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个人·文集 ☆>>vc350 [vc350]文集>>消夏杂记之谈花说草篇(三)

主题:消夏杂记之谈花说草篇(三)
发信人: vc350()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9-24 03:28:00), 站内信件
消夏杂记之谈花说草篇(三) 
   
                            四
  
    香囊装兰数茎佩带腰间,其香若有若无,令人仰慕。这是一法,另一种更为流行的方法是焚香。焚香大约也始于战国时代,但是制香炉焚香却是汉代才开始的,汉末佛教传入我国,礼佛则需要焚香。焚香除了熏衣,净屋室空气等实用目的外,于天高气爽之日,焚香一炉,烹茶一壶,明窗净几前读书历来是风雅之举,士人是趋之若骛的。
  
    无论士女皆爱香炉。试举二三例子:
  
  谢玄常佩紫罗香囊,谢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焚之,玄遂止。
  
  陆游《老学庵笔记》:“京师承平日,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球(2)在旁,在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晴雯只在薰笼上围坐……笑道:‘人家才坐暖和了,你就来闹’”。这里的薰笼即指用竹篾编织成的笼罩,放置在香炉或炭盘上边,用来取暖和烘薰衣服。
  
                             五
  
     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部,修容第二之“薰陶”条云:
  
  “名花美女,气味相同,有国色者必有天香,天香结自胞胎,非由熏染,佳人身上实实有此一种,非饰美之词也。此种香气,亦有姿貌不甚姣艳而能偶擅其奇者。总之一有此种,便是夭折摧残之兆,红颜薄命未有捷于此者。有国色而有天香,与无国色而有天香,皆是千中遇一,其余则薰染之力不可少也。”
    
    只是如何薰染方才最好呢?置兰之香囊多为士人所用,所谓“德芬芳者佩兰”是也。女子则多用花露。“花露者摘取花瓣入甑,酝酿而成者也。……其次则用香皂浴身,香茶沁口,皆是闺中应有之事”。另外,立渔又指出:“果中荔子……其色国色,其香天香,乃果中尤物也。……佳人就寝,止啖一枚,则口脂之香,可以竟夕,多则甜而腻矣”。
  
    《红楼梦》中提到用香之法甚多,黛玉之香,非由香炉熏来,亦无冷香丸,恐怕是李渔所说的“有国色者必有天香”了,录《红楼梦》一段:
  
    “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袖子拉住,要瞧笼着何物.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谁带什么香呢。’宝玉笑道:‘既然如此,这香是那里来的?’黛玉道:‘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 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摇头道:‘未必,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ゃ子,香袋子的香。’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读此段,每每有一种“死”的冲动——我读两本书有此冲动,一是八十回石头记,一是《连城决》。属于前者的还有《诗经》《易经》部分篇章,以及《天龙八部》,属于后者的还有《儒林外史》和《孔乙己》。后二书是旧式古典思想熏陶下读书人的祭文。
  
   宝衩的冷香丸不同于香囊,不同于香炉熏香,乃是内服之药。药服用日久,自然冶情,也难怪宝衩性子偏冷了。
  
    冷香丸用药:“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12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12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12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12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一天晒干,和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用雨水这日的雨水12钱,白露这日的露水12钱,霜降这日的霜12钱,小雪这日的雪12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12钱蜂蜜,12钱白糖,制成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梨花树根底下。”
  
  注:(1)江南兰只在春天开花,荆楚以及闽中者秋季第二次开花,故有春兰,秋兰之说。
  
    (2)香球又名袖炉,熏炉。

[关闭][返回]