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azyforest(懒人森林)
整理人: i_am_trueman(2001-10-28 10:27:35), 站内信件
|
书,乃心物也。
所谓“心物”者,乃为心之所寄、魂之所托的物事,这是我对书的定义。作为一个读书人,置身于一间简陋的书斋,想要闲话一夕,书,自然是一个绝妙的话题。
说到读书,我总是意兴盎然,但也伴着些惭愧与惶恐。不必说“读书破万卷”,就连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我所知亦不过教科书上的皮毛而已,此外更有多少书中胜景尚未及领略,这累累负债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偿付。每想及此,就不免仰天长叹“人生苦短”。
读书不多,“光阴似箭”的借口可聊作敷衍,而读得慢却是主要的原因。我读书是不喜欢一目十行式的“浏览”或“猴子掰包米”式的“联舍”。挑中一本书后,便去觅一处静谧的所在,或坐或躺,从书的目录、序言到正文,一字一句、一页一页慢慢地读过去,如幽林漫步;如高山观景。读到情节跌宕处,常是辗转翻复、心绪难宁;读到奇思妙论处,便自闭目凝神、掩卷长思。如此走走停停,节奏自然缓慢了许多,但读过之后却如刚嚼过一碟五香豆腐干一般,回味无穷。
夜读烛影颤,朝读鸟啭鸣,各有其意趣。相比之下,我更喜前者。于夜澜人寂时,半坐半卧而读,耳畔无噪音,心中无杂念,读之思之,如醉如痴。呼吸之间,隐隐有书香缕缕幽幽袭来,渐觉溢满鼻腔,溢满肺腑,溢满心脾。正是:常叹寂寞无人解,枕畔书香扑鼻来。
我常想,“书卷气”——这种读书人所独有的气质定是被这缕缕书香浸润、熏染而成的。
读书是件神圣的事,其心要诚,其神要专,其态要雅。
先濯手而后读书——一种朴素得近乎浪漫的仪式(我以为这是种仪式)。读书人常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书籍的渴求与热爱。洗手之时,整个灵魂也似受了一番洗礼。而避免把书弄脏倒成了极次要的一重目的。当然,仪式只是仪式,取舍扬弃,存乎一心。
书有门,非凝神专注而不能入,我以为一个人在专心读书的时候,是不会想要间或喝口茶或是嚼块口香糖的,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废寝忘食”这类典故的缘由。“一心不可二用”,此话对极。但我也见过有人竟能一边看书,一边嗑瓜子或是吸烟卷的。当然也许其实于读书并无妨碍甚而是极有裨益的,比如瓜子是香脆爽口的,而香烟所含之泥古丁据说还有提神开窍、孕育灵感的功效。所谓“两全其美”,大致即是指此。
说到读书的姿态,不外坐、卧、蹲、走。正襟端坐是雅,而欲臻于“雅”境,须要能忍腰酸背痛之苦、目眩神倦之累;卧读自是不雅,但因卧于榻上,四肢舒展,肌肉放松,故读书人多好之,但青年尤其是学生研读教科书则不宜,其弊有三:一是影响视力;二是缺乏朝气;三是极易成为昏睡的俘虏。当然现今的教科书确也枯燥乏味,又自当别论。蹲着读、走着读虽然不雅,却有助于“偷闲”, 因而无伤大“雅”。总而言之,“雅”为上,识为先。
“开卷有益”是句金玉良言,但用于今日,则显得不合时宜。原因有二,其一,“人生苦短”,开卷毕竟“有限”;其二,几百年前的读书人所读之书,不会俯拾皆是艳女小说;更不会触目皆是错别字,诸如“瓜”“爪”不辨、“傻”“俊”不分等等。读书确能怡情养性,自然是多多益善。纵览今日之书,开卷是否有益,先要有一番质疑和挑剔,否则信手掂来,开卷便读,虚耗光阴事小,误人子弟事大。
读书,着实是件赏心乐事,但也确有一番苦涩的滋味;它是享福,又何尝不是受罪;读书人的精神虽富足,却常恐“茅屋为秋风所破”。——这,是千年前的悲哀,也是千年后的尴尬。
---- 只有一棵树的森林!
————————————————
如果生命是一场雨,那天晴之后是什么?
因为我能思考 所以我是一棵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