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DVD/VCD>>№2 影视评论>>⊙ 外语电影 ⊙>>[有关韩国电影]>>介绍一部韩国片《爱的蹦极》----转载

主题:介绍一部韩国片《爱的蹦极》----转载
发信人: aqing668(aqing)
整理人: dyldm(2003-02-12 22:01:33), 站内信件
随着《生死谍变》在世界的热映,韩国影片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之后的《朋友》(温哥华电影节,蒙特利尔电影节,好莱坞AFI电影节获奖作品),《恋风恋歌》(第三十五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美术馆旁边的动物园》,《八月照相馆》,让人们逐步了解并喜欢上了具有特殊韵味韩国电影。 
在中国公映的韩国电影目前只有《飞天舞》一部,但我认为这部影片并不能够代表韩国电影的真实水平(韩国并不擅长拍摄武打题材的影片,也缺乏拍摄这类题材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代表韩国电影真实水平的,应该是爱情题材的青春片。最近的一部《爱的蹦极》虽然称不上经典,但从中,我觉得不难看出韩国爱情类电影的过人之处。 
                        一.《爱的蹦极》故事梗概 
这是一个带这一点童话色彩,浪漫的爱情故事。但因为编剧的精心结构,影片变得极其具有生命力与震撼力。正如刘墉所称的“生生世世未了缘”:1983年,正准备应征入伍的国文系学生徐仁友(李炳宪饰)在雨天邂逅了一位突然钻在自己伞下的女孩(李恩宙饰),并在不知其名的情况下,爱上了这个女孩。终于,徐仁友知道了这个女孩是同一个大学的雕塑系学生太禧,两人堕入爱河,但好景不长,徐仁友应征入伍,但是,太禧并没有来失约,并没有来送行…… 
时光飞逝,2000年的徐仁友已经成家,也成了汉城世延高中二年级的国文老师,但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摆脱对太禧的思念。在教学中,徐仁友发现自己的一位17岁男学生林贤斌的举止酷似以前的情人太禧, 17年前的一幕幕再次重现在徐仁友的眼前,不管是对是错,徐仁友爱上了自己的学生,于是,在失去了现实中拥有的一切后,徐仁友再次来到了车站,准备离开汉城。但是这次他并没有一个人走:林贤斌在经过一段类似前世的回忆后,来到了车站,当年的太禧在赶来送徐仁友的途中,遭遇了车祸身亡。 
徐仁友和学生,和心目中的太禧,一起来到了13年前相约的新西兰,两人手握着手,在并没有安全保护的情况下,一起跳下了万丈深渊,完成了两个人的誓约。 
“在人生的绝壁上往下跳,那里也绝对不是终点,我要再次与你相遇,不是因为爱你,而是因为我只能够爱你一个人,我爱你……” 
从影片的梗概中,应该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带有一定艺术性的韩国商业电影,属于爱情小品一类。导演从一句小小的誓言出发,在观众面前展开了一段马拉松式的爱情。整部电影的贯穿动作就是一个“寻”字,寻找一分属于自己的爱情。这段前后长达17年爱情,尽管最后以一个非常凄美的结局结束了,但我想,在观众心目中,这段爱情不会结束,如果有来生,他们还一定会相遇,不管是男是女,他们也会延续这段缘。 
二.关于人物 
作为一部爱情题材的商业电影,影片不可能涵盖很多的哲学意义,但是,《爱的蹦极》却和其他的韩国电影一样,依靠一切能够动用的电影元素,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1, 人物关系的安排 
《爱的蹦极》和以往的韩国爱情电影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人物设计比较复杂。 
因此,人物的纠葛也就更加富有戏剧性。 
恋人关系,作为爱情电影,这是影片最主要的人物关系。影片中设置了四组关系。1983年的徐仁友与太禧,2000年的徐仁友与林贤斌,徐仁友与妻子,林贤斌与慧周。 
这四组关系中,徐仁友与林贤斌两人的情感关系是另类的,也是不容于世俗的:同性恋与师生恋。虽然,影片的重点并非表现这一段恋情(林贤斌可以看成是太禧的重生),却也将这段情感也刻画得非常感人,两个人都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转型期:在他们面临这段感情的同时,他们各自都还面对着自己生活中的异性恋人,而徐仁友还有了自己的女儿。在两人真正的面对对方的时候,却不得不共同走上死亡的道路,期待来世的相遇。让人感到感情到了一定的阶段,似乎一切都变得不重要了。事实上,这段感情的介入,使影片更加具有了一定的人文价值,体现出了与其他影片的不同。 
导演对演员的选择也是恰到好处的,女主角太禧是一位美丽大方的大学生,而现实生活中20岁的李恩宙恰恰是这么一位大学生,借此她可以弥补一些生活经验上的不足,而更多的以本色表演为主,也不会让观众有超龄演出的感觉。而演过数部韩国电影与电视剧的李炳宪凭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出演了年龄跨度17年的男主角徐仁友。林贤斌与慧周的出演者,则完全依照了影片的定位,选择了拍摄过众多CF的吕炫树与洪洙贤,在他们两人身上,都有着新世纪年轻人所特有的青春与活力。 
2.人物的出场,性格展示和结局 
太禧 
    象一阵暴雨一样没有预告地来到一个撑着伞的男人面前,虽然对他漫不经心的样子,可是不由自主地伸出印有自己相片的打火机,那可是她想送给自己真爱的人而亲自制作的。在海边要和仁宇跳探戈的可爱的女孩,给参军的仁宇留下漫长的等待,而过后又以另一种形像来到他面前,再一次震撼他的人生。  
出场:太禧直接闯入了一个陌生男人的伞下面。对着满脸惊慌的男主角说:“对不起,你能够送我到公车站吗?”(这是一场有一点莫名的邂逅,但影片在以后的发展中,却发现,是女主角自己导演了这场不是邂逅的邂逅,她已经注意男主角很久了,在姐姐的花店中,看到了男主角,于是,装作没有带伞,硬闯入了男主角的伞下。) 
性格展示: 
(1)雕塑课上。太禧的笑声让徐仁友跟随着来到了太禧的雕塑课课堂。当徐仁友被老师发现后,老师让全班同学观摩徐仁友的脸,来作为对称的典范,但是,太禧却没有迎上来看徐仁友。(导演设计了很多男女同学围上来看男主角的脸,但是,镜头中却没有太禧。对于刚才还和同学在一起开玩笑的太禧来说,不符合常理。不难看出,对于太禧来说,她和其他女孩子一样,有着一份自己的矜持,希望引起男主角的注意,却不想把自己喜欢男主角的意思表露的太明显。) 
(2)联谊活动中。太禧走在沙滩上,徐仁友跟随而来,太禧回头望,发现了如鸵鸟般躲藏自己的徐仁友,偷偷一笑,径自往前走(表现出太禧性格中调皮的一面,也表现出了一种小情人似的甜蜜)。当她再次回头,看到徐仁友急忙调转头往回走的时候,急忙叫住徐仁友(不顾矜持,不放弃和希望在一起人的机会)。太禧邀请徐仁友跳华尔兹(表现其大方直率的一面,作为一个女孩子,一般都应该由男生邀请女生跳,太禧在这里表现与在雕塑课上的表现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出对这份感情的认同),当徐仁友问:“为什么你的手这么冷啊?”太禧回答:“因为我的心很热啊。”(这可以看成是太禧的对这份爱的暗示,只是笨拙的徐仁友当时并没有感觉到,而当17年以后,林贤斌在对慧周说这句话时,徐仁友才感觉到) 
(3)酒吧中。当徐仁友为太禧点了一首歌《WHEN I FALL IN LOVE》后,太禧将头靠在了徐仁友的肩膀上(彻底放下了矜持,以情人的姿态来对待徐仁友,这是感情阶段的一个转变),(大方的)告诉徐仁友:当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就感到我们会相爱。并从手袋中取出一个自己亲手雕刻的打火机,送给徐仁友:“大学里有很多机会约会,但总觉得舍不得送,想万一分手了,怎么和对方要过来,但是现在,却一点也不觉的舍不得。”(情感的确认) 
(4)马路上。两人出现矛盾后,徐仁友舍太禧而去。太禧呆呆的站在原地,任雨水浇打……徐仁友奔跑到太禧面前:“谢谢你,谢谢你没有走。我想,你千万不要走,如果你没有走,我以后一定都听你的。”太禧哭着说:“你为什么学我?”(徐仁友茫然。)“我对自己说,徐仁友,你不要走,如果你不走,我以后都听你的。”(在爱情中,太禧和其他女人一样,都需要一种依靠,她对徐仁友已经有了很深的依恋感。这也是韩国爱情电影中,男强女弱的固定模式,再强的女人,在爱情中,始终是被关怀群体) 
人物结局:按照常理,太禧在赶去火车站的途中,被货车撞死就是太禧最后的结局了。但我觉得,如果是这样看影片的话,就过于流于表面了。太禧不会死,至少她的精神不会死,因为她会和徐仁友一起相爱到永远(影片结束的时候,导演设计的太禧和徐仁友的画外音就很能够说明这一点)。 
徐仁友 
爱上跑进自己雨伞里的女孩,从她那里得到印有她照片的打火机、学会摆抽烟的样子、不好意思地说出想和她一起睡觉...这样的一个男人,可是他却拥有一个只爱一个人的心。过了很多年之后他还是认出了以另一种形像来到他身边的太喜,记住并还延续那一段爱情,而且把这份爱情变成永恒。  
    出场:1983年,雨天,徐仁友为了躲避一辆自行车,往左边挪了一步,等到他回过头来,发现伞下多了一个美丽的女生,紧张的往后避了一下(说明他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知道如何应对)。而当这个女生要求他送她到车站的时候,徐仁友一边帮女孩子撑伞,一面偷偷的看上女孩子几眼,而当接触到女孩子目光的时候,却急忙低下头躲开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丽的女子,总是会获得较多的眼光,处在大学的徐仁友也有相同的感觉。而徐仁友比较胆小谨慎的性格让他却只敢偷偷的看女孩子。)。来到车站,当女孩发现徐仁友为了帮自己撑伞,而徐仁友却半身湿透,建议两人靠近一些的时候,徐仁友急忙说不用(老实,木讷的性格马上显现出来)。 
性格展示: 
(1) 车站  自从与太禧第一次相遇,徐仁友就经常到车站等公车(不为别 
的,希望能够再次见到太禧,也凸显出徐仁友性格中的执著的一面,尽管当时连对方姓名也不知道。而后来的事件表明,就是因为徐仁友的这种执著,让太禧感动了,因为太禧一次在车上看到了徐仁友,并没有和他打招呼。) 
(2) 喷水池边  在楼上看到太禧抱着一个雕塑从喷水池边走过,急忙奔下 
楼。看到了太禧,却不知道说什么话,低下头帮太禧系鞋带(或许这是韩国男人特有的温柔,与日本的风俗真好相反),然后抬头,向太禧微笑了一下,转过身,马上露出尴尬的表情(原来是来问姓名的,见到面却紧张的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但却有着明显的不甘心,因为楼上有自己的同学看着,在内心中也有着一点儿的虚荣心)。终于转过头来,对太禧说:我对你施了魔法,你的小指总会这么翘着。说完以后,转过头,的大步往楼里走,留下了震住的太禧。(这是真正意思上的徐仁友对太禧说话,同时表现出了徐仁友性格中也有一点俏皮,至少,他也会开玩笑,而最后徐仁友大步走进楼里的时候,差点撞上了路上的行人,徐仁友的兴奋可以说是溢于言表的。) 
(3) 联谊活动时候,当太禧离开篝火晚会,徐仁友匆忙的喝完酒,就偷偷的 
跟在了太禧的后面。当太禧回过头来的时候,见旁边有棵树,便跑过去,躲在了后面(树小的缘故,徐仁友露出了大半个身子,只有头藏好了,一种掩耳盗铃的方法,但是,却很符合徐仁友的风格与性格:胆小,却又很执著的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当太禧感谢徐仁友上次雨伞的事情,徐仁友有一些语无伦次,“你记得,你真的记得”。(根本不懂得女孩子的心思,除了专一,给人的感觉始终是粗枝大叶的)。 
(4) 酒吧中  徐仁友接受了打火机,当太禧询问徐仁友会不会吸烟的时候, 
徐仁友急忙说,会,而且解释自己是怕太禧不喜欢而不敢抽烟。(这是徐仁友性格的另外一面,有着男人固有的一种虚荣心,想要在女朋友面前表现自己,博女朋友的欢心,,其实,通过后面的影片,可以明显的看出,徐仁友根本就不会抽烟,为了讨好女朋友,只能够向自己的同学讨教) 
(5)2000年 世延高中教室  徐仁友在开学的第一天,和同学讲的第一件事 
情,就是要珍惜现在的缘分(可以看作为是对太禧的一种思念的表现,即使太禧离开已经有17年了,但是徐仁友始终相信他们两人的相识是一种缘分,体现出他对感情的执著,也为后来因为有一个酷似太禧学生的出现,徐仁友为之疯狂而埋下伏笔)。 
(6) 运动会  徐仁友和林贤斌一起参加二人三脚的比赛,在比赛之前,徐仁 
友不自觉打嗝(紧张的表现,在太禧面前才有),那只手很小心的搭上了林贤斌的肩膀(这是一个细节,情感的认同,而且明显的给观众暗示,这不是在讲同性恋,而是一段真实的感情)。 
(7) 医院  徐仁友去医院进行性取向的检查(徐仁友是一个传统的男性, 
对于自己产生对男学生的爱慕之情,他也觉得不可思议,在问妻子是不是男人后,的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职能通过医学的渠道来得到一个解释。)。但医生给了他一个否定的答案,证明他对自己的性别有很强的自信(否定了自己不正常的想法,同时,也是给观众在一次的提示,徐仁友喜欢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太禧)。 
    (8) 蹦极时  徐仁友看着身边的林贤斌,身旁仿佛就是当年的太禧(眼神中没有一丝的对死亡的恐惧,只有一种幸福感,影片要营造的也是这样的一种感觉,来体现出徐仁友与太禧那份真挚的爱)。 
    人物结局:“在人生的绝壁上往下跳,那里也绝对不是终点,我要再次与你相遇,不是因为爱你,而是因为我只能够爱你一个人,我爱你……”这尽管是徐仁友的一段画外音,但是,和上面太禧一样,我觉得,这才是徐仁友真正的人物结局。 
林贤斌 
一个活泼的大男孩,在影片中,是太禧的转世。他象太禧一样习惯伸开小指头、说出她说过的话、还带着印有她的相片的打火机…… 
人物出场:2000年,世延高中门口  林贤斌在大门口和同学嬉笑,看到自己喜欢的人(慧周),便骑车抢了她的书包,飞快的离开。(这是一个无忧无虑,活泼,没有经过任何大的风波的大男孩。在他17岁的时候,做和其他男孩子一样的事情。正是因为如此,使他后来的变化,经历一段痛苦的抉择,显得真实可信) 
性格展示:(很多与太禧相同的习性,在这里不再重复) 
(1) 情人节  教室  林贤斌送给慧周的情人节礼物是带有调侃意味的。他和 
两个同学在门外算好了慧周发脾气的时间,在门口倒数(大男孩调皮捣蛋的性格非常的突出)。而当慧周生气的时候,自己却也有些害怕(性格上的不成熟),拉着同学离开。 
(2) 教室  林贤斌和慧周在一起画画,慧周走过来,翻开林贤斌的画册,第 
一页是慧周的一副半身像,第二页,则是慧周的裸体像(真实,这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行为)。继而,林贤斌提出要摸慧周的胸部(让人想起日本的《初恋故事》),被慧周拒绝(这里也是一个伏笔,作为正常人的林贤斌会有这样的想法,到后来,同样在教室,慧周主动让林贤斌摸自己,但是,林贤斌却放弃了。这样的对比,为林贤斌明白自己身份以后的行动找到一个行动依据)。 
(3) 学校  徐仁友到篮球场找林贤斌,林贤斌生气的把球扔给徐仁友,又要 
求他把球扔还给他,来回几次(孩子的任性,自己内心的忙乱,以及对周围同学流言蜚语的不满,将一切倾注在球上)。 
(4) 马路上 慧周坐在林贤斌的车后,诉说着自己对徐仁友的不满。林贤斌 
主动让慧周下车,让她自己走回家(不满慧周对老师的态度,其实,内心里面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而太禧的内质,在他内心中慢慢的复苏)。 
    人物结束:林贤斌完全记起了往事,和徐仁友手握着手一起走上了蹦极台,面带微笑的跳下了深渊。 
三 道具与细节的运用 
道具在影片中能够起到表现人物性格,兴趣爱好,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的有效手段。而韩国电影在这方面的运用,与日本的青春偶像剧有非常相似之处,非常的细腻,而且,在一些阶段,它也成为了表情,表意的有效工具。 
(1) 打火机  在《爱的蹦极》这部影片中,打火机可以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 
用。1983年,它成为了徐仁友和太禧的定情之物,当徐仁友使用打火机时,火红的火苗窜出来,代表着两人的爱情火焰开始燃烧,正是因为打火机的缘故,不会抽烟的徐仁由不得学习抽烟,来有机会使用这个打火机。2000年,正是这个神奇的打火机,让林贤斌买下,而在课堂上被徐仁友发现,进一步加速了矛盾的发展,是徐仁友认为林贤斌就是他死去的太禧。 
(2) 雨伞  影片中,太禧和徐仁友在第一次见面就是在伞下,一见钟情的道 
具也就是这把伞(情节类似于《东京灰姑娘》),一把伞,把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罩在了一起。 
(3) 电话亭  影片中,电话亭是一个交流的工具,但是,导演并没有直接的 
运用,两人并没有用电话交流,而是安排了两人在雨天吵架和好以后,一起躲在了电话亭下面。这是影片中表现两个人第一次近距离的正面交流,同一屋檐下的感觉非常的不同,电话亭这一个狭小的空间,缩短了两个人的心理距离,心的电波开始有了接通。 
    (4) 眼镜 隔着镜片的人生是不真实的。影片很好的运用了眼镜这一个道具。2000年,当徐仁友当上了老师以后,出于成熟(为人师表),徐仁友戴上了眼镜,开始自己的另外一个角色。其间,他有一次脱下眼镜,是在他帮助学生洗脱偷东西罪名的时候,他认定学生没有偷东西以后,将烟店老板推出了课堂,这是他真实自我的一个表现(按照其他老师的做法,一定是认定学生是小偷)。而徐仁友在认定林贤斌就是13年前太禧的转世后,眼镜出现的频率就明显降低了,至少,在和林贤斌一起的时候,徐仁友就没有戴眼镜。影片着力想说明的是,只有在太禧面前,他才会有自己真实的人生,不需要任何的伪装。 
符合生活实际,人物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的细节,能够达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尽管作为商业影片,但《爱的蹦极》中,几个细节运用让人觉得意味无穷。 
(1) 打嗝  这是徐仁友紧张的时候所惯有的毛病。不管是在任何的场合。 
1983年,在与太禧的交往中,当两人一起到旅馆后,看着脱了外套的太禧,徐仁友就一直打嗝,连太禧要帮他倒水,他都自己去了,杯中倒满了水,却没有喝,而是将茶壶中的水直接倒入口中,坐回原位时,还是不停的打嗝,紧张显而易见。2000年,当徐仁友与学生林贤斌一起参加两人三脚的比赛时,徐仁友打嗝的毛病又犯了,就我看来,徐仁友并不是对林贤斌友什么感觉,而是太禧仿佛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因为,徐仁友只爱一个人。而他那只手,颤颤巍巍的搭上林贤斌的肩膀的时候,他想触摸的仅仅是在另一个人躯体内的那熟悉的灵魂。但是,阔别17年,让他觉得兴奋而紧张。 
(2) 翘手指  一个魔法,让两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有了同样一个小动作。17 
年前,徐仁友对太禧使了一个类似玩笑的魔法,让太禧吃东西的时候,小指总会往上翘。而林贤斌在吃东西的时候,也有一个同样的动作。这让徐仁友痛苦不已,“我认出了你,而你为什么就不能记起我呢?”而观众在看到这里的时候,也都认同了太禧和林贤斌是同一个人了。 
(3) 手  影片中有很多手的特写。徐仁友的手有几次反复的描摹,在与太禧 
的交往过程中,他经常会因为紧张而将两手在一起搓揉。在认识林贤斌后,他的手也成为他对感情不确定的象征。在与林贤斌一起玩二人三脚的游戏时候,徐仁友的手是慢慢搭上去的;而在考试的时候,站在林贤斌后面的徐仁友,手放下了又拿起来,然后又想放下,最后重重的在林贤斌的肩膀上按了一下。这是他内心强烈变化的表现。 
四 影片一些其他特征 
和其他的韩国商业电影一样,《爱的蹦极》有极为优美的画面,动人的配乐。但影片给我留下印象的还有以下几个: 
1 关于故事  这部影片竟然能够一次完成爱情的所有表现,既现实又象幻 
想、命运的爱情,电影‘爱的蹦极’好象囊括了爱情的所有表现方式。而且悬念的营造也到了一定的水准。影片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大胆的选用了跳跃式叙事。在故事没有叙述完,你根本无法完全猜测到这个故事的结局(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不同于好莱坞众多的爱情片,脱离了传统爱情片的窠臼。如:影片开始的一幕,女孩的突然出现,都让人觉得是男主角的飞来艳福,但是,到后来,影片却告诉观众,原来这个女孩早已经喜欢上了男主角,她只是选准了一个时机;徐仁友在运动会上一相情愿的要和学生一起玩二人三脚的游戏,后来却通过体育老实的言语知道,原来,林贤斌也早就希望和老师一起玩这样的一个游戏。一个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由导演一个个的抖包袱似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意外不断,惊喜不断。 
2 电影拍摄技巧的运用  为了凸显出电影的精致,表现出故事的悬念,影片 
在技术上也有保证。作为一部青春题材的商业电影,影片无法避免的大量运用了特写以及中近景。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演员有一个基本的熟悉,有利于以后影片的虚实。在现在与过去的转换上,用了两种方法,都很传统,白场与叠化。两者的运用却是有区别的,当徐仁友回溯过去时,大多选用了白场,以增加其刻骨铭心的感觉,让这样的闪回显得真实可信;当林贤斌回想前世,大多选用了叠化,同样的人,不同的年代,如徐仁友与太禧两人坐在林中的椅子上,后面火车轰鸣而过,而下一个镜头依旧是火车轰鸣,但在镜头下摇的过程中,人物却已经换成了坐在同样椅子上的林贤斌,手里拿着太禧送给徐仁友的打火机。为了加快影片的节奏,《爱的蹦极》片中大量运用了道具转场:徐仁友接过她禧送给他的打火机,掀开机盒,打火,(拉镜头)徐仁友已经在向同学讨教如何抽烟了;太禧在徐仁友入伍前被车撞倒在地上,镜头移向了撒了一地的东西,当镜头移到了打火机上,捡起打火机来的却是被撞倒在地的林贤斌,不同时间的人,发生同样的事情,依靠这样的戏剧性画面剪接,使影片显得叙事简洁,流畅。在表现情感方面,影片用了夕阳下跳华尔兹的段落,在这个段落中,影片全部运用了剪影的效果,火红的太阳下面,只能够看见两人的轮廓,大大增强了段落的诗意,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在唯一一次现实与虚幻同时存在的一场戏中,却运用了最为简单的手法,林贤斌与徐仁友在车站上相遇,下一个镜头是倒映在火车玻璃上的两人,但这个时候,却是太禧与徐仁友(类似于中国灵魂附身),画外音响起,我等了你很久了,尽管运用了最简单的手法,但是,却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17年的等待,在这样一句话中,完全的体现出来了,缘分,让两个人还是走在了一起。 
    3  影片的开始与结尾  和许多影片不同,影片的开始和结束用了为数不多的空镜头,迂回曲折的河流。导演想在这样的一部商业影片中,加入自己对人生,生命的看法,人生就像这弯弯的河流,迂回而曲折,但生命却如河流般生生不息,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点,只要有缘,相爱的两人也能够重新相遇,就像台词所说的“在人生的绝壁上往下跳,那里也绝对不是终点,我要再次与你相遇,不是因为爱你,而是因为我只能够爱你一个人,我爱你……” 

最后一句,天河KM有买,星际版,封底标明新疆音像出版社。




----
I love the beauty,生命在于运动!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