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ot()
整理人: icesnow1216(2001-09-24 14:18:59), 站内信件
|
10月13日王菲在泉州开演唱会。
王菲的歌里,我固执地只喜欢那首《棋子》。
棋 子
想走出你控制的领域
却走进你安排的残局
我没有坚强的防备
也没有后路可退
想逃离你布下的陷井
却陷入了另一种困境
我没有决定输赢的勇气
也没有逃脱的幸运
我象一颗棋子
进退任由你决定
我不是你眼中的将领
却是不起眼的小兵
我象一颗棋子
来去全不由自己
举手无回你从不会犹豫
我却受控在你手里
王菲的以前叫“王靖雯”。其实我觉得叫“王靖雯”好些,比较有
美感----至少从字眼上去理解。取名为“菲”,受了《鹿鼎记》的影响,
第一感觉也就是“毛茸茸”的(晕倒!只是个人对字的理解)。
很多人说王是另类歌手,另类在哪里呢?是她的声线吗?那该叫做
天生的好嗓子;是她的“包装”吗?比她另类的大有人在;是她的言行
吗?这却不见得了。我总觉得人们对“另类”这个词有一种很矛盾的心
理,一是觉得惊讶或者反感,一是觉得佩服。而另类的人,原先还只是
大众里的一员,被冠以这样的称呼,却好似超越了其他人,成为另外一
种特殊的个体了,而这种个体,却是普通人所心想之而不敢做的。通常
人们说这个人“另类”,简直是有点讨好的褒义词的,这说明了人们心
里的一种阴暗面。如果觉得一个人品行不检,大体是直呼“变态”甚或
“神经病”的。在心里认同其存在的合理却又不敢去做,才只好委婉地
称其“另类”的。所以王菲依旧坦然地“另类”着,并且有过之而无不
及。
这让我想起了台湾的作家李敖。
李敖曾回答记者问,说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象他那样,完全自我地说
自己想说的话,而不必考虑大众,考虑社会影响。----这也许才是真正
意义上的另类。但是李敖办不到,他的文章里就不说了,就那篇答记者
问,李熬也时时在考虑着自己作为什么形象出现在大陆的媒体上。他的
狂妄以及孤芳自赏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他的文学才华,有时甚至让人看
了想骂。就象他所说的“大陆现在的作家的文章基本不看,鲁迅,矛盾
等的文章根本没什么,金庸是个很奇怪的人。”这些都是粗浅的直觉。
而我们仔细地想想,那么他看什么文章呢?然道就只有古文学与外国文
学吗?----简直荒谬!进而,他又表现了一种低姿态的狂妄:“我的全
集有一千多万字,比中国其他作家的全集要多得多。。。中国需要有个
诺贝尔文学奖,我将报名。。。等”。这似乎又表现了他急功近利的一
种思想。
这才是大另类,把自己都排挤在大众之外的“类”。我觉得,那也
是台湾这样特定的政治环境,特定的人文环境下才会产生的这种“另类”。
从王菲明亮的眼睛里可以看出她本身具有的灵气。然而没有“玉女”
的面孔,她的飘忽的声线和她的灵气就决定了她应该走“另类”这条路,
这条路才会使实力派的她在短期成为大众的焦点。没有特点的纯粹实力
派的歌手的市场是不可能很大的。譬如林忆莲,她的歌不比王菲的差,
然而远没有王菲红。
“另类”或许跟个人的个性有关,然而我觉得她们还只是市场包装出
来的“个性”。2000年“世纪歌手颁奖典礼”上的王菲,在那英,田震等
大陆实力派歌手同台表演的舞台上,感觉起来一点都不“另类”,甚至还
有些紧张?----我想,社会以及人类固有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理念早已深植
于人的内心,除了一些特殊个体(比如变态或者白痴),大部分人的所谓
的“另类”,也许都只是“自我包装”罢了。
---- 遥遥数梦,苦苦一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