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流行时尚>>个人观点(评论)>>批判时尚品味

主题:批判时尚品味
发信人: yogie()
整理人: yangki(2001-01-11 01:20:38), 站内信件
别以为一赶时髦大家就都是时尚中人了,也别以为一窝蜂似的搭上时尚快车就成
为多么有品味的人了,或许,在时尚这场大秀当中,你可能变成一个化了妆的贵
族,更多的情况下,你可能什么都不是!彼得·梅尔在其《有关品味》中说,人有
与生俱来的喜爱挥霍的隐性倾向,表现为讲究各种超出基本需求的品味。这话没
说完整。要挥霍就得有挥霍的本钱。20年前的中国时尚老土又廉价,跟品味完全
不沾边。马三立说:“有钱我吃炸糕,有钱我盖被窝”,后来连这都不许说,更
甭提讲什么品味了。只有一些上海人还喜欢在饭桌上铺上精致的钩花台布,上面
还有插着塑料花的花瓶。 

  品味社会学: 
  30年代的上海据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时尚、最讲究品味的时候。那时的品味就
是洋味,上海人管漂亮、高雅就叫“洋气”,不漂亮或低贱就叫“土气”;外地
人一概被称作“乡下人”,连一江之隔的浦东人都未能豁免。显然,那时的“阿
拉们”将自己标明为介于国人与洋人之间的一个种群。现如今怀旧之风极盛,迷
恋30年代大上海渐成时尚,连港台也跟着起哄。旧上海的洋品味实际上是全球经
济日益国际化的附带结果。国际化是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同时,国际化又是一
柄双刃剑,使穷的更穷,富的更富。国际化将中国人“化”出一小部分,这部分
人比照欧美生活方式,过起有品味的生活。他们饮法国葡萄酒,喝巴西咖啡,穿
意大利时装,戴瑞士手表,并将自己的子女送私立英文学校,试图使子女从小融
入这种生活。这些就是30年代上海所谓有品味的人,他们与多数中国人大异其趣
。谁都知道这很有品味,但凭你手里的那点钱,你享受得了吗? 

  而80年代初,一句广告语“味道好极了”预示新一轮品味时代的到来。就当
今社会而言,国际化意味着年轻一代穿阿迪达斯,喝百威罐装啤酒,驾哈利太子
车;国际化还意味着成功人士们穿皮尔·卡丹,开宝马车,戴劳力士手表,或给
情人买昂贵的夏奈尔5号。国际化将中国人分成两部分,讲“品味”的那部分往往
给外国人一种假象,搞得外国名牌厂商兴奋不已,误以为这些人代表着中国市场
。 

  品味国际关系学: 
  洋泾浜是黄埔江一支流,其外滩入口处是当地人与洋人交易的场所。当地人
(主要是下层人)练就了一套生硬但却有效实用的“洋泾浜英语”与洋人讨价还价
。据考证,上海话“瘪三”就是来自英文“beger”(乞丐)的发音,“瘪三”即乞
丐阿三之蔑称。人们将中英文夹杂的语言统称为“洋泾浜”。到后来这种语言渐
渐演变为具有洋品味的标志,并成为中国与国际接轨最早也是最成功的范例,这
是洋泾浜的小贩们始料不及的。现代有洋品味的人说话时一定要Yes或No一番,间
或蹦出一两个生硬的单词,再不行就大打手势。长城根下卖旅游纪念品的小贩就
是这个样子,一边伸出五个手指一边向老外兜售:“这个,Five,Five!”如果老
外扭头就走就马上变音儿“废物!废物!”小贩永远是小贩,成不了有品味的人。
 

  高品味当然要有一个好名字。如果你叫刘建国、陈卫东的话,那么你一旦自
认有了品味,还愿意叫这个名字吗?人名就不去说了,国家的名字也按这个路数来
取,对之有好感的国家译名也显得有品味,如:美国(美丽国家)、英国(英杰之国
)、德国(道德之国)、意大利(有钱做生意的地方)等等。而另一些穷国则译得毫无
品味,如:尼加拉瓜(像是泥里烂瓜)、加蓬(联想到难民)、波黑(凶险之地)、柬
埔寨(充其量只是个寨子)等等。与西方接轨咋就这么难。 

  品味经济学: 
  如果告诉你制造一瓶夏奈尔5号香水不仅要砍倒几棵巨杉(香精原料之一),而
且要花去相当于一个中国农民年收入的成本,那么请不要吃惊,因为这是为了品
味。要想有品味,就必须按下列价目表埋单:杰尼亚套装13000元以上,衬衣700
元,腰带500元,手帕260元,再配皮尔·卡丹领带428元和男袜88元,共计16036
元(相当于1998年中国城市居民年收入的3倍)。淑女的品味代价更加不薄,不讲服
饰单计化妆品一项:迪奥香水1540元,粉饼410元,洗面奶187元,眼影610元,眉
笔150元,口红260元,共计3357元(这意味着花去普通中国人年收入的大半)。我
们还未提十几万、二十几万一只的劳力士金表…… 

  再请看看百姓的口袋。去年中国城镇人均收入5454元,这其中吃饭的钱就花
去大半,其他费用依次是:文教娱乐占12%,住房8.9%,日用品7.9%,穿衣7.1%,
交通、通讯4.7%,医疗3.4%,其他杂项5.5%。最高收入组在吃、穿、住、乐等方
面都比最低收入组花费高出6-8倍,能表现出一些品味。在吃的方面高收入组是“
吃了算”(好吃不问价),而低收入组是“算了吃”(计划、精打细算);住的方面
,最高收入组住的是“高尚住宅”(房地产用语,与个人品格无关),而最低收入
组排队能买上“解困房”就阿弥陀佛了。有一种比喻,说新贵们的一个厕所(卫生
间)抵得上平民百姓的一套房,真是一比品味气死人。 

  恶品种种: 
  与洋品味相对应,当今社会还流行种种恶品,就是夸耀、攀比、浪费,简单
说就是一个字“造”,把钱“造”了再说。这是对普罗大众“仇富心理”的一种
恶意报复,“咱有钱(有权),造了就造了(反正不是好来的),你能拿我怎么着?让
我捐款没门儿!” 

  (一)恶吃 
  满清有恶吃,叫“铁板跳猪”或“铁板跳鸭”,就是让猪、鸭在烧得通红的
铁板上跳舞,然后立刻宰杀以取其脊背或脚掌之精血充盈部分食之,其余部分则
弃之不要。如果说此等恶吃吃掉一个大清国也不过分。近年来有“吃品”的人凑
到一起挖掘出了新“满汉全席”,48个冷盘、134道热菜共182道佳肴。此风由港
台起渐及大陆,财大气粗者纷纷尝试。实为恶吃。又听说上海某饭店有一道“珊
瑚荷包大生翅”分置250套银制器皿之中,精雕细刻之后分由25位小姐款款端来。
据说预订此道菜者不乏其人。此又一恶吃。 

  北京东三环上有一广东顺德人开的馆子,以食生猛海鲜闻名京城。据说凡外
省“跑部进京”者都好在此处摆款说事儿。每桌费用均在1万元上下,但为搞到指
标、弄到批文,这点钱就“洒洒水”啦。据说,被请的主儿官不一定大但很管事
儿,经常是吃一只(龙虾)、带一只(龙虾),带回去的给老婆孩子煮粥喝。还是一
恶吃。 

  不论恶吃花样如何,价钱一定不菲。一顿少说也得吃掉一个中国人的年收入
或一个农民数年的血汗钱。尽管如此,付帐买单时更要显出品味。一般讲,没品
味的百姓买单时要例行检查帐单再付现金;有品味的款儿只瞟一眼帐单就刷卡;
最牛、最有品味的主儿是签单,帐单往往是连看都懒得看。 

  (二)恶饮 
  豪饮是另一种新贵们的“造”法。为表达“感情深”,再值钱的酒也得“一
口闷”,数百元一支的洋酒被一口一口地“闷”掉,看得老外们啧啧称奇。这里
丝毫没有喝洋酒的品味,说白了就是恶喝。但这种喝法酒商们会拍手称快,误以
为世界上最大的洋酒市场在中国大陆,于是各式洋酒通过各种渠道纷纷流入大陆
以满足新贵们的这一“品味”。同样高兴的当然还有酒家,有别出心裁的酒家把
豪客们喝剩的洋酒放于酒柜之上供人观赏,以展示其品味和豪气,日积月累也能
摆上一柜满满的半瓶子洋酒,说明该酒家的生意红火。于是就有效仿者将茶水兑
入酒瓶以充数,这就变得品味全无了。有品味的新贵们在装饰自家客厅时的头一
件事就是先打造一灯火辉煌的吧台,台后的酒柜中自然摆满洋酒。记住酒柜中的
洋酒有些是半支,说明喝过或正在喝,而不是摆摆样子。经常听这些人说:现在
生意忙、失眠,每天得喝上半杯才能入睡云云,这叫款儿的品味。 

  洋酒之后又时兴红酒。有品味的人自然又有小发明,叫“红酒兑雪碧,越喝
越甜蜜”。此又一恶喝。早知如此,不如让法国酒厂与美国可乐公司搞合资联营
生产混合酒。不过这样做就毫无品味了。有品味的做法是情人节送一支红玫瑰加
一支法国红葡萄酒,要的是其忠贞和浪漫。 

  (三)恶抽 
  抽烟是件显品味的事。有品味的人抽烟使镀金的打火机,平时装在腰间的小
皮套之中(挂打火机套是有品味的人,而挂BB机或手机的往往是马仔或业务员)。
请人抽烟时只一弹,"铮"的一声余音缭绕。递烟也是显品味的事,以手递烟会显
得过分热情,而且可能被拒绝,又不卫生。有品味的递法是轻轻一磕烟盒弹出一
支由对方来取。 

  (四)恶玩 
  有品味的玩法自然是参加会员制的会所。向城外驱车十余里见一欧式建筑群
掩藏于青山绿水之中,这便是会所。这类会所各大城市都有,重兵把守,群贤毕
至,好不热闹。到这种地方时你不要傻气地问“这里有什么好玩的”之类的没品
味的话,人家会不屑地回敬一句“你想玩什么吧”,意思是这里什么都有,超出
你的想象。当然这些场所是普罗大众看不见也进不去的。大众能看到的有品味的
玩法是打高尔夫球和网球。流行语道:有品味的玩小球,没品味的打大波(球)。
品味越高玩的球越小,如高尔夫、网球、壁球等;无品味的平民百姓只能玩足球
、篮球,一大堆人抢一个,抢得浑身臭汗,品味皆无。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155.21]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