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aozhongwang(冰冷火焰)
整理人: yujinxiang.(2001-10-03 13:00:01), 站内信件
|
<<引子>>
淡蓝色的心绪里,我将自己埋在漫长而不可遇期的守侯. 如若早春, 靠于爬满湿
苔的石后,伴着涨漫的溪涧,我掬起新芽的萍, 怀恻着亘古的梦.
己是很久远, 我似乎也忘了思想. 浑浑噩噩的混着,挣扎着.
回家, 象似前世无法完成的承诺, 刺于忧愁的眸. 仰首己是千年, 我仍提灯遥
望, 那些远逝的山径; 交错的光影.
<<温哥华, 香港.>>
自不待言, 现代资迅的传递己普及和深入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但读了,或看了同
样的素材,未必就能得到同样的思考.国家与国家, 城市和乡村.对事物的一般见
解和思维方式, 进而从风俗习惯到行为方式, 价值观都存在着很大的落差.
我, 是在广西中部的一个小镇上长大的, 用广西话说, 是道地的 “农村仔”.
离开乡村而来到都市, 可能是艳羡城市的冷漠. 没有人情世故, 流言非语的介入
. 没有干涉, 也没有伤害. 只是积极意义上的保持距离, 有纯粹而柔软的宽容.
痞气点说, 就是想用城市的污濁来掩饰我的俗劣.
温哥华和香港有着文化上的相似和连接. 当我第一次来到温哥华, 难以想像这种
与中国传统紧联着的人脉和氛围, 在它乡可以这样的根深蒂固. 香港又是另外面
,西化得简直有点异域.
但它们都惊人的溶合了各种族裔, 人种, 甚至于社团的力量和智慧. 开创了一种
全新的都市精神. 我想这种所谓的精神应是我在找寻的无束, 自由.
而离开中国更是一项很另类的决定--觉得我被淹没了. 匆匆奔走中, 使命,责任
和平淡的桎梏; 压迫让我透不过气来. 不明白为什么偏偏就承受了, 不可负担的
重荷.
曾经有朋友拿着信封向我解释, 中国与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在整体土的迥异. 西
方文明总由个体开始上溯, 从微观到宏观. 而华夏文明却反之. 他说, 这说明为
什么中国人更有历史感有整体感. 于是我也拿出幅油画与国画给我的朋友看.
我说, 相对于亚里士多德的 “不从主观方面去表现” ( 见<<诗学>>) ,
和刘勰的 “起情者依微擬议”(见<<文心雕龙>>). 可见中国人的哲学是极附沉
重悲剧性的, 往往主观的,惯性的背起赎罪的十字架. 于是乎, 我选择了离开.
选择将自我无限放大
沥沥的春雨滑过机场大堂的窗镜. 温哥华的二月,清晨总要下场雨. 冷冰冰的,
然后薄薄的带着海洋气息的雾在鸥鸟的喃呓中升起. 女友穿了件黑色大衣, 紧紧
将我拥住.泪湿了我的毛衣. 我的决定是突然的, 想走就走. 她并不会说中文,
也不清楚国内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她只觉得我回去会受苦.
我是最后登机的乘客.
---- 我曾无声息的流过你的疆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