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医学保健>>内科>>【医学保健】>>网易社区医院 v0.85b build0210>>外科>>胸外科>>乳腺癌的现象和特征,及如何判断

主题:乳腺癌的现象和特征,及如何判断
发信人: xiaotian1981()
整理人: phoenixlab(2000-10-01 04:29:54), 站内信件


乳腺癌的现象和特征,及如何判断乳腺癌。谢谢! 

回复主题: 回复:乳腺癌的判断 07-12 00:51 
回复内容: Miss zzy: 
您的问题太复杂和庞大,现把我主编的专著中关于乳腺癌的章节提供给您,供您
参考。 
谢谢! 

第二十章 胸部肿瘤 
第二节 乳腺癌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135万名妇
女发生乳腺癌,约有50万名妇女死于乳腺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西欧诸国、美
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是女性乳腺癌的高发区,其发病率约为亚、
非、拉美地区的4倍,美国尸体解剖结果证实女性一生中9名有1名患乳腺癌。我国
属于乳腺癌的低发区,但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尤其京、津、沪及沿海地区是我
国乳腺癌的高发地区,以上海最高,1972年上海的乳腺癌发病率为20.1/10万,
1988年则为28/10万,是女性恶性肿瘤中的第2位。乳腺癌也是一种对手术、放疗
、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有效的疾病,在早期是可以治愈的。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 
(一)流行病学 乳腺癌主要发生于女性,男性少见;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近百
倍。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
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0~50岁较高,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
继续上升,在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之岁以后死亡率逐
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月经初潮年龄早于13岁,绝经年龄大于55岁,行经40年以上的妇女发病危险性增
加。 
生育因素中与乳腺癌发病危险性最有关的是初次足月产的年龄,30岁以后者危险
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危险性高于无生育者
。 
哺乳总时间与乳腺癌呈负相关。可能因哺乳推迟了产后排卵及月经重建,并使乳
腺组织发育完善。 
妇女有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其危险性又与家属的
乳腺癌发生年龄及单侧或双侧有关。 
多数研究报道乳腺癌左侧较右侧多发,仅有的例外是中国香港Tamka渔村的妇女,
左右乳腺癌受累的机会相等。 

(二)病因 
1.饮食习惯 一般认为人类恶性肿瘤中有1/3与饮食有关。高脂肪饮食增加乳腺
癌的危险性。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脂肪加速儿童期生长发育,性成熟较早,使
乳腺上皮细胞较早暴露于雌激素及催乳素中,从而增加癌变机会。天津医学院卫
生系张安玉等对天津市244例女性乳腺癌病人及相同数量的非肿瘤病人进行了膳食
与乳腺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表明: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每天脂肪平均摄入量>l00g
者是<60g者的7.07倍;高热量食物的大量摄入也会增加乳腺癌的危险。 
鱼类蛋白、维生素D、β-胡罗卜素、维生素C、单糖与多糖、钾、钙、镁等对乳腺
癌有保护作用。肉类、水果、煎蛋、黄油等可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2.卵巢功能调节失调 45~50岁和60~64岁发病率高说明发病与性激素有关。激
素变化可引起乳房腺体上皮细胞的过度增生。有人认为雌酮具有明显的致癌作用
。有统计资料表明未生育、晚生育或未哺乳的妇女乳腺癌发病率较一般妇女高:
月经初潮早(12岁前)和闭经迟(52岁后)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3.病毒感染 英国利物浦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病毒可能是乳腺癌的病因。 
4.遗传因素 ①阳性家族史 母亲患乳腺癌,特别是闭经前患双侧乳腺癌,其女儿
患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8倍。②易感性 若一家庭至少有两个姐妹患乳腺癌,
其母亲并非乳腺癌患者,此家庭女性成员的易感性较常人高3倍,好发于闭经后,
多为单侧。双侧乳腺癌者,一级亲属的危险性增加9倍。 
5.良性肿瘤发生恶性变 乳腺纤维腺瘤的组织学特征差异很大,传统观念认为它
与乳腺癌无关,但某些年龄患纤维腺瘤妇女人群比其他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高2~
3倍。说明乳腺纤维腺瘤是导致乳腺癌的一个长期危险因素,而患复合型纤维腺瘤
,伴有临近乳腺增生性病变或乳腺癌家族史者,其危险性增加。 
6.饮酒 美国调查59538名护士表明:每日饮酒在5~14.9者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是
非饮酒者的1.3倍,15g以上者则上升为1.6倍。因饮酒类型、量的登记划分不同,
其结果也不一致,有些研究认为饮酒的年龄小与乳腺癌的危险性有联系。 

二、组织病理学分类。 
(一)非浸润癌 又称原位癌,指癌细胞局限在导管基底膜内的肿瘤。按其组织来
源,又可分为小叶原位癌和导管内癌两类。 
1.小叶原位癌 来自乳腺小叶导管或小叶内末梢导管。约占乳腺癌的1.5%。发病
年龄较其他类型乳腺癌早8~10年,累及双乳腺的机会较多。临床往往无明显肿块
。在切除的乳腺标本内有42~70%为多灶性病变。可和其他类型并存,有时在浸
润癌的肿块旁发现小的原位癌病灶,此类表现即乳腺癌的多原发起源的例证。小
叶原位癌发展缓慢,预后良好。 
2.导管内癌 是来自乳腺中小导管的肿瘤,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临床可扪及肿
块,部分病例伴有乳头Paget’s病。本病倾向于多中心生长,双侧乳腺同时或先
后发病的频发率也较高,彻底切除后预后良好。 

(二)早期湿润癌 乳腺癌从非浸润性的原位癌到浸润性癌,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
程,其间需经过早期浸润阶段,即癌组织开始突破基底膜向基质浸润的时期,既
不同于原位癌也不同于一般的浸润癌。根据形态不同分为早期浸润性小叶癌和早
期浸润性导管癌两类。 

(三)浸润性癌 癌组织向间质内广泛浸润,形成各种结构的癌组织和间质混杂的
图象。国内将具有特殊组织结构的浸润性癌归为特殊型癌。其余为非特殊型癌和
罕见型癌。非特殊型癌包括浸润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髓样癌、硬癌
和腺癌。 
另有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高分化腺
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乳头派杰金病。其他罕
见的癌有分泌型癌、分泌脂质癌、腺纤维瘤癌变、乳头状瘤癌变、伴化生的癌等


三、浸润与转移 乳腺癌细胞的倍增时间平均为90天,在临床能发现肿块前,肿瘤
的隐匿阶段平均为12年(6~20年)。乳腺癌患者的自然生存期为26.5~39.5月。
肿瘤的病程和发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一)局部浸润:乳腺癌绝大多数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癌细胞沿导管蔓延或沿筋
膜间隙伸展,继而侵及皮肤,先累及乳腺悬韧带,使之缩短,皮肤表面出现凹陷
。如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可出现真皮水肿,皮肤表面
呈橘皮样改变。继而皮肤增厚,变硬变色,可陆续出现多数硬瘢块,皮肤表现为
铠甲状。淋巴管内癌细胞继续生长,可发展成为分散的皮肤结节,即“卫星结节
”。癌细胞侵及皮肤及深部小血管,使局部血流不畅,导致充血,在临床上出现
毛细血管扩张样癌,丹毒样癌或炎性癌。肿瘤可向深部发展,侵及胸肌筋膜或胸
肌,后期可侵及肋间肌、肋骨及胸壁。随着肿瘤的生长,局部供血不足,肿瘤内
发生坏死,形成溃疡。

(二)淋巴转移:可循乳腺淋巴液的输出途径扩散,其中主要有:1.癌细胞经胸
大肌外侧缘淋巴管侵入同侧腋窝淋巴结,继而侵入锁骨下淋巴结以至锁骨上淋巴
结,进一步则经胸导管(左)或淋巴管侵入静脉血且向远处转移。乳腺癌病人腋
下淋巴结转移率很高,文献报道病人在就诊时有50%~70%已有腋淋巴结转移。
腋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原发肿瘤大小有关,肿瘤体积越大,病期越晚,腋淋巴结转
移率越高,转移数越多,临床最多可见31/41腋窝淋巴结阳性。2.癌细胞向内侧
侵入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锁骨上淋巴结,以后通过上述途径人静脉血流向远处
转移。 

(三)血行转移 多发生在晚期,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为肺,其次为骨、肝、软组织
、脑、肾上腺等。远处转移发生率与原发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和病理分
类有关,另外,受体情况、肿瘤倍增时间,细胞增殖周期中的S期细胞比例,肿瘤
细胞内DNA含量等也影响远处转移发生率。 

1.肺转移 肺内大小不等的结节,偶可为单个结节。少数病例表现为癌性淋巴管
炎,临床上有明显的咳嗽,气急、紫绀,早期X线片无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多,容
易误诊。 

2.骨转移 以胸椎、腰椎和盆骨最多,其次为肋骨、股骨等;多数为溶骨性改变
,少数为成骨性。 

3.肝转移 一旦肝转移,患者预后差,化疗及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 

4.胸膜转移 常继发于肺转移,偶亦有单纯胸膜转移者,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
可为血性。 

5.脑转移 在女性脑转移瘤中,乳腺癌是常见的原发灶。 

四、分期 
(一) TNM国际分用法 
T原发肿瘤 
Tx原发肿瘤情况不详已被切除。 
T0原发肿瘤未扪及。 
Tis凡原位癌(包括小叶原位癌及导管内癌),Paget病局限于乳头,乳房内未们
及块物。 
T1 肿瘤最大径小于2cm。 
T1mic 微浸润灶在大直径≤0.1mm。 
T1a 肿瘤最大径在0.5cm以下。 
T1b 肿瘤最大径在0.5~lcm。 
T1c 肿瘤最大径在1~2cm。 
T2 肿瘤最大径2~5cm。 
T3 肿瘤最大径超过5cm。 
T4 肿瘤任何大小,直接侵犯胸壁和皮肤。 
T4a 肿瘤直接侵犯胸壁。 
T4b 乳房表面皮肤水肿(包括橘皮样水肿),皮肤溃疡或肿瘤周围皮肤有卫星结
节,但不超过同侧乳房。 
T4c 包括T4a及T4b。 
T4d 炎性乳腺癌。 
注:①皮肤粘连、乳头回缩或其他皮肤改变除T4b外,可以出现在T1、T2、T3中,
不影响分期。②Paget病时如乳房内有肿块,则按照肿瘤大小区分。③胸壁指肋骨
、肋间肌及前锯肌,不包括胸肌。 
N 区域淋巴结 
N0 区域淋巴结未们及。 
Nx 区域淋巴结不能评估 (以往已切除)。 
N1 同侧腋淋巴结有肿大,可以活动。 
N2 同侧腋淋巴结肿大,互相融合,或与其他组织粘连。 
N3 同侧内乳淋巴结有转移。 
区域淋巴结病理分类(pN) 
pNX 区域淋巴结不能评估 (以往已切除)。 
p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pN1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可活动。pN1a:≤0.2cm的微转移;pN1b:>0.2mm的
微转移;pN1bi:1~3个淋巴结转移,但转移淋巴结直径介于0.2cm~2cm之间;p
N1bii:4个淋巴结转移,但转移淋巴结直径介于0.2cm~2cm之间;pN1biii:转移
淋巴结突破包囊但直径≤2cm。pN1biv:转移淋巴结直径>2cm。 
pN2:同侧腋淋巴结转移,互相融合,或与其他组织粘连。 
pN3:同侧内乳淋巴结有转移。 
M 远处转移 
Mx有无远处转移不详。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包括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二)临床分期 根据以上不同的TNM可以组成临床不同分期。 
0期 TisN0M0 
Ⅰ期 T1N0M0 
Ⅱa期 T0N1M0 
T1N1M0 
T2N0M0 
Ⅱb期 T2N1M0 
T3N0M0 
Ⅲa期 T0N2M0 
T1N2M0 
T2N1M0 
T3N1M0 
Ⅲb期 T4任何NM0 
任何TN3M0 
Ⅳ期 任何T任何NM1 
在此分期中,Tis在临床上只能有Paget病限于乳头者,其他原位癌均不能作临床
诊断,而N3(内乳淋巴结的转移)在临床亦不能触及。 
五、临床表现 
(一)无痛性肿块 呈浸润性生长,即使肿块很小,如果累及乳腺悬韧带时可引起
皮肤粘连,较大的肿块可有皮肤水肿、橘皮样变,乳头回缩或凹陷,淋巴结肿大
等症状,后期可出现皮肤卫星结节甚至溃疡。但在早期阶段,有时很难与良性疾
病相鉴别。 
(二)乳头溢液 乳腺癌原发于大导管或为管内癌者,合并乳头溢液较多,但乳腺
癌以乳头溢液为唯一症状者少见,多数伴有乳腺肿块。管内乳头状瘤恶变,乳头
湿疹样癌等亦可有乳头溢液。 
(三)乳头和乳晕异常 当病灶侵犯到乳头或乳晕下区时,乳腺的纤维组织和导管
系统可因肿瘤侵犯而缩短,牵拉乳头,使乳头偏向肿瘤一侧,病变进一步发展可
使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直至完全缩人乳晕下,看不见乳头。 
(四)隐性乳腺癌 以腋淋巴结肿大作为首发症状而就诊。因其原发灶大小,临床
未能扪及。 
(五)炎性乳腺癌 局部皮肤呈炎症样表现,颜色由淡红到深红,开始时比较局限
,不久即扩大到大部分乳腺皮肤,同时伴有皮肤水肿。触诊时感皮肤增厚、粗糙
、皮肤温度升高。 
(六)肿瘤转移至远处 出现远处转移的症状。 
六、诊断 
(一)临床表现 患有无痛性肿块,乳头溢液(多为血性),乳头和乳晕异常,晚
期病例腋下或/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肿块可与皮肤或胸大肌粘连固定,并可因
腋主要淋巴管被癌细胞阻塞而出现上肢淋巴性水肿。如有肺、骨骼、肝、脑转移
时,可出现一系列相应症状。炎性乳腺癌者局部皮肤呈炎症表现。 
(二)乳腺癌的活组织检查 病变处作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约90%病例可获得较
为肯定的细胞学检查结果,但易引起肿瘤扩散,故较少采用。临床检查为良性肿
瘤的患者,可作门诊手术并送病理检查。但应立即送冰冻切片检查,以及时肯定
诊断,如高度可疑恶性应作乳腺活检以明确诊断。 
(三)其他 钼靶X线片协助诊断,有条件者可行乳腺造影,干板摄片,导管造影
,热图象检查,近红外线扫描等。 
七、治疗 
(一)综合治疗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也是首选治疗手段(指
病灶仅限于局部或区域淋巴结)。由于乳腺癌一开始即是一个全身性疾病,除非
很早期的乳腺癌,手术治疗要辅助以放疗、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
其原则如下: 
1.Ⅰ期病人行单纯乳腺切除加腋下淋巴结探查,术后一般不作辅助治疗,高危病
例可考虑术后化疗, ER(+)和PR(+)者可考虑内分泌治疗。 
2.Ⅱ期和Ⅲa期病人在根治或改良根治术后辅助化疗或放疗,ER(十)或绝经后
病人给予内分泌治疗。 
3.Ⅲb期病人可作术前放疗或化疗,再作乳腺单纯切除加腋下淋巴结清扫,术后
再作化疗、内分泌治疗或/和放疗。 
4.Ⅳ期病人以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为主,必要时局部放疗。 
高危病例包括:有家族史、肥胖、年龄小于30岁、染色体为异倍体、有丝分裂指
数高、S期比例高等。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许多西方国家为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一位。尽管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手术、放疗或二者结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新
近诊断的病人中仍有1/3以上的病人肿瘤复发或全身转移)这些病人都是化疗和
/或内分泌治疗的适应症。 
近年来,逐渐认识到乳腺癌是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很多,这
就使乳腺癌辅助治疗的试验设计和解释更趋复杂,尽管如此,学者们已公认辅助
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内科治疗 当乳腺癌确定诊断后,应根据临床分期、肿瘤部位、月经情况和
病人状况全面考虑,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I期(T1N0M0)病人是否作术后辅助治
疗是有争论的。1985年美国NCI乳腺癌辅助化疗会议的意见,对无淋巴结转移绝经
前病人一般可不作辅助化疗,但对其中高危险病人可考虑辅助化疗,绝经后病人
可考虑辅助内分泌药物治疗。原发肿瘤位于乳房的内象限或中线者,应作内乳淋
巴区照射。Ⅱ期和Ⅲa期病人在进行根治或改良根治术后1个月内应作辅助化疗或
/和放疗,ER(十)或绝经后病人给TAM(三苯氧胺)治疗。国外已较多施行小手
术(保留乳房外观)、大放疗的治疗方法,也取得了与根治术相似的效果。Ⅲb期
或T3~4Nl~3M0病人可作术前放疗或化疗,或作导管化疗,经动脉给药,再作乳
腺单纯切除或加腋下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可作化疗或放疗,包括内分泌治疗。Ⅳ
期病人则以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为主,必要时作局部放疗。 
1.单一化疗药物 常用药物有CTX、L-PAM、TSPA、MTX、5-FU、长春碱类和蒽环类
抗癌抗生素等。ADM用于治疗乳腺癌后,疗效明显提高,近来有报道ADM连续静脉
滴注可降低心脏毒性。E-ADM(表阿霉素)和吡喃阿霉素(THP)与ADM的疗效相似
,但心脏毒性低。MXT(米托蒽醌)的疗效虽不如ADM,但对心脏毒性和脱发较轻
。近年观察DDP的疗效与剂量强度有关,DDP的剂量强度在每周40mg/m2以上时较好
。 
2.联合化疗 乳腺癌应用单一化疗的有效率约10%~40%,作用时间较短,而肿瘤
全部消退者则更属少见。由于其他恶性肿瘤应用多种药物联合化疗取得较大进展
,因而对乳腺癌亦应用联合化疗,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联合化疗比单一药物好,
有效率提高,并且有10%~20%可得到完全缓解。应用2~5种药物联合化疗,在
未经选择的病例中,不论是否合并内分泌治疗,最高可获得60~85%的有效率。
有些报道较低约35%~6O%。联合化疗可以挽救一部分晚期或转移性癌的病人。 

常用方案有 
(1)CMF方案 
CTX 100mg/m2 po d1~14 :或CTX 600mg~800mg iv d1,8 
MTX 30~40mg/m2 iv d1,8; 
5-FU 400~600mg/ m2 iv d1,8。 
28天为一周期,二至四周期为一疗程。 
CMF方案已公认为第一线首选方案,其有效率40%~60%。 
(2)CAF方案。 
CTX l00mg/m2 po d1~14; 
ADM 40mg/m2 iv d1,8。 
5-FU 500mg/m2 iv d1,8。 
每28天为一周期,二至四周期为一疗程。 
以ADM取代MTX组成的CAF方案的有效率一般比CMF高15%~20%,中位缓解期及中位
生存期延长了3~4个月,而且显效时间较快,但脱发明显,消化道反应发生率高
,对心肌有损害作用。 
(3)CAP方案 
CTX 200mg/m2 d1,3,5; 
ADM 40mg/m2 iv d1; 
DDP 20mg/m2 iv drip d1,3,5。 
每21~28天为一周期,二至四周期为一疗程。 
或CTX 200mg/m2 iv d2~5; 
ADM 40mg/m2 iv d1; 
DDP 80mg/m2 iv drip d1。 
每28天为一周期,二至四周期为一疗程。有效率58%,消化道反应较重。 
以上方案中ADM可用心脏毒性小的E-ADM代替。 
(4)CMFVP方案 
CTX 2mg/m2 iv d1,3,5; 
MTX 20mg/m2 iv d2,4; 
5-FU 500mg/m2 iv d1,5; 
VCR 1mg/m2 iv d1,5; 
PDN 40mg/次 po d1~5。 
每21大为一周期。二至四周期为一疗程。 
有报告CMFP比CMF方案有效率高10%左右,而且恶心、呕吐及白细胞下降程度均较
CMF方案轻,但失眠、感染率升高,一旦出现则应停用强的松。 
(5)NVB+PDD 
NVB 50mg iv d1,8 
PDD 40mg iv drip d1~3 
每21大为一周期。二至四周期为一疗程。 
(6)ACMF方案 
ADM 30mg/m2 iv d1; 
CTX 400mg/m2 iv d1; 
MTX 30mg/m2 iv d1; 
5-FU 400mg/m2 iv d1。 
每21天为一周期。 
(7)CFP方案 
CTX 150mg/m2 po d1~5; 
5-FU 300mg/m2 iv d1~5; 
PDN 30mg/d po d1~7。 
目前常用的化疗方案有CMF、CAF方案。CMF方案自1969年首次问世以来,一直作为
首选的乳腺癌化疗方案,现为治疗乳腺癌的标准化疗方案,1974年以来对CAF方案
临床上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比较研究,以确定两种方案的优缺点。Preiffer等总结
了1977~1991年间7个大样本随机研究的结果表明,CAF有效率比CMF高15%~20%
,显效时间较快,中位缓解和中位生存期提高3~4月,但毒副作用也显著高于CM
F,而且一旦CAF失败,可供选择的挽救方案较少且疗效不高。CAP方案有效率58%
~83%。 Kolario等比较两组方案,CAP方案治疗36例,有效率75%,其中CR 42
%,中位缓解期12月; CMFVP治疗36例,有效率44%,其中CR 19%,中位缓解期
8个月。比较结果CAP优于CMFVP方案(P<0.01),但CMFVP毒性比CAP方案轻。有
11例用CMFVP方案治疗耐药病人,用CAP作二线治疗,仍45%有效。因此CAP是目前
治疗乳腺癌的常用的有效方案。 
另外,MXT、MTX和MMC组成的MMM方案也是晚期乳腺癌的有效方案之一。Jodrell等
对MMM和CMF的随机比较结果显示,有效率为MMM51%,CMF为60%;完全缓解率均为
4%。值得注意的是23例MMM无效者改用CMF,有8例显效,有效率35%,而25例CMF无
效改用MMM者仅1例显效,有效率4%。因此,MMM方案不宜作为挽救方案应用。 
顺铂(PDD)和足叶乙甙(VP-16)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治疗作用。Cocconi等用PE方
案对乳腺癌脑转移的疗效为55%,随后对130例晚期乳腺癌随机应用PE和CMF方案
。结果PE有效率63%,CMF有效率48%,但完全缓解率、中位缓解期和生存期无显
著差异。PE方案的血液毒性、消化道反应及脱发均比CMF严重。目前主要将PE方案
作为二线应用。 
3.抗乳腺癌新药的应用研究 新抗癌药物的开发应用是乳腺癌化疗取得进步的重
要因素。近年来受到重视的药物主要有紫杉醇和异环磷酰胺(IFO),尤其紫杉醇
是90年代最有希望的抗乳腺癌新药。 
(1)紫杉醇 是一种新的有丝分裂抑制剂,可促进微管装配,抑制微管解聚,使
细胞分裂停止在细胞周期的G2和M期。基础研究表明紫杉醇对卵巢癌、乳腺癌、肺
癌及恶性黑色素瘤等具有较强的杀伤力,Ⅱ期临床结果显示,单用紫杉醇对晚期
乳腺癌的有效率为50%~60%,完全缓解率10%左右。Scidmen等报告79例,未接
受过化疗者28例,有效率62%,完全缓解率12%;接受过CAF或CMF术后辅助化疗
各8例,复发转移后紫杉醇有效率均为62.5%;多程化疗失败者51例;紫杉醇挽救
化疗总有效率22%,无完全缓解;对蒽环一蒽醌类药物治疗有效者27例,耐药者
22例,应用紫杉醇后有效率分别为18.5%和18.1%,提示紫杉醇与ADM无交叉耐
药性。结果显示,用ADM辅助治疗失败的病人及复发转移后ADM治疗无效的病人,
用紫杉醇仍有效,似乎表明ADM与紫杉醇之间无临床交叉耐药。紫杉醇与其他化疗
药联合治疗研究有以下几组报告。1994年klnlon报道紫杉醇与顺铂(PDD)联合应
用治疗乳腺癌的结果,16例复发转移初治病人接受紫杉醇90mg/m2,3小时滴注,
 PDDmg/m2,每2周为一个周期,总有效率94%(15/16),其中CR25%(4/16
),病变部位有皮肤、肝、软组织和肺,PR69%(11/16)。作者认为此联合化
疗方案对复发转移癌有较高的疗效。Tolcher报道紫杉醇和环磷酰胺(CTX)联合
应用治疗乳癌的结果,20例复治病人接受以下方案:紫杉醇135mg/m2,72小时滴
注;CTX600mg/m2,每日1次,连用3天,第4~19天皮下注射rhG-CSF50μg/(kg
.d)。总有效率62%(21/43),CR1例,PR6例,有效率53.8%,这13例病人用
免疫组化法测定。P170蛋白有表达。目前正在进行的还有紫杉醇与异环磷酞胺,
紫杉醇与5-FU,米托惠酿等联合方案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但尚无结果报道。
 
(2)异环磷酰胺 癌细胞在多程化疗后易产生耐药性,导致化疗失败。实验研究
证实,异环磷酞胺(IFO)剂量≥5g时,可显著降低细胞内的谷胱甘肽含量,而后
者含量升高则与抗药性的发生有关。IFO虽然是CTX的类似物,但与CTX无完全交叉
耐药性,其尿路毒性可用Mesna预防。因而近几年将IFO与其他抗癌药联合用于晚
期乳腺癌的挽救治疗。 
①IFO+MXT Perez等采用IFO 2g/m2静脉注入1小时,连用3天,同时第1天静脉注
射MXT 12mg/m2,21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8例多程化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有效率
为60%,其中完全缓解率13%;中位缓解期9个月,中位生存期19个月。对8例AD
M耐药者的有效率为38%。主要毒性为中度骨髓抑制。 
②IFO+ADM Miuward采用IFO5g/m2,ADM40mg/m2,均第1天静脉注射,21天重复
。治疗31例晚期乳癌的有效率为71%,完全缓解率16%;初次化疗者有效率72%;
耐MXT者有效率为67%。主要毒性为中度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脱发。 
4.内分泌药物治疗 内分泌药物治疗的效果与受体状况有关,ER(+)和PR(+
)者效果好, ER(+)或PR(+)病例的有效率为32%,二者均阴性的病例有效
率为11%。本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三苯氧胺、氨苯哌酮等新型内分泌药物应用
于临床,已逐步代替了传统的性激素和内分泌手术治疗方法,这些药物的疗效好
,副作用小,可长期使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1)三苯氧胺(TAM) 对于绝经后晚期乳腺癌及绝经后淋巴结转移的Ⅱ期病人术
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首选药物,剂量为20~40mg/d。综合文献资料,TAM对晚期
乳腺癌有效率为16%~52%,平均32%。对ER(十)、绝经后50岁以上及软组织
病变的疗效好。 TAM的副作用有:①胃肠道反应;食欲不振,恶心、个别有呕吐
和腹泻;②生殖系统:闭经。阴道出血、外阴搔痒;③精神神经症状:头痛、眩
晕、抑郁;④皮肤:颜面潮红、皮疹;⑤血象,偶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血象
低者慎用;⑤个别病人有肝功能异常;①对胎儿有影响,妊娠、哺乳期忌用。 

(2)孕激素(安宫黄体酮,醋酸甲地孕酮,炔诺酮) 目前认为孕激素可作为第
二线内分泌药物,主要用于绝经后病人,有效率为30%,中位缓解期与其他激素
治疗相同,大约1年。绝经后5年以上的病人对醋酸甲地孕酮(MA)和安宫黄体酮
(MPA)比年轻者更敏感,可能反映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
加。部分作者报道,MA的疗效与TAM相似,但二者之间无交叉耐药。TAM治疗失败
后,用MA有效率16%,MA治疗改用TAM,有效率12%,二者相似。另有研究表明,
交替用TAM和MPA优于连续给药方法。有报道甲孕酮(MPA)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
,可获得与TAM相似的效果。富永等1981年治疗22例绝经后病人用小剂量MPA治疗
无效,HDMPAl200mg/d口服,有效率43%(6/14),缓解期2~16个月(平均6个
月),对软组织和骨转移的效果较好。另有Tominaga等(1985)用HD一MPA 1200
mg口服,每日3次,治疗绝经后病人,有效率为40.4%(19/47),对骨转移有效
率31.6%(6/19),并可改善一般状况,促进代谢合成和保护骨髓的作用。 

(3)芳香化酶抑制剂(氨苯哌酮一氨基导眠能、AG)作为绝经后乳腺癌的一线或
二线药物,或用于卵巢切除后恶化的晚期乳腺癌。AG的用法为每次250mg,每日2
次口服,同时加用氢化考的松100mg,分3次服(上午20mg,下午20mg,睡前60mg
),用药2周如无不良反应,可增加AG 250mg,每日口服3~4次,同时加用氢化考
的松40mg,分3次服(10mg、10mg、20mg),可以连续服用。氢化考的松与AG同时
使用的意义:垂体前叶分泌的ACTH有对抗AG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的作用,合
用氢化考的松可阻滞ADTH的抗AG作用。 Harmsen等收集文献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资
料,总有效率37%, ER(十)乳腺癌有效率54%,中位缓解期15个月。其中有效
病例的中位生存期12年,无效病例的中位生存期小于10个月。骨转移者AG比TAM疗
效好,但肝转移疗效差。 
新药兰他隆(福美坦)有对芳香化酶的高度特异性抑制作用,可阻断芳香化酶在
外周组织及肿瘤内的作用,持久地抑制雌二醇,是三苯氧胺之后的理想选择。用
法为每次为250mg肌注,每2周一次,连用4~5个月。用于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
晚期乳腺癌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较含孕激素或化疗具有更佳疗效,从提高生存质
量的角度出发,应作为晚期乳腺癌的二线治疗首选药物。 
新药来曲唑也是一种非甾体芳香化酶抑制剂,其选择性高,耐受性好,主要用于
三苯氧胺或其他抗雌激素治疗无效的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 
5.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或外周干细胞移植治疗常规化疗无效的晚期乳腺
癌,虽然常规化疗对晚期乳腺癌的有效率可达50%~80%,但完全缓解仅为10%~2
0%,而且一旦首次化疗失败或短期缓解后复发,则二线挽救化疗的有效率只有20
%~40%,极少能达完全缓解。在大剂量化疗之前采集自体骨髓或自体外周干细胞
冷冻保存,治疗结束后再输入患者体内,有效地解救化疗药物产生的骨髓抑制,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给药剂量,最大程度地杀伤癌细胞。Spitzer等用大剂量联合
化疗加ABMT治疗激素无效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完全缓解率从16%提高到47%~70%,
5年无瘤生存率从12%提高到40%。Antaman总结13个文献报告,共136例,化疗药物
以CTX、DDP、L-PAM为主在ABMT支持下,有效率达89%(121/136)。 
在大剂量联合化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全身放射治疗,以期进一步杀灭可能存在的
对化疗药物产生抗拒的癌细胞的研究已由已有探索。但目前尚缺乏详细的前瞻性
随机对照研究。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58.114.172]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