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houmm()
整理人: qiulan98(2002-01-07 02:19:37), 站内信件
|
偶然翻读《本草纲目》,有“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之形,故曰 粽”的记载,再望壁上日历,猛然感悟,过几天又要过端午节吃粽子了。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 五月五日投泊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传讹, 相沿成俗。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 之说,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 剥叶而食,这虽不叫它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 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 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更象现在的粽子。
粽子的出现如本文开头所说,但一说用于祭祖;又说为了纪念屈原殉难,两 说都有道理。
在我家乡杭州端午就不吃粽子,而是在旧历过年时家家户户才包粽子。60年 前我还在读小学,春节前夕最高兴的是看大娘、阿姨们用绿箬叶裹白糯米、红腿 肉或黑细沙,当一只只枕头粽、小脚粽、锥形粽、菱形粽香飘出屋,高悬檐下的 时候,会馋得口水直往肚里咽。一直要忍到祭过祖宗,爹妈才肯让我们大嚼过瘾 。
入乡随俗。抗战胜利后我从四川调回上海,才在每年端午节应令吃粽子,但 纪念屈原的本意早已淡化,解馋煞渴倒是真的。
今年端午未到,市上卖粽子的店家、摊档已随处可见,多谢改革开放的恩泽 ,如今吃粽子不必开后门、排长队,千千情结端午粽终可随心所欲了。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39.57.1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