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ivickm(思域)
整理人: sinyi(2003-07-24 14:25:34), 站内信件
|
黑井镇,现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禄丰县。至迟从西汉以来就是云南出产井盐的重镇,民国年间建盐兴县,黑井镇成为县治所在地。据传古时候一名叫李阿召的彝族女性,在放牛时,她注意到一头黑牛老是独自跑去一边舐山崖壁、饮崖下水。她一尝,原来竟是盐卤水。后来,人们在此开凿成盐井,取名“黑牛井”。叫来叫去,叫成了“黑井”,成了地名。黑井人立庙祀奉李阿召,并尊她为“盐水女龙王”。
煮卤为盐,盐成了这个地方的经济支柱,南疆数省,边陲邻国,以享黑盐为荣。明朝之际,小小一个黑井的盐税,竟占到云南盐税的64%,清朝中叶占50%多,清末民初尚占46%。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深山僻壤的黑井小镇,在云南省的财赋税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黑井因此变得富庶非凡。甚至在省城昆明拥有整整两条街的地产:祥云街、拓东路。
由于黑井镇有如此悠久的历史,现在藏于深山,少了几许当年的显赫,甚至渐渐要被人们忘记,这样的小镇究竟现在如何呢?于是我邀约旅伴,探访古镇。
2001年10月3日早7:00到达了昆明火车站。我和旅伴乘坐昆明到攀枝花的普客列车于7:40分(开车时间7:37)离开昆明,开始黑井的旅程,中午12:40到达黑井车站。
出了站,我四处看,心想也许小镇离这里不远吧,却没有发现有市镇的样子。前面要过一座桥,桥中间的水泥桥板好象是被大水冲毁了,断了的部分是用钢架搭了起来,人能走,但是汽车是过不去的。过了桥,很多马车等待着载人,一转眼,很多的马车和很多下了火车的人都消失在了去黑井的砂岩路上,我们还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人忙着乘马车,只是顺着路向前走去,但是真的不知道离黑井镇究竟有多远。
后来才知道黑井车站离黑井镇大约5公里,据说在修筑成昆铁路的时候,筑路的部队要拿走一口故宫博物院都想要的古铜大钟,黑井人因此不同意将火车站修在镇内,所以火车站最后修在离镇约5公里的地方。
路一直沿着江边,江水很急,也很浑浊,一看就是大雨过后的情况,江水是红色的,和红砂岩的颜色一样。路转了个弯,我看见了一个古塔,望去,好象是红泥土堆砌的,大约有7层,我奇怪这么高的塔竟然用红土修筑,其实这个塔是用当地的红砂岩修筑的,由于长年累月的风雨剥蚀,看起来象用当地的红土堆砌而成。塔离铁路不远,上面已经长了很多的仙人掌。同时我看见远处很高的山顶也有一座塔,看着比这个塔好许多,也威风许多,好象是八层四方的古塔,这塔是叫什么呢?我心想黑井镇不会在那么高的地方吧?
这时路的左边还是奔流的江水,我依然看不见黑井镇在什么地方。我们一行人开始商量:时间不能耽搁了,如果一会有马车的话,我们就坐马车赶快进镇。不多时,拉人去镇上的马车回来了,我们堵下了一辆,经过讨价还价:如果我们随他的车去住宿呢,4个人6元钱这样我们就都上了车,接着刚好是上坡,我很担心马车会不会爬不上去。我发现对面山上很高的地方好象有建筑,就问赶马车的人,他说那是“飞来寺”,的确这个名字很贴切呢!接着其他人问他要不要门票。回答是:我们黑井的所有的寺庙、大院都不收钱的。跟着看见了一条老街,但是车没有停,我想也许还不是黑井吧!转个弯下坡后马上是一座桥,桥的对面就是黑井了。
我们住进了当地人家开的招待所,安顿好了之后,我们就在黑井镇里转悠,不想,黑井的建筑其实已经被现代建筑搀杂其中了,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古旧,而且也没我看过的石屏、建水的建筑那么精细,这里建筑的很多地方没有雕刻修饰,都是平平的木板。
先去了文庙,现在是个小学,学生放假了,很安静。穿过一栋现代的小楼,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古老的砂岩牌坊,后面是一个半月形的水池,其后是大殿。我看了大殿的斗拱结构很是古老,没有修复过的痕迹,我担心,作为学校使用,会不会损坏了这些古建筑?
随后去了几户人家的院子,看了点木雕、石雕。石雕都是用当地的砂岩雕刻的,但是砂岩很容易风化,或许多年之后就永远都看不见了。这里民风很纯,去人家住的院子看,人家完全也不管你做什么,倒是我担心他们难道真的不怕丢东西?也或许是我在惯城市的原因,感觉这里很惬意。在镇子靠山的一边,看见一条修筑很严整的石墙,以及一个刻有“庆安堤”的碑,看了另外的一块石碑才知道,这是康熙年间,为了保护黑井,防止镇边的“小龙江”泥石流泛滥而修筑的,黑井的所有石碑和建筑都是用当地的红砂岩雕刻和修筑的,这个堤防也是用红砂岩建造的,到现在仍然很坚固,但我看对面的山依旧是水土流失很严重,真不知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之后来到了黑井最大的灶户(汉唐以来,黑盐成为历朝政体控制的重要物资,盐被朝廷专卖。而拥有卤水盐井的股份、汲卤制盐的人家,则被称为"灶户"[盐商]。)武维扬的宅子——武家大院,大院正在修理,实在很残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建筑的气势看出昔日这宅子的兴旺,据说这个宅子是很典型的清代建筑,而且还是融合了防范马贼、土匪等功能的建筑,我就看见其大门右边就有门开往旁边的山上。进到里面,因为正在维修,尘土飞扬、光线暗淡,什么都没有看清,倒是看到墙上还依稀可辨的一些文革口号。我遗憾的是我来晚了,没有在维修之前来,也遗憾维修之后看见的一定不是这样沧桑的感觉。
这里是我找到的武家大院的资料:武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咸丰七年扩建竣工,依山就势而建,顺江呈“王字型,纵一横三”,布局独特,整个建筑由四个天井组成,共有99间房,108扇门,四通八达,规模宏大,风格令人击腕叫绝,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具有浓浓的黑井地方民间建筑特色。武家当年是黑井镇的大户,家有两部汽车,由于兼任乡保安队长,自己养有许多武装人员。武家有人口近二百人,这还不算仆役。武家自产的盐也是自家的马帮运到全省销售的,他家在省城昆明市珠玑街还有两大间铺面房。武家的大门修得怪,不是和墙平行的,是稍斜而立。据说是为了将大门对向文庙方向,让家里多出光宗耀祖的传世子孙而如此的。
在那条汹涌的龙川江充满砂岩鹅卵石的河滩上,看着这条流淌了无数年的龙川江,以及我们来时经过的建于元代的五孔桥——五马桥,想当年黑井是何等的繁华,同时也担心:如果这样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没有改变的话,以后或许一切都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我在江边走着想着,突然矿泉水瓶掉了,我一低头,已经没有了影子,我想也许是因为矿泉水瓶是装满水的,所以沉下去了。看样子,这些江边的大石缝隙应该没有多深,就是因为水浑点所以无法看见,我随即伸手到水里去摸,这个时候我才吓出一身冷汗,水很深,而且很急,就在那么一个瞬间,矿泉水瓶已经被冲走了,我立刻离开这个离水很近的地方,回到没有水的地方,找了个大鹅卵石坐下来,平静惊吓的心。
晚上,在黑井的小街上吃饭,一行4人都很饿了,可是上菜的速度实在很慢,在第一个菜——炒瓜尖上来后,连里面的辣椒都被吃光了,大家都说,真好吃,连有小拇指粗的瓜尖都那么嫩,实在好吃!接着是韭菜炒石榴花,石榴花干香干香的,也很快被我们消灭干净。我们想既然这里是产盐的地方,腌制的东西应该好吃吧,何况黑井盐还是制作宣威火腿的盐呢,都说上好的宣威火腿是用黑井的盐腌制的。果然有猪肉干巴,做得也不错,不很咸,但是很香,十分爽口。又要了干巴菌,因为这里的干巴菌实在便宜,不过都知道干巴菌一定要拣洗得干净才好吃,不然就等于吃沙子。谁知道就是老板承诺的洗得很干净的干巴菌,我们怎么都吃不下去,完全是等于吃沙子,实在是难吃。只好和老板商量,是否可以换成其他的,经过双方一番理论之后,终于将干巴菌换成了我们一致认为好吃的——猪肉干巴,谁知道,此盘与先前那盘实在是差别太大,不过我们还是吃了 ,毕竟比吃沙子好,要不人家刚才才说的:“就是你们昆明人喳精(喳精:挑剔的意思),一起炒的,人家隔壁那桌还是吃了走了呀……”。仔细看,才发现也许是刚才一番理论,老板亲自做的这个菜心情不是很好吧,是用辣子面炒的,而且也没有炼一下猪肉干巴,吃着不香,先前的呢,是用干辣子炒的,而且还把猪肉干巴炼了一下,肥的也不腻。还好,大家最后还是把那只土鸡吃个干净,结帐之前,我们就算了饭钱,以防老板把换的干巴菌的钱也加上,哈,既然你说我们喳精,我们就喳精吧,要不白白被人家“夸奖”了。不过我们实在是小看了黑井人了,人家算的和我们算的一样,说换了就是换了,不多收的。
或许是饭饱神虚吧,其他人都去住的地方休息了,因为天还亮呢,我和另外两个同伴一起出去走走看看,过了五马桥,眼前右边出现了一座砂岩制作的精美牌坊,虽说已经有些损坏,但是上面的字清晰可辩,这就是“节孝总坊”,是光绪27年大清光绪皇帝钦赐的,用以表彰黑井的几十个贞节妇女。当时在黑井这样的金粉繁华地,可以抽大烟,当年却不曾有过妓院。用旧时候的眼光来看,黑井是属于“风气很正” 的地方。黑井第一大灶户武维扬,虽时常干些欺行霸市的坏事,也没有公开纳过妾。那牌坊,实在是对旧时黑井人的一种道德标榜。 牌坊后面是黑井的老街“一街”,走着这里,可以想象着当年每天马帮络绎不绝、熙熙攘攘的进出黑井。如今这条街却冷寂了许多。
本世纪中叶,随着熬盐的以煤代柴,制盐成本一降再降,尤其是海盐,基本上只须日晒蒸发即可,更省却耗资巨大的煮盐燃料支出,使盐价大幅下挫。价格低廉的海盐大举"入侵 "内陆,轻易抢占了市场。成本高,价格骑虎难下,落后的生产方式,这是黑井盐都走向消亡的内因。另据调查,黑井的灶户们在土改运动中,都被划入了地主剥削阶级,退租减押运动如火如荼,作为民族工商业者黑井灶户应享有的权利被忽视了,盐业资本或被没收,或转入公私合营。由于当时注重的是阶级斗争,在打倒剥削阶级的同时,忽略了对民族传统工业的保护,黑井的盐业逐渐萎顿。"黑盐时代"就此彻底没落。
随意而行,看见有些人在排练火把节的彝族的舞蹈,很多昆明人都在随着一起跳,老实说,当地人跳着很好看,和谐优美,而跟着跳的好多昆明人呢,怎么看都象是在抽筋。
第二天大清早,7点半就吃好了早点,开始向“飞来寺”进发,说真的,不愧是飞来寺,到了上面,整个黑井一览无余,龙川江蜿蜒从河谷中流过,黑井镇在龙川江左边在河谷里,河谷两边都是高山。也许我们爬得太快,连头发也是汗泠泠的。飞来寺里面倒是没有什么特色,或许它的特色就是它突兀于山崖之上,俯瞰着黑井古镇。寺门口有这样的对联:
古传这寺飞来高住岩顶山巅仙乎出红尘以外无论何时到此遍游楼头殿角严然在碧落之间下了飞来寺,就看到古盐井,我看的“德洋井”和“天恩井”都不是最早的盐井,有点遗憾。盐井看上去是开凿在山边的岩石上的山洞,进了洞口就有石阶一直向下到达有盐卤水的地方,据说以前就是靠人去背卤水上来再去经过提炼而得盐。
重新去看“节孝总坊”,才发现牌坊底部的字已经因为砂石风化,已经看不清楚了。这个时候我的同伴门正在黑井的街上购买着黑井这里的特产——黑井盐,还有很便宜的鸡棕(云南特产,棕应该为左边提“土”旁加上右边“从”字,因为电脑字库没有这个字,就用这个字代替了)、青头菌等野山菌。
中午匆匆的离开黑井,赶火车回昆明了,遗憾的是:来时看见的高山之上的塔没有看,后来才知道是玉碧山的文笔塔,还有和尚塔、县政府都没有看到,县政府就是盐兴县政府旧址,民国二年(1913)云南军政府将产盐的黑井、琅井、猴井(元永井)、阿陋井由牟定、广通县中划出,因而设盐兴县,县城就设在黑井,1958年4月4日,国务院第74次全体会议通过,决定撤销盐兴县,将盐兴县的行政区域并归广通县。同年6~10月,广通县、罗次县在“大跃进”中并入禄丰县。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第103次全体会议通过,决定撤销原罗次县、广通县、盐兴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归禄丰县。
黑井这样的古镇,应该说我这次来所看到的,以后一定不会再看到。我是抱着看古镇的心理来的,回来我才发现我被它的历史所诱惑。
---- 我没钱,没车,没房子,但是我有一颗爱你的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