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prettymail(慕蚊子)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9-27 12:34:59), 站内信件
|
春节是我国人民心目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民族风俗,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愿望。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 到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后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这是春联中的名句。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了律诗的一些特点。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 <img src="http://uh1.sh.163.com photo?name=aprettymail" border="0" alt="我的风采">
我的风采,展示你的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