经营下旋律线仍相当厚实。
大战期间富特文格勒与维也纳爱乐留下极少的录音,贝多芬第九更是听都没听过 。唯一
的战时记录仅42-43年间,完整地留下两场演出以及庆祝希特勒生日的片段影像, 翻遍所
有相关的Discography,并无与维也纳爱乐的贝九录音。不过,英国著名的复刻厂 Sympo
sium最近就发行了声称富特文格勒42年带领维也纳爱乐的片段录音,据称这张CD 仅收录
慢板乐章的部分乐段。
这项消息相当令人震惊,富特文格勒的录音整理必须重新改写。Shin-P的网站记 载,这
是录在四面acetate盘上的实况,有换盘时的欠落,是与音乐会有关的人在Musik verein
厅所录,并非Air-check,而本次出版以ionisation作为整张CD合集的主题。除了 收录富
特文格勒以外,尚有Toscanini、艾尔加等人之录音。透过著名的富特文格勒研究 者清水
氏考证,这个录音有四处欠缺,如加上开始前interval 15''共有15分钟多。附带 一提,
Furtwangler 与VPO之tape录音目前只有1944Eroica,,1945.1.28两场。Symposi um这项
出版相当耐人寻味。
伯姆
伯姆的贝多芬第九录音,留下录音记录的共有8种,最早的是1941年的老唱片,当 时由德
国Electrola原盘,费时65分50秒,46岁的伯姆,与后来的诠释相较,有人工化的 凿痕,
但这个录音对当时而言是个崭新的观点,伯姆将意志力贯穿全曲,管弦乐的造型 极为端
庄,样式是传统的德奥风味。
1954年历时69分09秒,乐团是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原盘可能是RCA,CD则由J oker发
行,这是我手边唯一伯姆的现场版第九。此外,据说还有63年及69年出版过唱片 。这个
现场版和后来的Philips录音在基调上相较差异不大。1957年,荷兰Philips原盘 ,录于
战后复兴中的维也纳,费时67分10秒,架构比41年版更为安定,表现率直,有一 种推迫
乐曲前进的驱力,特别是前两乐章令人激赏,整体的紧密度很高,造型结构完整 。不过
第四乐章稍嫌平版,终乐章快乐颂提示部,存在录音方面的若干问题。
1970年德国Grammophon原盘,花费72分38秒。有了57年的试炼,这个70年代版将 伯姆的
第九推向最为坚实的结构,比起旧录音,这个版气度更为恢弘,显露出巨匠的风 格,音
响充实,伯姆独有的温暖感也在曲中流动,优点是速度稳定,节奏清晰精准,绝 不情绪
化。或许也因此出现有太过节制的缺憾?
1980年德国Grammophon原盘。这是伯姆晚年的演出,演奏时间也是创下最长纪录 的录音
之一——共花了78分39秒,CD时代初期,需要两张才能容纳。这个演出证实了身 为巨匠
的伯姆,有着充分的自信可以操控乐曲的力度和流动,音乐几乎是由内而外放射 ,不过
正因速度拖得太长,紧张感不足,张力在部分乐段有崩裂的缺失。
朱里尼
朱里尼于1972年首次的第九录音,历时72分13秒,这个演出以缓慢的步调贯穿全 曲,朱
里尼似乎希望在理智与感性间求取平衡点,但第一乐章尾大不掉的音符让听者感 到不耐
,第二乐章同样缺乏爆发力,相较之下,慢板还是朱里尼的拿手戏。第四乐章朱 里尼的
表情处理过于严肃,不过营造出的音响效果相当结实,声乐方面的戏剧性,也在 速度的
缺乏弹性下牺牲不少张力。
朱里尼最晚年的贝多芬第九正式录音,完成于1989到1990年间,历时75分41秒。 这是展
现朱里尼宽广幅度的代表性演奏,尤其第三乐章,朱里尼将维也纳爱乐的特点充 分运用
,营造出恬静、细腻的歌唱性。不过终乐章似乎缺乏张力及戏剧性,很明显与前 三个乐
章出现连接上的问题。声乐的优点弥补这方面的缺憾,除了男低音Simon Estes以 外,独
唱以及合唱都达到一流的水平。日本Sradana也发行Giulini于1977年带领捷克爱 乐的录
音。
卡拉扬
1947年EMI原盘,39岁的卡拉扬壮年时期的录音,历时66分44秒,这个录音与他往 后的诠
释截然不同,十足的霸气,呈现出的音响相当厚重,颇有托斯卡尼尼式的味道。 不过,
因为他因循当时传统的样式,在表情上的变化较为贫乏,声乐以及合唱部的不平 衡也是
这个录音的缺点。值得一提的是,终乐章有很即兴的加速,这种手法在后来的卡 拉扬录
音里,已经很难发现。
1955年EMI原盘,费时64分52秒。这是卡拉扬生平第一套贝多芬全集录音,爱乐的 表现还
算不错, 音乐端正、演出中庸,表情也较前者来得自然明快。与前者相比,卡拉 扬明显
地将诠释中原有的棱棱角角去除,开始走出自己的一套美学。除此之外,这个录 音有当
时最好的声乐阵容,值得大书特书。尤其男独唱者所散发出的强烈个性,令人印 象深刻
。
1957年 意大利WEA原盘,费时67分28秒,这恐怕是最早与BPO合作所留下的记录, 而且是
现场演出, 这个年代Karajan刚接手BPO意气风发,音乐的表情也有不同于前者的 弹性变
化,比他往后的录音都来得有个性。1962年德国Grammophon原盘,费时66分19秒 ,Kara
jan第三次的录音室录音,在这个录音里,Karajan一开始就脱离传统的样式,将 他特殊
的美学风格注入,绝妙的弦乐音色,丰厚的音响, 与BPO洗炼的默契,树立了现 代演奏
的新典范。1968年以及1970年分别和BPO有两次现场录音,LP或CD时代初期曾出版 ,但笔
者没有听过。
1976年 阔别14年,Karajan再度回到贝多芬的正式录音,这场演出历时66分39秒 。76年
版让我们看到一位艺术家随年龄、环境的成长,人生观的转移,使其音乐更为洗 炼、立
体化,对细部的钻研比以前更多,Karajan开始尝试挑战他美学的极限, 这套录 音代表
他与BPO合作的另一个颠峰期,1977年的录像和录音室录音在演奏样式上差异不大 。
1983年Karajan最晚年的录音,赶上CD初期,算是最早以CD出版的录音之一,在这 个演出
里,卡拉扬处理 合奏的方式更精致,他试图达到完美主义的极致,不过,也造成 修饰得
过美的窘境,此时的Karajan比贝多芬作品的形貌更为突出醒目。
约胡姆
Jochum留下4次的贝多芬第九录音,目前仅1949年DG录音尚未CD化,1937年的录音 ,历时
71分13秒,(Dante出版的CD录音日期误写为1943年)德国Telefunken原盘。Joc hum是相
当坚持德国传统保守风格的指挥,不过他的早年录音,多少还受到当时浪漫主义 的影响
,加进些许的即兴和个人化。这个录音就透露这样的讯息,整体而言大致均整厚 实,不
过许多乐段,Jochum使用过多弹性速度,让某些乐段显得有些不平衡。
1969年录音,历时68分08秒,Philips原盘,这是个忠于传统的保守演出,Jochu m去掉3
0年代录音所出现的不必要的杂质,让音乐变得更匀称, 但也因此使得作品的力 度变弱
,尤其诙谐曲部分表情太过贫乏。 第三乐章慢板则表现出不疾不徐的畅快之美, 终乐章
则以后半段的合唱较卓越。
1978年录音,历时67分44秒,EMI原盘。与69年录音差异不大,速度设定两者很平 均,规
模较以往宏大,表情更浓烈,作品的密度更加结实,张力十足,凸显Jochum做为 大师的
圆熟特质。缺点在于合唱团的录音,尤其定位不佳,使得第四乐章后半段的合唱 部分效
果打了折扣。
克伦佩勒
Klemperer在阿姆斯特丹的演出是个谜般的录音,CD封面写着Curtain Call,但实 际上是
Music & ArtsCD的压制是用tin-on,到底是何意?令人不解。不过这个演奏很优 异,Kl
emperer展现令人惊奇的神话般魔力。第一乐章节拍稍快,但一点也不凝滞,虽然 完成度
不高, 但我确信是50年代Klemperer所做的名演之一。第二乐章值得一提,他是 整个录
音里最好的一部份,定音鼓的声音带有丰厚的感情,弦乐的也相当具份量,且洋 溢着高
贵的格调。第四乐章Klemperer的再次展现重量感,声乐的表现也相当好、 推进 力强,
尤其男高音的演唱精彩。
1957年在录音室录音,历时71分51秒,Klemperer在此建构的第九犹如书法里的楷 书风,
低重音的开头,结实稳固地撑起整个架构,第二乐章一样有着活跃激昂的定音鼓 表现,
第三乐章的木管值得一提,美好的音色似乎特别从录音中被强调出来。 整体而 言,这
个演出有着比1956年版更佳的完成度,虽然不是现场演出,但仍散发着热力。
1960年版,录音效果上弱了一点,削减了Klemperer给人的厚重感,加上演奏整体 有些紊
乱, 虽然有现场的热情活力, 但不是很精致的演出。1964年则留下录像记录, 日本东
芝EMI曾发行LD。此外,1999年,Klemperer另两场的贝多芬第九录音被挖掘,包 括Test
ament的录音事前一年现场版,以及日本Pandora'sBox私人盘以CD-R的形式出版1 970年最
晚年录音,值得一提的是后者整整花了近80分钟,必须仰赖两张CD的容量才装得 下。
伯恩斯坦
1964年录音,历时69分30秒,美国CBS原盘。这是伯恩斯坦第一次录制的合唱,当 时的他
还是现代派的拥护者,喜欢强调节奏感,不重低音延展。因此这个录音里,伯恩 斯坦的
诠释相当痛快凌厉,让人联想到年轻时期的霸气,他让音乐易懂,基本上也符合 其美国
大众文化的属性。整体而言,每个乐章伯恩斯坦都尽可能做到平整均衡,没有很 让人惊
异的表现,大致上中规中矩。第四乐章合唱部分的和声透明,可惜表情的变化稍 嫌平淡
。
1979年录音,历时70分32秒,德国Grammophon原盘。Bernstein圆熟的艺术成长, 让这个
录音有很不错的完成度相当耐听。他自然地流露出VPO的美,演奏中带有热情,B ernste
in处理慢板的极品之一,独唱者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不过合唱部分紊乱,是这个 录音最
令人诟病的地方。1979年与VPO的另一场现场演出,则由日本FKM出版CD-R盘。19 89年12
月25日,庆祝柏林围墙倒塌的现场演出,是个历史的纪念碑,由各地杰出乐团成 员组成
,加上快乐颂改为自由颂歌咏,当时传为美谈。
库贝利克
Kubelik留下不少第九的录音,包括61、67,75年两次,81年与82年各一次,不过 目前找
得到CD发行的,仅75年DG版,以及82年ORFEO版。1975年录音,历时69分20秒,德 国Gra
mmophon原盘。这是相当温和淡薄的第九,诚如Kubelik的性格一样,对作品的诠 释忠实
自然,他特重巴伐利亚的弦乐美,柔和优雅的音色令人印象深刻,不过整体而言 ,让人
有意犹未尽的遗憾,恐怕是太过淡薄带来的后遗症?
1982年录音,历时70分18秒,基本上这个录音与前者的差异不大,多了现场的白 热化,
作品的处理也较圆熟,但Kubelik不像许多指挥在晚年时,将速度变得迟缓,速度 和前版
几互相近,不同的是两位男性歌者做了改变,这个录音在声乐阵容上要比前者弱 。
瓦尔特
1949年美国CBS原盘,费时65分08秒。与47年版相较,这个录音较为稳定,前两乐 章仍旧
呈现强烈推进力,第三乐章则发挥指挥特有的歌唱性,像是天籁佳音。这张CD第 四乐章
是53年再录音,但整个乐曲并未出现不协调,反而让戏剧性、音乐性更丰富,乐 曲的流
动自然,与47年版相比更具味道。
1959年美国CBS原盘,费时70分51秒,华尔特营造出古典造型,第一乐章的造型和 前几个
版差异不大,他的意志力贯穿全曲,整体而言,在缓慢的节奏设定下,有一种华 尔特音
乐里未曾有过的绝望情绪?第三乐章如歌的旋律轻声细语般,令人陶醉,表现是 所有录
音里最为独特的,洋溢浓厚浪漫气息。第四乐章显得单薄,声乐阵容不佳。1959 年重录
盘与前录音差异不大, 表情更丰富。终乐章优于前者,华尔特树立第九号的庄严 感,有
很不错的效果。
魏恩加德纳
Weingartner留下两次录音,分别是20年代与30年代,1926年这个录音,费时61分 15秒,
原盘为EMI,以英语演唱。日本新星堂的复刻技术令人惊喜,近四分之三世纪前吹 入式电
气录音所呈现出来的音质,至今听起来仍相当鲜活。指挥展现明快自然的节奏与 完美的
控制力,声乐阵容则成为本录音的败笔。
1935年EMI原盘,费时62分14秒,Weingartner为贝多芬交响曲写下重要里程碑, 这个演
出可说是二次世界大战前,贝多芬演奏的重要基石,他摒除当时浪漫派所形塑的 矫揉风
格,以一种当时新鲜的写实观点来诠释,并将VPO的优异音色充分展现,线条流动 自然,
造型典雅,合唱部分也为后来立下标竿。
Chi Lin Chiu
--
工作是容易的,赚钱是困难的...
爱她是容易的,持续一辈子是...自找的!
发信人: molecule (有情岁月·忙茫盲),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大师的“贝九”(下)
发信站: 飘渺水云间 (Fri Dec 1 23:32:07 2000), 转信
Chi Lin Chiu
Kletzki
Supraphon原盘,花了67分45秒,1964年6月23至28日,录于布拉格的House of Artist
s,1991年首度CD化,目前已经绝版。这是外表冷冽的第九,由客观的音符结构成 整个作
品,去掉情感的杂质。Kletzki自然地流露捷克爱乐的音色美,乐曲表现相当有活 力,整
体井然有序,不过缺点是诉求力稍嫌薄弱?
Pierre Monteux
蒙都的录音由Westminster出版,录音年代为1962年,历时67分43秒,这个录音 刚好为
蒙都的贝多芬交响曲录音作一个终结,他在Decca刚好留下第一号到第八号的录音 。蒙都
将乐曲缓缓道来,还是他一贯的平稳温暖风格,整体让人感受到朴质的味道,当 时高龄
87岁的蒙都还留下排练实况,据说蒙都喜欢与人分享排练的场景,过程听起来相 当有趣
。如果想听听这段排练的乐迷,可能得买MCA旧版。
Oskar Fried
原盘Ploydor,Fried的贝多芬第九完成于1928年,费时61分37秒,(SP速度为6 5分47秒
)这个录音为后来的演奏预示了可能性,Fried的第一乐章表现戏剧化,诙谐曲的 速度设
定虽快,但结构结实,第三乐章没有过多的弹性速度以及情感投注,纯粹以一种 直取作
曲家核心的态度面对,自始至终节奏都很稳定自然。终乐章合唱团的表现是这个 录音的
卖点,声乐部相当厚实,合唱的魄力十足,不愧是优异的Bruno Kittel Choir。
--
工作是容易的,赚钱是困难的...
爱她是容易的,持续一辈子是...自找的!
--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0.32.156.2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