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香港龙情>>〖 原 创 长 廊 〗>>【網友隨筆】>>【滋味人生】>>《新闻周刊》:中国公司正在世界上崛起

主题:《新闻周刊》:中国公司正在世界上崛起
发信人: tao_wong(up2u(复出))
整理人: kaiyun.lin(2001-09-29 23:28:10), 站内信件
★原文转载自MBA版tao_wong的《《新闻周刊》:中国公司正在世界上崛起》★
  位于曼哈顿中心区的中国海尔公司美国总部多少有点与众不同,首先,很难
走近接待人员的办公桌:六七台黑色的、三英尺高的小型冰箱挡住了去路。每台
冰箱的门上贴着一张标签,上写着“售价:150美元”。如果你想要一台小型冰箱,
海尔美国公司可以给你发货,而且可以即刻提货。在接待室后面有一个堆满了海
尔产品的陈列室,其中有食品冷藏柜、家用饮料冷藏柜、洗衣机、空调和世界上
第一台“兼有桌子功能的小型冰箱”——一种认为对美国住宿舍的学生具有吸引
力的新产品。 

  海尔公司是中国主要电器生产厂家,因产品的不断创新而在国内市场上久负
盛名。该公司销售一种带有揉面团附件的洗衣机、一种可以清洗土豆的洗衣机(
颇受农民的欢迎)和一种可“预防近视眼”的电视机,这种电视机的想象来自那
些父母都在外工作的儿童。一旦有人走入距电视机两英尺的距离之内,电视机就
会自动关闭,好玩儿吧,正是这些产品促使海尔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超过了50亿美
元,名列世界电器销售商的前列(排第六位)。 

  如今中国的经济繁荣已经是一种得到充分证实的现象了,难道还有谁没有听
说过中国令人目眩的经济发展(年增长率高达8%)、颇具魅力的消费市场(拥有
12亿消费者)和外国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仅去年一年的外国直接投资就高达400亿
美元)吗?中国的经济力量已经势不可挡,华盛顿一家智囊机构布鲁金斯学会的
尼古拉斯·拉迪说:“在过去20年中,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外贸发展速度
像中国那么快,日本用了20多年时间才将其外贸总额翻了一番,而中国却翻了两
番。他们已经成为世界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生产商了。” 

  不过,在这个令人目眩的中国发展的故事中似乎缺少了一种什么东西,即中
国跨国公司所扮演的角色。中国还没有一家大型公司在全球舞台上确立了自己的
地位或品牌,但是,正如海尔公司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经受
了长达100年的贫穷、动乱以及长期笼罩在外国及其跨国公司的阴影下之后,中国
工业公司开始对世界产生影响了。 

  中国有些地区仍在大胆地仿造外国产品并以虚假品牌在亚洲国家倾销。但是,
新一代大型和具有信誉的中国公司正在电子产品、电器,甚至在高技术领域崛起,
有些公司已经在大陆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眼下正在寻找销售其产品的新渠道—
—或通过出口,或在国外——主要在东南亚国家——建立中国工厂,可以举这样
一个例子:今年上半年,中国在马来西亚的投资从2000年的800万美元剧增到7.6
6亿美元。 

  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因为中国长期来一直都更注重于贸易,而不是对外投资。
东南亚国家领导人正在奋力对付这个庞然大物。尽管外国投资再度增长,但东盟
国家的经济不仅遭受了不断增多的中国进口品的冲击,而且还因中国的竞争而丧
失生产能力而受到冲击。台湾经济目前正面临衰退,失业率将创最高纪录,其宝
贵的信息技术部门正在逐步转移到中国。仁宝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台湾第二
大便携式电脑的生产商。它最近宣布说,它将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大陆,在此
之前,一些扫描器和电脑驱动器生产厂家都纷纷迁往中国大陆,英特尔公司和戴
尔公司最近也把其主要生产基地从台湾转移到香港。上月,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
官克雷格·巴雷特曾要求台湾公司提高技术等级,因为没有任何办法能够阻止人
们将低成本的生产线向其海峡对岸的竞争对手转移。 

  与此同时,大量廉价的中国进口品,如摩托车、服装等,已经冲垮了越南和
印尼国内的制造行业,河内一家知囊机构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李范汕说:“中国对
地区经济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实实在在的。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
种压力还将增大。” 

  新加坡也受到了冲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上周阐述了一项旨在建立一个“新
新加坡”的全面计划。一个新的新加坡将减少对电子产品生产的依赖程度,因为
该行业受到了中国竞争的严重影响。吴作栋说新加坡必须拥有更多的企业,必须
寻求在石油化工、医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建立更多企业。他说:“我们面临的最
大挑战是,如何在中国通过其优质廉价的产品扩展世界市场时为自己确保一席之
地。中国经济规模可能是日本的10倍。” 

  不论中国有多大的出口潜力,若干年后中国公司才可能获得西方和日本跨国
公司的那种管理和经营技巧。一方面,中国的许多优秀公司仍然是由国家控制的,
至少受到国家部分控制。另外,中国还缺乏管理人才。而且在推销产品和创建品
牌方面还缺乏新的理念,中国公司还受到这个国家长期实施的计划经济传统、利
用资本效率不高、过时的销售体系等因素的束缚。由于这种销售体系的存在,建
立国家级公司将变得非常困难。 

  不过,中国人正在迎头赶上。首先是因为北京一心想在国内建立一个强有力
的信息技术(IT)部门,并坚持让外国公司与中国大陆公司分享技术,这种强硬
的态度正在产生效果。中国公司正在学习如何制造某些相当尖端的产品,一般是
通过与西方和日本杰出制造商办合资企业的方式来学习。例如,中国一家公司北
京电信集团与诺基亚中国公司联手制造移动电话。同时它自己又开设分厂,设计
并制造移动电话。诺基亚中国公司副总裁刘慈谨(音译)说:“北京电信集团既
是我们的合作伙们,又是竞争对手。我们提供了帮助,以便他们学习如何建立并
推出他们自己在当地的品牌。” 

  中国新的五年计划是向人们发出生产芯片的战斗号令。摩托罗拉公司的发言
人史蒂夫·莱昂斯说:“中国的芯片工业将取得引人注目的进展。”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电器生产国,并且正在成为全球电器市场上的主角。
中国具有巨大的生产能力,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因此促使全球电器产品的
价格不断下降。布鲁金斯学会的拉迪说:“我们将看到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中国
公司的崛起。”他告诫说,中国公司对规模、全球地位和广泛生产线一直热切关
注,而对利润则不那么关注。正是这种做法使得一度吹得天花乱坠的韩国公司在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陷入了困境。 

  20年前,美国、欧洲和日本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向当地市场提供了家用电器。
如今这些公司却被中国竞争对手弄得焦头烂额。弗吉尼亚大学商业学教授、中国
管理问题专家陈明吉(音译)指出,能够在中国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的任何一家
公司都已经具有了在国际上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那种规模。在过去6年中,外国
电视生产厂家在中国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已经从70%下降到不足20%。松下公司1995
年在中国开办第一家生产微波炉的工厂。两年之后,中国格兰仕公司开始生产微
波炉,其销售价格仅为松下微波炉的一半。松下公司眼下正在分阶段拆除其在日
本本土的微波炉生产线,并开始从中国进口微波炉。松下公司负责海外事务的总
经理说:“他们是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在3年内取得如此了不起的成就,
真是不可思议。” 

  中国公司现在每年可以生产4300多万台电视机。深圳康佳电子(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是中国生产电视机的最大厂家之一,其产品已经远销美国,并且在墨西
哥建立了几家工厂,以便向美国市场提供产品。TCL是中国又一家生产电视机的大
型公司,它在东南亚设立的工厂要比中国内地多。 

  高技术仍然是一些外国公司手中的一张王牌。但是,即使在高科技领域,中
国人也正在争夺领地。在90年代的头5年中,一些美国和欧洲公司,如朗讯公司、
阿尔卡特公司、西门子公司等,曾与中国的合作伙伴联手控制了中国的电话转换
器市场。如今这个市场已经被华威公司、大唐电信公司和ZTE公司所占领。这些公
司在1985年之前根本就没有存在。华威公司去年在中国电话转换器市场上的份额
翻了一番,达到35%。这家总部设在深圳的公司现在将功能齐全且廉价的电话设备
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东南亚国家)。 

  它刚刚在墨西哥一家生产电信设备的工厂投资了5亿美元,香港瑞士信贷第一
波士顿银行的经济学家陶东(音译)预言,在今后10年中,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生
产信息技术设备的主要国家。这主要得益于台湾和西方技术产品工厂向中国大陆
的转移。 

  如同中国其它许许多多大公司一样,TCL公司也在迅速向亚洲地区扩展。两年
前,该公司隐约感到越南存在机会,因为这个国家拥有8000万人口,而且电视机
市场尚不具规模。特里·易应命前往胡志明市考察这个国家的市场。它说,他所
发现的是,越南电视机市场上的主导者(日本索尼公司和韩国三星公司)在欺诈
越南消费者——相同型号的电视机在越南的售价高达700美元,而在中国只售400
美元。电视机销售不畅的原因不是购买力低,而是电视机价位太高。 

  巨龙进来了。易认为,TCL公司可以在越南生产和销售电视机,成本和售价都
将远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的竞争对手,但仍然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他说服了公司
的高级主管投资600万美元在越南开设了一家工厂。 

  TCL公司的这家工厂位于胡志明市以东40公里处,从破土动工到生产只花了一
年时间,它如今销售13种型号的彩色电视机,平均价格还不足索尼电视和三星电
视的1/4。TCL公司已经在越南市场上占有10%的份额(名例第三),而且正在逐步
增加。这家工厂还生产DVD,电视机产量今年可望翻一翻。易不无吹嘘地说,该工
厂每月给工人支付70美元的工资,大大高于越南月最低工资42美元的水平。 

  不久前,美国汽车和电子产品生产厂家受到了日本公司的严厉挑战。“日本
公司”一词因此应运而生。我们正在看到中国公司的崛起吗?是的。不过,中国
公司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尽管许多中国产品的质量可能超过了一些国际名牌产
品,但其它一些产品的质量和设计水平显然还没有达到现有标准。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