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uberpp(pp-朋朋)
整理人: ashleyliu(2001-10-18 19:24:50), 站内信件
|
转自佛山日报网站
佛山在线消息 本报记者 蔡蕾 香云纱,这个名词可能封存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在奶奶的红木衣箱里,年轻一代已很少听闻。这种布料是珠三角特有的布料,质地体透凉、新衣服穿上身时还会“沙沙”作响,故名香(响)云纱。香云纱有很多优点,出汗衣服不贴肉,而且极易清洗,用水漂一漂就干净,甩甩水就半干了,实在非常适合南方湿热的天气。其实香云纱的原材料非常普通,就是白色丝绸,但是经过一番独特的染晒工序后,就成了独特的莨纱,也称香云纱。
“我这里是全中国唯一的一家晒莨厂!”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变幻,目前在顺德市伦教镇还有一家,也是仅余的一家专门为白丝绸染晒的厂。
莨纱是完全靠手工制作的,而且过程非常复杂。先将薯莨磨碎,熬出汁,把白丝绸放入红色的薯莨汁中搓染,然后铺到草地上晒。如此反复30多次,最后的一道工序就是将河涌里的泥抹到纱上,洗干净后再拿到草地上曝晒。整个过程要一个星期左右。莨纱就慢慢从浅红变深红、深红变黑色、褐色。最奇特的是,被太阳晒的一面深色,另一面则浅色。
据说,这里有几样东西是很特别的。一是薯莨。薯莨是一种生长在深山里的植物果实,目前成艺莨纱厂专门托人在广西收购薯莨,成本很高;二是草地。据说晒莨一定要用草地,如果没草,莨纱就不会产生两面阴阳色。而且还一定要某种草,太尖的草叶会刺穿莨纱。莨纱厂所用的草是他们自己种上去的。三是泥。据说,这种特殊的染料目前并不多,伦教大成围的一条涌里的泥特有功效。四是抹泥的时间。一定要赶在日出前将泥抹好,才能上色。否则日头把泥晒干了,效果就不好。制作莨纱的工人最辛苦。早上四五点就要开工,太阳最猛的时候,却是工人进行晒莨、最忙碌的时候。由于劳动强度大,工人一天要吃4顿饭才能维持体力。由于人工染色,晒出来的莨纱不可能每匹都一样,但这正是莨纱的魅力所在。而且不同的原材料能染出不同的花纹,非常受外国人的欢迎。由于莨纱全靠手工制作,而且是看天吃饭(阴雨天不开工),一年内只是5至11月份开工,所以产量不大,而成本极高。一条莨纱做成的短裙,最便宜也要卖600多元一条,不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再加上颜色单一,只有黑、褐二色,市场需求量并不大,现在的莨纱主要出口到日本、美国等地。
曾经有人想过改用机械代替手工生产,以扩大市场,但是无论怎么试都不行。1990年,一个日本纺织业的工程师去了成艺晒莨厂。他硬不信机械工业生产不了这种神秘的莨纱。于是他拿出各种仪器,测试太阳光的热度、强度、紫外线等,又挖了草皮和泥去做分析研究,后来还是失望而归。大连等地的研究机构也研究过,无论如何生产出来的布料没有一面深色一面浅色的效果。
晒莨业以前在佛山地区曾盛极一时。成艺晒莨厂黄厂长的父亲退休前也是个晒莨工人。黄伯今年80高龄了,他十来岁就开始从事晒莨。老人见证了顺德乃至佛山晒莨业的风云变幻。他回忆说,30年代,伦教除了农田和鱼塘,其他地几乎全部为晒莨场。自梳女织出丝织品来,晒莨工人就加工,制成香云纱,资本家将产品卖到上海、香港、国外等。由于工作不稳定,晒莨工人都是走到哪,干到哪。黄伯到过勒流、陈村、佛山等地晒莨。黄伯说,佛山最多晒莨的地方是“大基尾”一带。日本侵华的时候,很多晒莨老板都跑到相对太平的佛山和伦教去,所以两地的晒莨业盛极一时。但由于莨纱制作时间长、成本高、颜色单一,很快抵不住“洋布”的冲击,晒莨厂一家接一家倒闭。解放后,由于政府的扶持,伦教的晒莨业又兴旺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市场、销路的原因,到了1979年黄伯退休的时候,伦教剩下最后一家新民晒莨厂,晒莨的师傅也烟消云散。
省丝绸公司为了保存这原始的手艺,从各地找回师傅,注入资金,扶持新民厂,这就是成艺晒莨厂的前身。说到晒莨这门手艺的前途,黄厂长有点担心,虽说现在他们在国内、国外的专业市场都享有很高知名度。他们为了适应市场,除了染绸染丝,现在还染棉和麻。但是由于晒莨这门工艺本身的局限性,晒莨工作又辛苦,现没年轻人愿意干这行,如果连最后的手艺都没落了,这将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 音乐、书本、香茗陪伴我每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